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利 候步云
摘要: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各地,娱乐节目因无法继续拍摄纷纷撤档。值此特殊时期,《见字如面》栏目组独辟蹊径,通过线上录制的方式推出了以“疫情家书”为主题的公益特辑,邀请明星读信人带领观众朗读并感受寻常百姓的“疫”线家书。节目“线上协同”的作战方式助力了电视形式创新;民“星”的双向互动增强了节目传播效果;特殊视角下的特殊记录,完善了疫情时期的公共话语体系。《见字如面》也在此过程中以自身的独特匠心成就了品质综艺,彰显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线上制作 《见字如面》 节目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各地。一时间,大批医护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等都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一线,开展新冠肺炎的相关救治工作,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升级,人们愈发意识到这场战“疫”的严重性,纷纷选择“宅”在家中,“线上”生活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这也给电视节目的录制带来了困难,多档综艺节目停播或延期播出;许多综艺节目都增加了主旋律内容。在这个特殊时期,《见字如面》节目组独辟蹊径,推出了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特别制作》抗疫版。该节目于2020年2月17日起在腾訊视频播出,从全国抗疫战斗中精选出感人至深的书信,邀请明星在家朗读并完成录制,完成了一场节目形式上的创新,在疫情期间鼓舞了人心,给予了更多人精神上的力量。
一、以书信为介,调动全民传播
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大批即时通讯工具的产生和发展,书信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在此次疫情期间,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书信文字中所饱含的温暖情感。许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们纷纷通过“一纸家书”向亲人、朋友和爱人传递特殊时期的挂念。《见字如面·特别制作》延续了以书信为载体,以朗读为媒介的节目传统,向所有的“逆行者”们致敬,将温暖撒向大众的心间,激发起受众的普遍情感共鸣。
1.精选“疫”线家书,笔尖尽显真情。今年2月17日起,《见字如面·特别制作》在腾讯视频播出。值此举国抗“疫”之际,节目组特地从全国抗“疫”一线精选出了十余封感人至深的“疫”线家书,并同往期节目一样,邀请明星读信人朗读书信,分享感动与力量。在前三季节目中,与观众们见面的往往是名人书信,但在《见字如面·特别制作》中,一批由普通老百姓书写的信件走向台前,它们真实、质朴,引得明星读信人和节目观众感动落泪。例如,在首期节目中,演员叶璇分享了一封来自战“疫”一线的家书。这封信出自上海的医务工作者夏江临。在写给支援武汉前线的丈夫许诗琨的书信中,夏江临表达出对丈夫支援前线的坚定支持与无比自豪。许诗琨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一名急危重症科护士,在这次疫情中,他作为上海首批出征的医疗队队员,在除夕之夜与家人匆匆告别,和团队连夜赶往武汉。在信中,夏江临写道:“有千千万万像你一样的英雄在前方,我们很安心,我们有信心战胜它,有你们这群‘逆行者的顽强拼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将取得胜利。”演员叶璇在第一期节目中朗读了这封书信。当她眼含热泪地念道“你好,家就好;你好,病人们也都好”时,许多观看节目的网友也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见字如面·特别制作》节目中的每一封信件都是最真实、最原始的情感传递。在疫情发生之时,一线工作者家属们祈盼、守望,期待着他们能够平安归来。节目为这份温暖的坚持提供了一方倾诉的舞台,让笔尖书写的动人文字激荡人心,把征服疫情的坚定信念传递到了每一位国人心中。
2.诚邀明星读信人,抚慰人心激斗志。对于许多综艺类节目而言,邀请明星助阵早已屡见不鲜。但对于《见字如面》这样一档“清汤寡水”的书信朗读类的综艺节目来说,“流量艺人”并不是他们的特色。在前两季节目中,栏目组就曾邀请过徐涛、张丰毅、喻恩泰、姚晨、归亚蕾、周迅、何冰、吴刚等众多明星嘉宾参与节目录制。由此可见,中生代以及老一辈艺术家更符合文艺类节目的调性,由他们来朗读信件,更能给观众以静心沉淀、阅后思考的文化厚重感。尤其在此次全新的、特别制作的节目版本中,节目组在邀请明星嘉宾方面也做出了细致调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批“80后”“90后”支援前线。因此,节目组也特地安排了他们喜爱的明星嘉宾做读信人,希望能给“疫”线奋战的他们带去一丝情感上的抚慰。例如,青年医生文力在接到所在医院派发的医疗救援任务后由于害怕家人担心,向父母隐瞒了实情,谎称自己将去南方出差。直到抵达武汉,完成了第一次值守任务以后,他才通过家书向父母诉说了自己上前线救援的实情。节目组在播出“文力书信”的一期节目中,特地邀请了文力的偶像俞灏明作为读信人,与观众一同分享文力的使命与担当。在写给文力的明信片中,俞灏明向文力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与敬意,他称赞文力“这份义无反顾的坚守,平凡又伟大”。节目播出后,文力十分激动地给偶像留言称:“你是我唯一支持14载的内地小生,有缘合作,震撼更甚当年,在我眼里你也是真英雄。”
在十五期的特别制作节目中,《见字如面·特别制作》栏目组特意为远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们邀请到他们喜爱的明星偶像来担任读信人。这一暖心之举让节目化身为“大型追星现场”,尽显节目组对战“疫”英雄们的人文关怀。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身后数亿人抵挡病毒的迅猛攻势,值得节目组为他们实现“追星梦”。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特别制作》也展现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将无尽的感动传递给演员和其他的观众们,让我们一起体会到了疫情期间的温暖与感动。
3.民“星”双向互动,激发受众情感共鸣。在前三季《见字如面》的节目当中,入选了多达数百封的信件。这些信件跨越了古今中外诸多历史阶段,内容上更是涵盖了生死抉择、爱恨情仇、忠义背叛等众多话题,在明星领读信件的过程中观众们也加入互动,发表着自己的多元思考。按照节目的原本计划,《见字如面》将于春节假期上线自己的新一季节目。但由于突发的疫情,节目总导演立刻察觉到原先录制的节目有些“不合时宜”。因此,节目组选择了重新挑选信件,制作一季特别节目。在本季的特别制作节目中,最终有15封来自疫情一线的书信入选,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出疫情期间多个岗位工作者们的状态与心态。在内容制作上,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以往的节目往往是读信人对于信件的单向解读。但在这一季节目中,节目为读信人和写信人搭建起一个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台上台下双向互动,激发出更加动人的情感共鸣。例如,在第五期节目中,《奇葩说》的一位知名辩手朗读了金银潭医院护士张凤的生日日记。节目播出后,张凤护士本人也第一时间给该辩手留言,称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与陪伴了自己多年的节目产生联系。作为一档语言类节目,《见字如面》根据现实需要,精准把握社会动向,紧跟时代脉搏,通过情感的双向互动以及传播形式上的不断调整和创新,更进一步地拉近了写信人与读信人之间的距离,也让节目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展开“线上”作战,充实“疫情”内容
自开播以来,《见字如面》始终秉持初心,以信件为载体,传递主流价值信念,引发了观众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入思考。经过数季节目制作的历练,节目组在内容选择方面拥有极高敏锐度。凭借以独特匠心成就品质综艺的媒体情怀,在疫情特别制作中延展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更多可能。受限于本次疫情,《见字如面·特别制作》在节目制作和播出等方面做出了多种尝试和调整。
1.摆脱空间限制,多维反映战“疫”心态。疫情期间,在国家号召下,人们纷纷主动减少外出,安心宅家,为抗“疫”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疫情也对全国多档节目的节目策划、嘉宾安排、后期制作等环节造成了困难。基于此种情况,《见字如面·特别制作》在延续节目信件朗读的基调上,改为节目线上录制、后期线上制作,丝毫没有耽误节目在疫情期间的播出。在确定节目内容的第二天,节目组已做到了立项完毕,并开始全面投入操作。令人欣慰的是,制作团队确定信件及联络写信人这一过程进行地出乎意料的顺利,不少写信人还会为节目组发来第一手素材。作为一档公益性质的节目,它采用嘉宾自行在家中进行“云录制”的录制模式。而明星艺人们对此也展现出了极高的配合度,不少艺人主动报名参与公益节目录制。为了保证视频质量,受邀嘉宾自己在家中打光、化妆,并进行了反复录制。最终,首期特别制作从投入制作到最终上线仅用了四天时间。特殊时期,《见字如面·特别制作》在连续半个月的时间里共推出了15期特别节目,每期仅5分钟体量。创作团队的高度投入和充足准备也确保了特别制作节目的更新频率与成品质量。从明星读信人到“疫”线写信人,均展现出积极抗“疫”心态。大家不为流量,只为这件事该做,而且必须做。
2.搜集公共素材,独家存档时代脉动。《见字如面》创作团队从复工第一天起便专注于浏览和收集疫情相关信件。为制作15期特别节目,他们共收集了300封来信,并从中甄选出20封。节目制作过程虽然紧张,但每一封来信都经过了制作团队的认真遴选、编辑和校对。如果单纯给予观众感动,那么几期节目下来,观众难免会感到重复。因此,选信组还对入选信件进行了差异化编辑,希望通过不同视角,展现节目主题的各有侧重。例如,在第二期节目中,读信人李光洁朗读了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蔡毅写给故人的一封悼念信。蔡医生的这位故人不是中心医院的领导、职工,而是医院门口小卖部的老板。身边的小人物原本那么不起眼,“突然没了,我们才发现他们在我们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斯人已逝,但生活还要继续,蔡毅医生目前仍然顽强奋战在工作岗位上。节目播出后,蔡毅医生在微博上转发了节目视频,并称李光洁老师的读信硬是把自己听哭了。一封信的分量很轻,寥寥几笔可能无法寄托我们对逝者的惦念;但一封信的分量又很重,这场战“疫”中每一个人物都值得被纪念。灾难面前,每一封信都是时代的一颗微粒,《见字如面》将这些微粒收集起来,汇聚成抗“疫”实录中的漫天星辰,成为一档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的书信朗读类节目。
3.记录视角变化,特殊时期特别关注。在《见字如面》前三季节目中,每期都会请到几位读信嘉宾现场朗读信件。此外,节目还邀请到许子东、杨雨等文化名人作为“拆信人”,品鉴读信人的表演,对信件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就信件来源及背景故事进行逐一讲解和阐释。总体而言,前三季节目更注重信件的文化意蕴,因而着重于强化信件的解读部分。在主持人与一众评论嘉宾对信件进行不断补充、直抒胸臆的过程中,观众也能从多元角度中体会到信件中的情感。在《见字如面·特别制作》当中,为了让普通人的声音传播得更为久远,节目组一改往日风格,利用每期节目中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图片化视角和嘉宾朗读,向观众全方位展现抗“疫”一线的真人真事,并减少了信件解读的环节。为了更加明晰地向观众传递节目主旨,从第二期节目开始,节目组还会在每期片头中加上一句话,如“献给普通人的赞歌和挽歌”“献给所有驰援疫区的青年医生”等。特殊时期,节目更加关注受众的主体地位,在疫情肆虐之际,给观众呈现的并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更加真实和直接的第一视角,简单的读信和留白,却给观众腾出了更多感动和思考的余地,升华了整个节目的层次。
三、结语
当灾难来临时,娱乐节目能不能继续播出?应不应该播出?《见字如面·特别制作》以实际行动解答了这一疑问。《见字如面·特别制作》加入了自己对疫情的思考。信件选择由名人书信转变为普通人的家书;节目制作由现场录制转变为“线上录制”;背景介绍由嘉宾分析转变为图像化语言;由“不合时宜”到“特别制作”。在这一系列转变的背后,是《见字如面》节目组以独特匠心成就品质综艺的媒体责任感。可以说,《见字如面·特别制作》秉持了这一系列节目的一贯态度:载体不变,媒介不变,只有传递出的温暖在增加。
作者单位 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继伟.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创新探析[J].科技传播,2018(22).
[2]周天竞.综艺节目的关注度与口碑[J].传播方法,2018(06).
[3]李玉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形態创新[J].戏剧之家,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