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摘 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地域特色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要求。天琴是广西壮族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发源地如何抓准高校地域环境优势,打造“会校企社”多角度融合的文化育人机制,培养一批兼备继承、传播、创新能力的文化继承者与传播者,满足地区文化振兴需要。
党的十九大站在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累和沉淀,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教育的不竭源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应然之策[1],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素养。
天琴是广西壮族人民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境的峒中、宁明和龙州等地,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2]。壮族天琴承载着壮族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壮族标志性文化艺术品牌。广西大学生中的壮族学生比例高,将地域文化资源与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结合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广西地域高校文化育人的自然召唤。
一、天琴地域文化育人的现状
1.传统地域文化吸引力逐渐减弱。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少数民族汉化带来的生活习惯转变,使得壮族民间话语权和民俗意识逐渐削弱,网络文化和新兴文化发展快速的同时民族文化吸引力不强,民间艺术传承意识薄弱等问题,天琴文化的地域传承出现了大断层,缺少传统民族音乐艺术走向外部世界,甚至是良性自我运维的内生动力。
2.教学传承局限于校园,难以走向社会。目前,广西区内拥有天琴文化传承教学的学校,天琴文化发源地的龙州县委、县政府把天琴弹唱列入龙州县中小学校的艺术培训项目,中小学均设有专门的教学课程,同时设有当地的天琴文化中心作指导。除了在龙州当地中学设有专门的教学之外,广西民族大学、张艺谋艺术学校、南宁十四中等近20所院校都开设天琴课程。尽管如此,天琴文化的课堂教学成果最终仅局限于校园文化展示,未能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视野,高校天琴文化向外传播的半径有限。
3.大学生自我文化传承意愿不高。在高校的天琴文化教学中,文化的传播主体往往是授课的老师,学生作为天琴技艺的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往往是被动的接收艺术知识。学生最初的对民族技艺的向往与好奇往往被艺术训练的枯燥和技艺无处展示的窘境所消磨。难以产生持续强劲的主动传承意识。
二、壮族天琴地域文化与高校育人多角度融合的路径
1.抓好课程教学,构建系统全面的天琴校园文化传承体系
(1)开设独立的天琴育人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将天琴文化作為重要的课程建设内容,邀请天琴文化传承人、民间工艺师作为课程指导老师。
第一、开设天琴艺术课程,可将声乐课程与演奏课程分开开设,将系统性的通识乐理知识与以壮语为基准的天琴演唱部分相结合,方便非壮族学生学习和了解天琴基础乐理与壮族独特唱腔、语调的特色变化。
第二、结合天琴独特乐器特点,聘请天琴文化传承人作为天琴演奏课程老师。结合壮语歌曲特点,邀请壮语言演唱者、专业声乐教师作为天琴声乐教师。
第三、开放天琴教室供同学们日常练习使用,学生可根据自我练习情况,自行借用天琴乐器进行自我练习自我提高。
(2)将天琴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天琴选修课程,把天琴选修课程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选修天琴课程的学生,给予人文选修3个学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选修天琴课程。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天琴元素
以天琴文化传承人作为主讲人,在校内开展天琴文化宣传讲座,通过介绍天琴文化和技艺民俗,让同学们通过文化讲述产生最基本的文化兴趣。再鼓励和组织天琴课程学员,参加各类校园晚会和表演活动中,将天琴文化展示嵌入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内天琴文化沙龙、天琴文化展示会、天琴服饰展示等多种活动,以天琴演唱、歌舞、服装秀等多种形式进行天琴文化宣传。为同学们提供宣传展示自我的机会,更向全校师生做了深入的非遗天琴文化宣传。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为同学们提供练习天琴曲目、积累演出经验、锻炼文化情操的实践平台,不仅给同学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更能激发出同学们对天琴展演形式的探索激情和灵感,培养学生对天琴文化的内生兴趣。
3.联合社会资源,开展天琴文化演艺宣传活动
(1)走进社区,开展天琴文化展示活动。将天琴文化宣传与学生技艺实践演出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以服务社会的形式,以社区文化慰问展演、暑期社会实践文化扶贫当地乡村、慰问孤寡老人、探访养老院慰问活动、希望小学文化艺术支教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将天琴文化传承宣传、天琴文化风采展示和歌舞演绎作为一个主题内容,将传统天琴文化宣传展示、提倡保护和继承中华传统非遗文化、天琴技艺风采展示与社会服务和实践相结合,渗入社区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中,即服务社会,又能在具体服务实践中提升自我,积累经验。
(2)携手企业,为学生提供展示天琴演奏的舞台。学生的天琴文化学习、演奏、天琴活动等,大多数以校内展示为主,如何帮助学生走入社会,提供更大的舞台是值得去探索和挖掘的。在文化宣传和表演上,政府有责任,企业有需要,为了响应政府对天琴文化的宣传推广,各类企业、单位在搭建文化展示活动、晚会演出时,对各形式各类的天琴展演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自龙州调用当地的天琴表演队伍,一是耗时耗力,二是供不应求。因此,对其他地区能够进行天琴展示活动的天琴队伍需求急剧上升,由各地高校自主设立,急需一个展示锻炼的平台。通过与企业达成了合作关系,可承接了企业组织的商业演出活动,所得经费可用于社团自主运营和乐器养护。学生即通过校外实践获得良好的社会舞台演出实践机会,也能通过演出获得一定的报酬,对于天琴文化学习和表演展示活动热情不断提升。
(3)链接东盟,输出天琴艺术增强文化自信。广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与越南接壤,面向北部湾与多个东盟国家相近。东盟国家在文化上自古就受我国文化的影响,在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上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其中,越南布傣天琴文化是中越边境广西龙州与越南高平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中越两国文化和民族的同源性,使得越南布傣的传统节庆、民俗祭祀、生产生活与壮族文化有许多相近之处[3],在越南当地也有与天琴相近的乐器,可以在琴曲技艺、文化习俗、曲风差异上进行相互交流。
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跨国、跨民族之间的文化共享与交流已经更为便捷,社团可依托各类各式国际交流活动与东盟民族乐器进行天琴文化交流,通过与东盟国家开展双方乐器交流,天琴文化展示等方式,将壮族传统天琴文化传播到海外,促进文化流动和互促更新。在与外国老师、学生交流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翻转教学,自身作为天琴乐器的老师,以自己学到的知识反过来教给国际友人,在翻转身份的过程中,去自主思考、主动思考,天琴文化和乐器弹奏的系统内容,实现自我反思、自我整理、自我升华,将所学能够化为所用,所用能够化为实用,让学生不仅成为天琴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也成为中外友谊、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而潜移默化的,由学生自发的提升个人自信,提升民族自信,提升文化自信。
4.以社团为载体,实现天琴实践的自我运作体系
以学生为主导的社团为载体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学生社团有活力、有凝聚力、有传承、有创新,在学生社团内部建设中各部门各司其职,使学生即是活动的构思者和策划者,又是居然文化传播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在活动中学生有自主思考,有强烈的文化傳承意识,使得学生在过程中实现个人自信心的培养,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建立。
在日常管理中,按照训练计划开展训练,新闻部门跟踪报道和宣传社团日常活动、训练情况,同时针对天琴文化活动进行宣传报道等。由社团内部协调沟通如何编排舞台,编入歌曲、舞蹈、服装展示等环节,将天琴节目形式丰富化、灵活化。社团还可自行策划各类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通过天琴文化分享会、校内体验课、拍摄抖音短视频宣传、校外艺术支教、慰问社区等形式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艺术兴趣、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在活动中学生自行梳理天琴文化起源、民间风俗、乐理知识、演奏技巧,更好的完成自我知识梳理和文化宣传展示。
三、结语
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丰富高校文化育人内涵,将天琴文化纳入高校人文教学,提高学校在地域文化保护中的参与度,催化出学生主导的天琴文化传播的自我运行机制,外部推动与内部牵引相结合,保证了天琴文化培养的良好自我运行机制同时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到广西地域文化保护上来,既满足天琴传播与学生锻炼需要,又能丰富和满足社会文化鉴赏需要。通过构建多角度融合的高校文化育人机制,让壮族地域天琴文化有后生生不息的保护者、传播者,更有让天琴永葆活力的创新者,更能通过地域文化的熏陶培养出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与我国传统优良文化一脉相承又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审美。
参考文献:
[1]王孝华.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以文化传承四步曲为例[J].教育文,2019.136-137
[2]陈翔.广西壮族天琴艺术传承发展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9
[3]邓玉函、周春婵.中越边境地区跨国文化共享研究——以布傣天琴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12):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