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袁龙
@严有榕相老师的文章很有意思,道出了一个看似异常却又正常的现象。大学的中文系都很少说培养作家,而很多作家培训班却大行其道。中小学生有作文培训班,因为有应试的技巧。我当过高中语文老师,高考作文写议论文的多,三段论的模板一套,作文分数就上去了。一个成功的作家,是很难通过写作班培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几个中文科班出身的。反倒是学医的、当兵的有很多,鲁迅、郭沫若、沈从文、余华、莫言莫不如是。
微型小说的培训班为什么多?因为这种文体字数少,和中小学的作文字数要求差不多(高考作文字数要求是不少于八百字,中考作文字数要求是不少于六百字),舟小好掉头,我们很容易从经典作品中总结归纳出写作的技巧。微型小说爱好者根据这些技巧上手陕,也能在小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底蕴滋养,就很容易陷入八股写作的窠臼了!想成为一个微型小说写作者很容易,但要成为一个有一定水平的微型小说作家不容易。
顾建新
师从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一直以为,一个学生的进步,必须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带。自学成才,不容易!在黑暗中摸索,要走很多的弯路!汪曾祺就是沈从文的高徒。鲁迅当年就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莫言是上了解艺后才有大的发展。现在许多青年作家,都是上过大学的。所以,教师的教育水平非常重要!比如学游泳,省队的水平就不如国家队。因为教练的水平不同!为什么有的队员被处罚,由国家队下到了省队,再也起不来了呢?目前,国内各种班林林总总,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班只是为了赚钱,这才是令人堪忧的。所以,当前最重要的,不是讨论要不要跟老师学,而是需要高质量的老师、高水平的学习班!
邵阳学院袁龙
作家的师承是不止一个人的。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跟沈从文学习不假,莫言在北师大跟童庆炳先生读研也确有其事,但他们本身的天分和努力更重要。莫言、王安忆当年去北师大读研时已经功成名就了。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而已。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能遇到好学生,是教师的幸运。
最近因为要做湖南微型小说研究的省社科课题,重新细读沈从文,虽说他老是自称乡下人,但他的人生经历和在大学任教时的阅读,涉及到西方很多哲学流派。
顾建新
两回事!学习班的作用不能忽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两个方面:一是要领进门,门都没进,还谈什么修行?所以,我们现在的学习班,任务是给学生领路,让他们懂得微型小说的基本写法。我多年作为一些大赛的评委,看到的来稿不下几千份。痛感不少的作者,连小说的基本写法都不懂,我看了非常地难受。所以感到,这些作者,非常需要作基本的培训。基础的工作很重要,多么希望他们都有一个学习的机会。我现在也在努力做这些工作,这就是我指导学生的初衷。我们广大作者的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微型小说才有希望!至于出大师,当然不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出了几个大师?世界的微型小说大师,有几个?不能因为出得少,就否认老师指导的作用。成为大师有多方面的因素:时代、社会、环境、民族的文化积淀……我也同意这个意见:学生的素质不一样,将来有什么发展,要看学生的悟性——我深感悟性的作用。我曾亲自带了两个学生,两年都加入了省作协。一个第三年就开始写长篇小说,发表并获奖。现在加入了中国作协。另一个也努力,但相对滞后,人与人不同。
严有榕
@顾建新好!知道您一定有话要说!
顾建新
没事,就是朋友间的友好讨论。钟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在这个群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造成一个人人敢讲话的氛围,非常重要。现在社会上,敢讲话的不多,敢讲真话的更少。大多数人忙自己的事,有的保持缄默。所以,说几句。活跃一下气氛,如有得罪。望谅啦!
邵阳学院袁龙
@顾建新谢谢顾老师包容晚辈。
顾建新
客气了。就是聊天!辩理不影响做好朋友!我不是仅对你,也是对当前社会的乱象!到了需要好好整顿的时候了!
徐习军
自然生长与施肥除草
——也谈“作家到底是不是通过培训机构可以培养”
《金山》命题,让我们以“作家到底是不是通过培训机构可以培养”这个话题来展开议论,并提供了相裕亭一篇杂感作为靶向。然读了裕亭文章,我总体感觉是其个性化的“梦呓”一般的话语,这并非带有贬斥之意,我只是在质疑,裕亭到底想表达什么?
裕亭在文中说了三个“迷茫”“困惑”。其迷茫之一说“我的作家梦”,这与你要论述的“作家到底是不是通过培训机构可以培养”有什么关系?原来他是想告诉读者,裕亭是“无师自通”的,他在大一发了篇作品,直接拿到“本本”成为作家的,天才啊!天才当然不要培训了,但我要问问,是不是谁都像你一样是“天才”?他的“困惑之二,微型小说创作到底有多大的可塑性”,这我看懂了,他针对顾教授说他的《口罩》不像小说,他反驳说“还是让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任性情发展为好”,他还拉出汪曾祺的语言意思,表达他自己的作家创作是“自由生长的”观念,也秉承了他“拉大旗作虎皮,扯自己的芝麻事”的一贯行文风格;他的“困惑之三,阅读,应该是创作者比较好的老师”,既然你能準确判断“阅读,应该是创作者比较好的老师”,又何必说是“困惑”呢,命题都有逻辑问题。
限于篇幅,下文就按照《金山》命题,不针对裕亭原文,只针对主题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这应该是无可置疑的。既是“个性化”的劳动,那么强调的就是个性或者说个人行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作家个人创作,显然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从一篇作品来看,如果是“从众”的、可以复制的,那么显然就失去了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当然宣传品有时也属于创作产品则不在讨论范围),一篇作品能够得到读者认可(这里还有传播和阅读因素,因读者而有差异,也不在讨论范畴),一定是有其独特个性成分的。“个性”是一篇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而自立于文学大家族的基本要素;“个性”也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主观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明显特征。
作者、创作、作品皆必须强调个性,那么何为个性?众所周知,个性是作者在创作中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与独特的表现方法的综合性体现。个性何来?这种作家创作的独特性,来源于作者长期艰苦的创作实践,来源于作家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也来源于作家与作家之间“创作才能”的差异。
个性是作家的灵魂、创作的灵魂、作品的灵魂,这无论如何不是通过“培训机构”以统一的模式输入可以“培训”出来的。
这是我的第一点认识。
尊重作家个性,推崇创作的个性化,是不是就可以让作家的文学创作实现自然生长了呢?我以为,这是不可以的。
必须承认,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作品一经发表则会对全社会产生影响,从而成为一种公共精神产品(当然个人拥有或者放弃知识产权是另外的话题),无论从精神产品还是从公共产品角度,社会产品都要拥有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这,恰恰并不是“个性”而是“大众性”的表现。这些对于作家是“外在的”、对于作品则属于“内在的”要素,并不是强调作家的个性创作所能够达成的,是必须通过学习乃至培训才可以实现和完善的。
有人用“大学的文学院培养不出作家”来否定对作家的“培养”,否定文学培训机构的作用,这只是认知角度不同而已,无论对于作家群还是作家个体而言,经过文学训练培养的作家比起没经过文学训练培养的,一定是不一样的,不知有谁能找出个例子来,说明培养后还不如没培养之前。
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训机构”是可以对作家实施“培养”的。
这是我的第二点认识。
话题再进一步收束,回归到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其作品中的性格特征。作家的个性与任何一个人的个性养成是一样的,并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养成的。作家的个性特征体现在作家的世界观、审美趣味、艺术能力甚至气质禀赋等方面。无论是世界观还是审美趣味,抑或艺术能力,不经过培养学习是很难形成和提升的。
当然,有的人自然的气质禀赋就比较独特,有的人具有“七步成诗”才,有的人少年早熟,才华横溢,甚至和相裕亭一样无师自通。但这类人在人群中也是凤毛麟角,属于极端的个例,用“极端”来说事是不能服众的,有点“无赖式”狡辩的味道,当不在我们的探讨之列。
因此说,作家个性虽不能按照模式化“培训”出来,但是文学培训对于作家个性形成、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这是我的第三点认识。
崇尚自然,人皆向往之。然就是在大自然中,植物、动物及其他自然物,让它们“自然生长”也不是让其疯长,必要的人工干预有利于其健康有序生长。农民种庄稼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例。
农民种庄稼,从播下种子,到借助土壤、阳光、水分等自然物,实现作物的自然生长,最后收获“作品”。然而,农民都不会让作物自然生长,不断地施肥、除草,不仅实现其规范有序生长,也约束着杂草等生长,如果说这是必要的校正与辅助生长,那么培训机构对作家来说何尝不是一个“农民”啊。
文学创作是有“规律”的,作家的创作活动是有“规范”的,作品——作家的创作产品是有社会公认的“质量诉求”的,对于作家来说,谁也不可能“無师自通”,不仅这些规律、规范、诉求需要培训学习,而且创作还是有各种“方式”“方法”的,甚至还有一定的“技能”“技巧”的,这些方式方法技能,通过学习培训一定是比你自己学习、自我摸索来得更有效。
这是我的第四点看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家是可以通过培训机构培养的,经过文学培训和没经过文学培训一定是不同的,文学规范的培训和作家个性发展是不矛盾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作家都是通过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通过培训就能成为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