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时代新闻教育的“跨界”转型

2020-12-07 06:10陈丽波
传媒 2020年13期
关键词:全媒体跨界转型

陈丽波

摘要:全媒体传播时代,新闻教育的“跨界”转型正在成为主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释放跨界效能,助推新闻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已经成为业内外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本文结合实际,从培养目标、师资建设、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五个维度入手,对新闻教育的“跨界”转型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教育 “跨界”转型 全媒体

全媒体传播时代为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能力要求,新闻工作者有必要从单纯的新闻工作人员慢慢演变为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进而满足社会各界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诉求。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新闻教育在其中所承载的责任和作用不容忽视,其必须审视以往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和不足,从多个角度对新闻类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创新,实现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全面提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跨学科意识的表达和传承

目前,国内新闻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新媒体、传媒机构及政府宣传部门,就业门类可谓多元而又有所统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高校新闻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也对人才的综合技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诉求。可以说,时代之变、环境之变,让政府组织、传统企业、传媒机构等对新闻类人才的诉求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高校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从最开始单纯的新闻类人才迈向涵盖出版、广告、媒体、社交、广告以及营销等多重领域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的新闻教育改革,在最初阶段就瞄准了新一轮信息传播技术和媒介生态革命,首先明确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讲,该校依托自身工科优势,构建了“文工结合”的跨学科平台,聚焦新媒体技术与传播的定位。随后,构建了以跨学科意识表达与传承为核心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了新媒体史论、新媒体实践和新媒体管理三大模块,并贯通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全程。另外,在教研方向上也以新媒体为主攻方向,以学科交叉为主打特色。最重要的是,新闻传播学院还与电信学院、网络技术中心等形成了横向交叉,积极探索数据新闻、虚拟新闻、融媒体实务等前沿课程和人才培养方向。得益于明确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定位和实践,该校新闻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新闻传播学科位列全国前五。

可见,对于高校来说,无论是采取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的跨专业人才,亦是面向学术界培养跨领域的研究者,人才的培养都需要首先转变理念,确定教育目标,改变传统教育单一的模式,才能为后续工作铺平道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全媒体教育平台

新闻教育中的技術训练极为重要,这也是确保“单一型人才”朝着“全能型人才”转变绕不开的一环。技术训练离不开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除却引入其它学科、其它专业的教师外,还可以通过这样几种方式予以达成。

1.实验室教学。所谓教育,无外乎“教”和“育”两部分内容,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这两个环节都是在课堂上实现的,而创新教学方法,首要便是对这种传统进行创新。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围绕新闻领域所设立的专项实验室,让所谓“实验”,不再成为理工科的专利。比如山东大学的“数据新闻实验室”,通过促进新闻传播学院的数据团队同本校的哲学、计算机以及社会学等相关专业师生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齐鲁晚报”的新媒体数据新闻项目;再比如华东师范大学所设立的“全媒体平台中心”,广泛邀请计算机、艺术和新闻业内人士联合到校授课,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诸如数字广播、微电影制作、数字出版、自媒体平台搭建等一系列新闻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为增加其见闻、阅历和知识储备,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2.网络慕课。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传统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能够与新闻专业发生关联的学科只会越来越多。如果这些不同专业的教育工作同时需要引入师资的方式来进行,其必然会耗费大量的成本,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网络慕课便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国多地高校开启了网络慕课学分制度,鼓励新闻专业的学生通过网络慕课的方式学习关联性学科学课知识,并获取相应的学分。网络慕课因为课程资源来源于网络,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形式上比较灵活。

此外,高校应该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闻专业小班授课、导师面谈会、翻转课堂、虚拟再现等教学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新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对接,为实现更为深层的“跨界”转型夯实基础。

三、课程体系的突破:建设全媒体课程体系

对于新闻教育而言,课程体系的存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是否符合社会所需、是否符合时代所需。而在如今全媒体传播时代的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有所变革,才能适应方方面面的需要。

1.淡化专业界限,开启组合课程。传统新闻教育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谓“泾渭分明”,少数与新闻无关的课程也不过是高校学生所普遍需要的公共课程,诸如大学语文、体育、外语和计算机等,这种自然谈不上跨专业,也无所谓融合。但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在新闻教育上采取了淡化专业形态、提倡组合教育的课程体系,比如将新闻细分为经济新闻、体育新闻、政治新闻等多个领域,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接收基本的新闻理论和技能学习,大三之后根据更为细致的划分将新闻专业同经济、政治抑或体育专业进行组合,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职业性,也更能精准地服务社会,极大程度地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2018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信息管理学院联合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实施前两年在信息管理学院学习、后两年在本专业学习的“2+2”特色模式,完全打破了学科界限,形成了新文科、新工科的教育格局。

2.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课时的占比。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格外增加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比例,尤其是跨学科的实践应用内容要酌情增加。新闻教育除却传统的采编、摄影、剪辑等基本的应用类内容外,还要增加诸如《融合报道》《网络新闻写作》《网页设计》《数据新闻》等课程,特设诸如自媒体排版编辑、视觉传达等相关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掌握新闻报道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技能,进而独立完成新闻报道的任务,并能够根据已有的新闻素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和整合,提高新闻的品质和价值。另外新闻教育肯定离不开理论课程,但在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展开教学时,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目的在于增加理论的生命力,使学生不至于感觉理论的学无所用。

四、合作办学的兴起:为跨界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可能

虽然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但是一切人才的培养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所以对于高校本身而言,可以从一开始就加强合作办学,为日后学生发挥才能,要将具备岗位适切性和社会拓展性的专业技能培养,全面纳入新闻教育跨界人才培养体系内,为传统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提供更多可能。

1.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实训渠道。对于新闻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各种传媒类、新闻传播类的企事业单位,是其毕业之后的主要就业选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高校的新闻教育因为在内容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导致其所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紧密契合,甚至还要求这些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步入正式的岗位之前还需要接受一轮全新的技能和专业特训。鉴于此,作为高校完全可以直接和这类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进行定向办学,一方面学校本身可以成为定向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满足企事业单位后续人才储备和挖掘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本身可以作为新闻类专业学生们的重要实训基地,学生可以直接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感受新闻报道的产出过程,感受一名新闻工作者所要掌握的全部技能,其可以在接受实训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在校学习的理论、技能如何真实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201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新华社达成合作关系,开启了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订单式培养新局面,双方联合设立多语种国际传播实验班,设置了德语、泰语、朝鲜语、意大利语四个专业,学生选择一个语种由本校外语学院负责授课,而专业主干课程则由校方和新华社共同授课,前者以理论教学为主,后者则以新闻实践为主。这种联合业界办学的模式,实现了新闻教育的跨界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开拓意义。

2.加强国外合作,构建跨国合作培养机制。在新闻教育领域,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是核心构成,而相关教学点的创建与实践,其本身就蕴含着“跨界”属性,其中广泛涵盖了英语、法语、日语、俄语等诸多语种。因此,高校应依据信息技术迭代和新闻人才需求转向的时代潮流,进一步强化跨學科、全媒体、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尽快构建跨国合作培养机制。目前,广西大学在新闻教育改革方面,与东盟国家地方高校开展了多维度的合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与越南人文社科大学联手构建了“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前两个学年到越南去学习,后两个学年则回到广西大学继续学习,而与东盟小语种相关的学院也会全面参与到这一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跨界办学、跨境办学的探索创新。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随着技术的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闻教育早已没有必要局限于传统的专业设置和学科范畴当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新闻教育行业前行的终极指向。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重要诉求,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多个维度来予以突破和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闻专业与计算机、社会学、统计学、哲学乃至心理学等跨界融合、收获更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

作者单位 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志武,董红兵.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逻辑[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05).

[2]吴健民.媒介化社会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公共性”转向[J].青年记者,2019(23).

[3]武书敬.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改革与坚守[J].出版广角,2019(03).

[4]张恒军,潘婧妍.新时代外国语大学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传媒,2018(24).

猜你喜欢
全媒体跨界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跨界•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