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佛系”亚文化的引导策略

2020-12-07 06:04熊若柳徐梦霜
今传媒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佛系文化

熊若柳 徐梦霜

摘 要: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大学生文化的变化和延展。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宜宾市五所本专科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当代青年对待“佛系”亚文化的认知情况、情感态度,以及“佛系”亚文化对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的影响程度。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大学生社会化场所的“五维文化引导合力”的大学生亚文化引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亚文化;“佛系”文化;“五维文化引导合力”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1-0148-04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的更迭加速,当代青年文化也发生着剧变。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中提到:青年要担当“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然而,在“丧文化” “佛系青年”等亚文化的文化狂欢中,大学生被认为具有“逃避现实” “不思进取” “习得性无助”等消极负面倾向。当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与大学生的现实文化出现较大差异时,探索大学生真实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情感成为解决问题的前提。

一、 问题的提出

“佛系”是个舶来词,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的一种“佛系男子”。2017年年底在中国盛行,广泛传播,以“佛系XX”形式命名的部分青年现象话题成为热议。“佛系”是指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佛系”亚文化在网络化热传播中经历了创造性转换和本土化,成为青年亚文化的最新代表。“佛系”亚文化展现了大学生群体在赛博空间与现实世界的社会心理状态,成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群的现实映射。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青年“佛系”亚文化,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大部分学者认为“佛系”亚文化的核心特征是颓废、消极、逃避的生活和工作态度。郑国军提出,“佛系”亚文化的主要表现是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随遇而安的享乐心态、向死而生的存在理念、去理想化的精神诉求,其生成机制是社会经济剧变、多元价值观涌现、网络传播技术的兴起等外环境的突变,加之大学生不稳定的深层心理,加速了亚文化的生长。李芳英认为:“‘佛系青年背后反映了年轻人焦虑、迷茫和无助的心态”,表面的淡然实际上是对现实的无力、妥协和退让。基于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笔者深度采访了几位大学生,发现这些大学生的想法和前者有一些分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式,探访大学生对“佛系”亚文化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心态。

二、研究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宜宾市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调查主要从横向、纵向、斜向三个维度进行:横向维度主要探索大学生对“佛系”亚文化的了解程度,即意识层面;纵向维度是探究大学生对待“佛系”亚文化及“佛系”现象的态度,即情感层面;斜向维度是基于前两者之上的大学生的日常“佛系”行为表征,即行为层面,并且探寻大学生在文化方面需要的引导和帮助。本文调查通过互联网发放问卷,共发放613份,回收有效问卷为533份,有效率为86.9%。调查目的在于透过“佛系”亚文化现象,探究大学生对当代亚文化的认知情况,最终构建引导大学生应对亚文化的策略。

三、结果与分析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调查者中,77%的学生表示对“佛系”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受到“佛系”亚文化影响。61.5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可能是“佛系青年”,14.45%的大学生坚定地认为他们自己就是“佛系青年”。因此,整体上来看,“佛系”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广泛且深刻,是当代大学生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形态。

如图1所示,探索“佛系”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的原因时,“现下生活节奏快,就业学业压力大”是重要因素,其次是“媒体的宣传影响,盲目从众”,推动亚文化的兴盛。最与现实认知有差异的是,占比最少的“大学生生活条件比较好,没有追求”,并没有引起共鸣与共识。由此说明,就业和学业压力是促进大学生亚文化流行的主要因素。

关于大学生对于“佛系”亚文化的态度。相对而言,39.02%的被调查者认为,“佛系”亚文化是利于大学生缓解压力的。在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来对待“佛系”亚文化的问题中,绝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应采取“长期以奋斗乐观为主,偶尔以佛系心态为辅”的态度,去正面客观地面对“佛系”亚文化,此选项认同度高达96.44%。由此可知,“佛系”亚文化是社会激烈竞争压力下的“缓冲器”,是大学生标榜自我的一个时代符号。与之前的研究观点认为“‘佛系亚文化作为‘丧文化的延续,标志着低欲望社会到来”的观点差异较大。实际上,大学生亚文化是以遵从主流文化为前提的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文化符号,是记录属于他们时代的文化表征。

大学生“佛系”亚文化在行为表现层面,主要是对个人生活和情感影响较大,如圖2所示。从“佛系”影响行为的广度分析,“佛系”亚文化思维已经在影响大学生对于情感和生活的态度,大学生正在凭借着“佛系”思维去处理日常问题。例如,“佛系朋友交际” “佛系购物”现象的出现。从“佛系”影响的深度进行分析,其影响普遍为“轻微”和“一般”的状态,虽然“佛系”一词盛行,但其影响还是比较浅层的,并没有像部分社会舆论所说的动摇主流、极端消极。与此同时,“佛系”亚文化在学业和工作上影响很小,说明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日常生活等感性行为,而对于工作和学业等理性行为来说,大学生仍能保持客观的理性。

根据大学生的生活场景,问卷从学校、家庭、大众媒介角度,探索大学生对文化引导的需要。大部分学生支持学校对青年进行系统性心理授课,从而正确了解新生亚文化,占比73.73%。在大众媒体作用方面,70.36%的受访者选择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善不足,宣扬优良”,说明大学生群体对“佛系”亚文化是有一定的认可度,并且希望“佛系”亚文化的发展能够在媒体的加速作用下,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潜在性地提出大学生期待的文化理想。在家庭教育方面,78.05%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当把大学生合适地引导到正确方向,但需给与大学生相应的自由独立,不能介入过多。因此,在青年亚文化的引导方面,大学生认为他们是需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也需要大众媒体进行正面的传播,希望家庭能够给予一定的独立性,最终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念。

四、大学生“佛系”亚文化的引导策略

大学生亚文化的引导策略研究,既是透析社会发展的文化维度,也是在最大限度上消除和抑制文化消极负面情况的滋长,并提供良性循环的社会支撑。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基于大学生的五个社会化场所,本文提出“政府引导”“大众媒体引导” “学校引导”“家庭引导”“同龄群体引导”等五个维度,来形成大学生亚文化引导的策略框架和实施路径,即“五维文化引导合力”。

(一)政府:着力主流文化宣传,辅以亚文化的多样性,塑造多元文化环境伯明翰学派指出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抵抗”与“收编”的关系,政府作为文化权威引导机构,需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佛系”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佛系”虽然表现为大学生对现实压力的逃避,实质上是以自我调侃的方式来缓解情绪的自我调整,以更积极的心态去追逐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文化形态。它既存在与主流文化的“反叛”,也存在“相似”。

因此,在允许言论自由以及包容多元文化的前提下,政府要积极发挥独有的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发挥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又要结合亚文化现实存在的实际,给予切心、切情、切实有效的引导。

政府要依法对文化事业实施管理,在净化网络空间舆论方面,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将民众的监督与法律的监管相结合,积极引导虚拟环境规则建设,以帮助青年大学生群体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而提升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大众媒体:做好网络信息“把关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大众媒体既有传统媒体,又包含新媒体,其中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频率极高。在赛博空间中,由于信息流的不断分流,构成赛博空间的空间支柱,营造出映射现实的“拟态环境”。在这个媒介架构的“拟态环境”中,传播的信息内容被网络意见领袖所引导,标题党、博眼球现象屡见不鲜,其真实度日益降低。

大众媒体要担负起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责任,扮演好二级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角色,客观认清现实、反映事实、引导社会现状,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在某些热议的话题中保持理性,明辨是非,减少因信息的判断不当而出现认知偏差。并且媒体应该去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其主要责任应是构建相对理性的相互交流的多元网络社会。

“佛系”是当代大学生的标签,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盛行的亚文化,其随网络信息流而扩散,进入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大众媒体应发布高质量的媒介信息,发挥节点传播和圈层传播的优势,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引导大学生提高理解、选择、评估和质疑媒介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媒介素养,更好地判别文化中糟粕的部分,进而塑造大学生的文化理性。

(三)学校:基于关怀教育,设立心理辅导课堂由于大学生特殊的阶段性心理特征,在思想方面还不够成熟,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应发挥其“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功能,予以引领。据本调查报告数据分析,有73.73%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需要对青年进行系统性心理授课,让他们了解并正确对待亚文化中负面心态的影响。“佛系”亚文化是社会中青年焦虑心理现象的普遍表达方式,如果不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的教育引导,可能会由于负面影响的扩大,产生病态消极的社会风气,如日本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欲望社会。

高校应该发挥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优良师资力量的优势,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以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教育理论基础,注重个体化、具体化以及根据学生真实的感受,进行关怀性教育,才是有实际效用的关怀教育,要成为有幸福感的关怀者,学会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负面情绪,而不是将压抑情绪以“佛系”的方式自我消解。

高校还需关注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关注聚焦点的变化,进而发现高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再以科学的方式及时改进,以达到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四)家庭:引领正确价值观念方向,加强家庭家风建设原生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与孩子发展有必然的联系。优良家风传承可以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多元亚文化环境下对家风建设补充,将其和大学生亚文化的柔性结合,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心境。有78.05%的受调查大学生也认为,在家庭需要有相应的指引行为,去引导积极的“佛系”亚文化传播方向,但不能介入过多,需要为孩子提供自由的思想空间。

具体来说,在对“佛系”大学生的教育中家庭要塑造榜样形象,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起表率作用,客观地认识“佛系”亚文化的正面本质:缓解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去追逐人生目标的文化形态。做好大学生思想成熟路上的摆渡人,而不是让他们随大流,从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五)同龄群体:发挥同辈效应,增强社会关系与社会认同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青年群体价值观的不稳定性,易受到周围人思想观念和精神的影响。因而,由相近年龄、爱好、兴趣、价值观、家庭背景或相似心理的人群组成的同龄群体,他们之间更容易相互传达、交流、融合各自的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彼此的思想观念,以获得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产生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的内在心理与社会行为。因此,在同辈群体中,促进文化交流,加强社会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佛系”并不是厌世的心态,反而会带来乐观积极的文化作用。

因此,针对大学生亚文化的引导策略,本文提出以大众传播媒介的线上方式为主要的引导渠道,再由现实的线下引导为辅助,通过大学生所接触的权威机构——“政府”“学校”,引导对“佛系”亚文化以及亚文化的认知,推及到生活之中就是由“家庭”和“同龄群体”进行监督和潜移默化的引导,共同形成“五维文化引导合力”。

五、小 结

通过对宜宾市大学生群体的调研,再结合相关调研数据整理分析,本文认为:“佛系”亚文化是指青年群体中用消极性文字进行自我调侃,从而缓解情绪的自我调整,进而以更积极的心态去追逐人生目标的文化形态。笔者根据大学生社会化的五个场所,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五维文化引导合力”的新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郑国军.佛性青年亚文化的存在逻辑与价值引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6).

[2]李芳英.对“佛系青年”背后的社会心态剖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28(6).

[2]杨桃莲.“佛系”传播与网民的认同重构[J].当代传播,2018(4):97-100+104.

[3]蔡騏.新视野与青年亚文化研究[J].青年学报,2017(3):7-12.

[4]张志坚.青年“佛系”现象的透视与解读[J].青少年学刊,2018(4):3-7.

[5]陈霖.新媒介空间与青年亚文化传播[J].青少年导刊,2016(4):199-205.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佛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法系妈&佛系爸
“佛系”掩盖了什么?
谁远谁近?
快乐驿站
我的同学是“佛系少年”
佛系
佛系青年(双语加油站)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