赵明智
童年的家,常常梦中邂逅。
那条长驱直人的老街,曾经是那样的熟悉,熟悉到每一个犄角旮旯我都如数家珍;又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馨惬意。这条古老而苍劲的老街,承载了我儿时的记忆,承载了往日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老街里石块儿铺就的街道留下了岁月的痕迹。高大挺拔的老树,遮天蔽日,透着刚烈风骨,我们常在树下玩耍。街道的左右两边对称排列着青石板条,供人们歇脚、纳凉。
农闲时,沿街叫卖的货郎走进老街。每当摇起他手中的拨浪鼓,人们闻声而至,顿时,小货车围满了前来选购的男女老少。货物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大到服装鞋帽,小到针头线脑儿。前来购买的人三三两两,接踵而至,一会儿工夫,货物所剩无幾。我最关心的是他的学习用品,虽然有的学习用品包装十分简陋,有的甚至没有包装,但价格要比供销社低廉得多。我是它名副其实的常客,即便不买东西,也得跑去看一眼,满足好奇心。
老街邻里近百户人家,逢年过节热闹极了。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一个大节,家家炸面鱼,俗称“巧饼”。做巧饼的面是七彩的,用模具做成。每家做出的巧饼造型各异,色彩纷呈。街坊里把炸好的巧饼互相赠送,有时大半个村子都参与其中,互动起来。
老街里的小年更红火,家家都做一款面食叫“生虫(龙)”。正月十五这天,家家门户大开,不是互赠,而是欣赏、评价、摆放在供桌上的生虫。做生虫很有讲究,面和得很坚硬,揉起来自然很费力。我见母亲大清早便开始了准备工作。她把面板放在大炕上,双膝跪炕,拼命地揉啊!揉啊!一遍,两遍,三遍……下午母亲把蒸好的生虫小心翼翼地摆开,开始了她的工艺美术制作。母亲制作的生虫,双目圆睁,炯炯有神;色泽鲜艳,栩栩如生。看了母亲做的生虫,人人赞不绝口,纷纷向母亲讨教。
老街醒得早,天刚蒙蒙亮,街上的几家小饭馆就开始忙活了。炸面鱼的,蒸小笼包的,卖豆腐脑儿、小米粥的。炊烟顺着屋顶瓦隙袅袅升腾,一缕清风,歪歪斜斜地带着几分朦朦胧胧的睡意。小卖店也紧随其后,开始营业了。他们门前高高的路灯,照亮了整条老街。上午,街道里摆满了各种蔬菜瓜果、肉类海鲜,一时间,老街成了地方土特产及小商小贩的交易区,叫卖声此起彼伏。
北风呼啸,大雪封山。老街也不得消停,戏班子开始在大队部排练节目了。当时多是古装戏,且是地方戏吕剧,有时也排练京剧,要请省京剧院专业老师前来教戏。黄昏时分,戏班里家什响起,敲敲打打,吹拉弹唱,我被那优美动人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
时代变迁,今天的老街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加之老一辈年长者的相继离世,老街显得孤寂冷清,荒凉萧条,但是老街的古风神韵一直都在。
责任编辑:江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