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圣贤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20-12-07 06:05钟根鸿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5期
关键词:圣贤中华传统

钟根鸿

自信,是对自我获得特定环境下的成功有信心。文化自信,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什么是本民族文化?本民族文化统称为中华文化,它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在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知半解,持怀疑和误解的态度,因而丧失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信心。信心来自认知,文化自知才能达到文化自信,那么我们先走出自知的第一步——研读圣贤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认识圣贤,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圣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从三个角度来认识圣贤文化。

1.从内涵上认识圣贤,不禁让人高山仰止

什么是圣?“圣”的繁体字是由耳、口、壬三个字组成的。从三个部首所赋予的含义来看,圣人有如下内涵:第一,“耳”字是代表这个人有透彻的观察能力,耳眼通圆,心通万物,事理通达,对宇宙、人生做到通达明瞭。第二,“口”字表示这个人用口宣说真理,教育大众。第三,“壬”代表圣人虽然智慧很高,但待人从不傲慢,相反非常恭敬和谦卑,常以90度鞠躬示于人,站在大地上做众人的榜样。归纳起来,圣人有两大特征:第一,心通万物,事理通达,对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明瞭;第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教又言教,自己亲身做到后才去教育大众。如果只宣说而自己没有做到,这不是圣;或者自己做到却不能教育大众,也不是圣。如此严于律己的人,不禁让人高山仰止。

2.从特质上认识圣贤,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章中提,要成为圣贤,需要修持七种品质:第一,谨慎。如履薄冰,严密周详的谨慎。第二,敬畏。如登高峰,慎终如始的敬畏。第三,恭敬。如做贵客,进退合度的恭敬。第四,精进。如泄瀑布,积极向前的精进。第五,素直。如光通透,连通万物的素直。第六,广大。如大草原,空虚无边的广大。第七,包容。如初混沌,无所不容的包容。成功修持拥有这七种品质的人,便是得道、明道的人,如伏羲氏、周文王、张良、诸葛亮、文天祥、刘伯温、于谦等,他们都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以及很强的静定功夫,身上往往体现这些特质:言语、行事谨慎;内心至纯至静,洞察透彻;待人接物,恭敬有礼;本性纯朴,厚道敦实;胸襟豁达,虚怀若谷;浑厚宽容、锋芒不显。得道之人,通常拥有两种能力:第一,化浊为清的沉静力;第二,破堕通变的创生力。拥有了这两种能力,人就会“神”起来。“神”,实质就是人,是圣贤中的圣贤,如诸葛亮等,是何等自律、纯粹、高尚、低调和有过人的智慧,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3.从宏观上认识圣贤,不禁让人引以为荣

打开古圣贤名册,我们发现,中华圣贤如天上繁星,多不胜数。他们的发明创造,其文明的程度举世无双。从宏观上可概括: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属于上古时代,距今五千多年。他发明八卦,既奠定了易经的基本理论,又奠定了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还发明了古琴;炎帝奠定中药理论、发明农具;黄帝武力统一各部落,奠定礼乐、衣冠、国家、中醫、文明制度;尧奠定王道仁政、部族和谐理论,开创禅让制;舜奠定以孝治国的理论;禹治大水;皋陶法圣,与尧舜禹称为上古四圣;周文王奠定周文明,写易经卦辞;周武王讨伐商纣,建立周朝,写易经爻辞;周公继承尧舜禹夏商周历代先王的智慧,建立了华夏史上最完备的礼乐、典章、文明制度,辅佐周武王开创了国祚800年的周朝。还有万圣先师鬼谷子、智圣先师诸葛亮、兵圣先师孙子(孙武、孙膑),他们的成就,影响深远,至今无人超越。其它各领域也有人成圣成贤,才学之圣辈出:如酒圣杜康、画圣吴道子、药圣李时珍、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慧圣东方朔、武圣关羽、史圣司马迁、文圣欧阳修、乐圣李龟年、茶圣陆羽、棋圣黄龙士、曲圣关汉卿、情圣唐伯虎、李煜;诗圣杜甫、词圣苏轼、李商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圣贤辈出,有佛家圣人释迦牟尼、道家圣人老子、庄子;儒家有五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他们创造的中华文明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中最核心的东西,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依靠,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民族命脉,让国人引以为荣。

二、走近圣贤,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

1.从圣贤文化的高度看,值得学习和传承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圣贤文化处于什么高度?中央党校伦理学教授刘余莉曾这样说:只要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中国古圣贤的成就,不能说后人无法超越,但很难超越。如老子的《道德经》,传承久远,不仅对中国文化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化血脉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它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对涵养各国精英的核心素养作用很大,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年真谛。”《孙子兵法》,被誉为“兵经”,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至今仍然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教材。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从圣贤文化的高度看,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从圣贤的工匠精神看,值得学习和借鉴

为什么古圣贤能创造登峰造极之文明?是他们修炼了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打造一件好家具,必先有好的工具。同样道理:人要成为大师级人物,先把利欲之心清静下来。古人云:“利令智昏,欲令智昏。”如果一个人过分地去追求名和利,必然会被名利和欲望所牵引,就会变得越来越愚蠢。刘余莉教授曾解析说:“试看看湖面的水与周边的事物,只有当风平浪静时,湖水才能客观地映照湖边的事物。而人心就像湖面的水,当一个人大悲、大喜时,看问题必然不够客观、透彻。”由于古圣贤强调修心立德,遵循大道,清心寡欲,淡薄名利,以潜下心来发明创造。

3.从圣贤对后世影响看,值得学习和弘扬

古圣贤,可以说是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他们能洞察人性和宇宙天地之道,把智慧、文明融汇在《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中。国学是每个中国人的生命之学。诸子百家,无论哪家,其智慧都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那怕只受任何一家的影响,气质也会与众不同,无论走到哪里,这个人会充满自信。美国的基辛格、德国的施宾格勒、日本的大桥武夫等精英,他们都喜爱中国的圣贤文化,尤其对《鬼谷子》一书十分感兴趣,研读后受益匪浅。基辛格在他写《中国论》多次提到中国优越的传统文化精神。现在有些欧洲人言行举止像中国人,具有中国人的脊梁骨和精气神,是因为他们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圣贤文化教化之故。当有人问俄国大文豪、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世上哪位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时,他回答说:“受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巨大。”他曾说:“我良好的精神状态归功于孔子,而主要是老子。”可见,圣贤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三、抛离圣贤,人会欠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无独有偶,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提出“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跨世纪难题。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都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的一道命题,需要我们破解。

《凤凰周刊》的主编邓康延在翻开民国老课本后,发现了几册民国课本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用很大,让他明白“什么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老邓发现民国的课本有四大特点:一是内容丰富:讲伦理、塑审美、育习惯,既注重私德教育,也注重公德培养。二是理念先进:无虚伪说教,无空洞口号,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都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三是文字优美。既质朴、又自然。四是上有信念,下有常识。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批判、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在我国出现了断层现象。古人云:“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自小抛离圣贤文化教育,就无法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核心的文化基因,等同没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长大后便会丧失中国人的精气神和脊梁骨,欠缺了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有人说,不读四书,会有“四输”:出口无章、处世无方、仪容不庄、生命无光。

四、研习圣贤,增强文化自信以圆复兴之梦

圣贤文化,是道德之源、智慧之源、力量之源、和谐之源、幸福之源,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依靠,是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立国之本,是每个家庭和睦兴旺的法宝,也是从古到今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指导原则。在民族复兴之梦的路上,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内容、传播载体与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全面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三观”,才能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自从2014年教育部印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文件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传统文化教育热潮。但绝大多数学校只是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教给学生,或开展一些民俗、技艺、非遗活动。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徐健顺教授认为:这种不是国学教育,而是“作孽”。什么是传统文化教育?徐健顺教授说:“传统文化教育,从根本上是世界观、人生观、精神、思想、身心健康的教育,是精神教育。”教育部长陈宝生说:“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传统文化不进校园,中国人的重心就会漂。”近五年来,我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有计划、有系统坡把华夏三观、家国天下观、修齐治平的人生路径、伦理道德、孝道文化、中华礼仪文化、耕读劳动观和四韵八雅的审美观等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最核心的文化,帮助学生传承下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深扎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否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要实现文化自信,研读圣贤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值得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春秋)老子.道德经[M].李若水,译.中国华侨出版社.

[2](美国)亨利·基辛格.中国论[M].胡利平,林华,杨韵琴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

[3]徐健顺.国学教育,别作孽![J].教师博览.

[4]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OL].https://www.csdp.edu.cn/article/4696.html.

猜你喜欢
圣贤中华传统
修身
王船山的人生哲学简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诡异的仕女图
相知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