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课程“西方音乐鉴赏”教学改革探索

2020-12-07 05:56赵路辉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造审美思政

【摘要】美育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使学生获得艺术与科学上的知识;另一个是引导学生去追求人性的完满。本文从本质角度解读“西方音乐”,学生在掌握历史的同时激发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思考,并在思考中获得人生感悟。

【关键词】美育与人生;创造;艺术与科学;审美;思政;西方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育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古希腊,柏拉图、毕达哥拉斯都十分重视美育,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到音乐对人心智的训练。到了18世纪末,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成为西方讨论美育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教育的思想家。到了20世纪初,蔡元培继发表《美育代替宗教》后在北大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美育与人生

美育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使学生获得艺术与科学上的知识;另一个是引导学生去追求人性的完满。

在艺术与科学的获得上,它可以带给我们功利性的价值,即“培养创造性和获得更多的人文和艺术上的知识”。审美活动能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发展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和想象力。审美活动的一个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活动的本质。许多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逻辑推不出新东西来,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彭加勒(1854—1912,法国数学家)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才是发现的工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養不能靠智育,而应靠美育。智育一般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就是和大脑左半球的功能相联系;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这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

由于自然界本身一方面是有规律和秩序的,另一方面又具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所以,在科学发明活动中,科学家常常在追求美的活动中间接地发现真理。狄拉克(1902—1984,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者之一)说:“使一个方程式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杨振宁认为这句话包含有伟大的真理。彭加勒也说:“发明就是选择,不可避免地要由科学上的美感所支配。”有人问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您为什么对自己的理论有信心?”他回答:“因为我的方程式是美的。”这些科学家的说法说明一个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建新的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美感要靠美育来培养。

人的一生有三个层面:日常生活的层面、工作事业的层面、审美的层面。如果人的活动总是围绕在生活与工作这些俗务的层面上,那么这样的人生未免显得缺乏色彩和有些乏味。而美育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引导人去追求完满的人性,这是超功利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美育属于人文教育,人不同于动物,人不仅有物质的需求,还有精神需求,这是人性的完满性。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就不是完满的,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精神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要感受到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意思的,有味道的。这就是蔡元培先生所说:“人要在保证生存之外还要享受人生。”这里的享受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享受,精神的满足与精神的愉悦。审美活动给予人的正是这种精神享受。审美活动可以使人摆脱实用功利与理性逻辑的束缚,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审美活动又可以使人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放。这种自由和解放使人得到一种欢乐,一种享受,因为它使人回到一种万物一体的精神家园,从而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这是美育最根本的教育性质。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扎实的功课外,还要有一个广阔平和的胸襟。一个人如果心烦意乱,心胸偏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做出大的学问,也必定不能成就大的事业。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一种宽快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审美是超功利的,就是说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审美活动可以拓宽你的胸襟,使你具有远大的眼光、平和的心态,这对你成就一番大事业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中国一些大的思想家、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包括西方一些伟大人物在年青时都要去壮游,就是去游历祖国的大山名川。壮游,除了增加知识外,它主要是拓宽你的胸襟,使你有一个远大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态。它对你的成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说法得到了现代心理学的印证。

引导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义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和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

二、美育教学探索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秋季与2020年春季两个学期中,笔者在所属学校教学中开展了两个学期的美育教改尝试。在效果测评上,评教总分有明显涨幅,增长5至6.5个百分点;学生测评与课堂参与度的提高显示出教改方向的可持续性。

第一方面,精简课堂内容,设计每章节中与科学发明相关话题。

把握课程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为使重点突出,课程资源紧扣各章主题线索,避免学生被不必要的信息分散注意力。同时,从科学人材培养角度出发,挖掘西方艺术创作中的科学因素,启发学生创造性。每节课设计的题目既使学生获得人文艺术上的知识,又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各章节设定如下话题:

西方古代音乐部分:“严格的量化,成为西方一切科学的基础。”

中世纪教会音乐:“体现西方社会基本矛盾。”

文艺复兴:“写实性——教会与世俗音乐中的绘词法。”

巴洛克:“西方音乐第一代产品。”

古典主义时期:“隐藏个性,彰显理性。”

浪漫主义时期:“理性使人失望,追求个性色彩。”

二十世纪先锋时期:“反传统。”

第二方面,课堂引入北大艺术学院王一川教授《新编美学教程》,从“本质论”角度出发讨论各章节话题。通过讨论,在掌握历史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深层思考,从中获得启发,并可以解读当前一些社会现象。

以第一讲为例:

第一讲:引入“多元体验”体验“西方古代音乐中的量化思维。”

【课程资源】:“西方古代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西方古代音乐与“多元体验形态。”

西方古代音乐:(略)。

多元体验形态:

a.惊羡体验:对他者的震惊引发羡慕的一种体验形态。

(代表:王韬)

b.感愤体验:由震惊引发对自身愤而不争的体验形态。

(代表:黄遵宪)

c.回瞥体验:经与他者比较更加珍视自身的体验形态。

(代表:刘鹗)

d.断零体验:中、西各不相同的体验形态。

(代表:苏曼殊)

【讨论环节】:数的比例关系产生音高——“严格的量化,成为西方一切科学的基础”。

从古希腊开始,音乐不是被视为一种艺术,而是一种科学。与后期中世纪大学中的几何、天文、数学一起被作为四门重要的课程——“四艺”。这四种学科被认为是科学的核心,因为它们中的每一种都可以被精确地测量。例如八度音程,可以通过长度比例为2:1的两根弦展示出来,五度音程可以通过3:2的两根弦展示出来。在与另一套致力于对语言和哲学研究的学科——语法、逻辑、修辞的比较中,语言科学被认为远不如音乐和它的姊妹学科重要。

古代西方给了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礼物,它证明了西方今天有关科技的几乎全部的优势,即严格的量化。人类体验的最重要模式——时间的测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计算、地图的绘制、甚至在绘画中视觉上的安排,都被按比例加以测量。1320年前后,西方教堂中殿出现管风琴和机械钟两种新事物,这是由度量法产生的新技术的杰出事例。

此外,音乐中的各种成分被准确加以测量和控制,早于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音乐的谱表是西方的第一张图表。

【思政案例】:

2017年5月4日太極雷雷被持西洋自由搏击术的徐晓冬20秒KO,引发社会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质疑声音。究其本质,体现的是中西不同美学思想的碰撞。

徐晓冬所持西方自由搏击讲究实用,在西方艺术中早已有所体现:古希腊音乐《阿波罗战胜蛇神》的五个段落场景描写;西方绘画中强调“与真逼肖”,西国画理,均以肖物为工,贵形似而不贵神似。其工细刻画,略如北宋苑本。人物楼台,遥视之悉堆垛凸起,与真逼肖。——王韬《漫游随录》(岳麓书社1985版,90-91页)。而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离形得神”,在绘画中不追求表述精确、明晰及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强调天人合一境界的瞬间领悟。因此,该社会事件透射出的是中西两种不同美学思想观点的碰撞,是不同的不同,不是不如的不同。

【预习与作业】:运用“多元体验”方法预习第二章内容。

其余各讲结构如下:

第二讲:“西方中世纪音乐”与“音乐媒介”。

a.口语媒介。

b.文字媒介。

c.手工印刷媒介。

d.现代大众传媒媒介。

e.网络媒介。

【课程资源】:“基督教圣咏(mp4)”;“多声部音乐发展(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媒介(口语与文字)中的教会音乐。

【讨论环节】:“文字”媒介凸显西方社会基本矛盾。

【思政案例】:图像与文字的交锋,结局是“图像称霸与文字退场”。

【预习与作业】:用“媒介”方法预习第三章内容。

第三讲:“西方文艺复兴音乐”与“音乐符码”。

a.造型艺术符码。

b.表演艺术符码。

c.语言艺术符码。

d.综合艺术符码。

e.生活艺术符码。

【课程资源】:“圣母颂(mp4)”;“教会音乐世俗化(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绘词法——painting”与音乐符码。

【讨论环节】:绘词法“painting”的写实性。

【思政案例】:“抗日神剧”中的符码过度化趋势。

【预习与作业】:用“音乐符码”方法预习第四章内容。

第四讲:“巴洛克音乐”与“音乐文本”。

a.兴媒层

b.兴辞层

c.兴象层

d.兴味层

【课程资源】:“数字低音与歌剧(mp4)”;“情感论(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巴洛克音乐特点与文本特征。

【讨论环节】:音乐文本的传统与现代价值形态。

【思政案例】:2020年9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开除邵岩(针管“丑书”)。

【预习与作业】:用“音乐文本”方法预习第五章内容。

第五讲:“西方古典音乐”与“音乐语境·上”。

a.历史具体性。

b.符号建构性。

c.开放性与衍生性。

【课程资源】:“喜歌剧、格鲁克、交响乐(mp4)”;“三件事+三个人(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典音乐特点与音乐语境的不确定性。

【讨论环节】:“隐藏个性,彰显理性”论音乐语境在沟通中的积极作用。

【思政案例】:张艺谋的“民俗大观”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魅力殖民”。

【预习与作业】:用“音乐语境”方法预习第六章内容。

第六讲:“西方浪漫音乐”与“音乐语境·下”。

a.文化语境。

b.政治语境。

c.经济语境。

d.生态语境。

【课程资源】:“浪漫派作品(mp4)”;“浪漫主义风格特点(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浪漫风格与语境类型。

【讨论环节】:“理性使人失望,追求个性色彩。”

【思政案例】:《方方日记》冲撞了支撑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

【预习与作业】:用“音乐语境”方法预习第七章内容。

第七讲:“西方先锋时期音乐”与“音乐鉴赏”。

a.个体化的鉴赏。

b.专家型的鉴赏。

c.市场型的鉴赏。

【课程资源】:“先锋时期作品(mp4)”;“二十世纪音乐分析(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先锋音乐与鉴赏作用。

【讨论环节】:反传统。

【思政案例】: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

【作业】:用“音乐鉴赏”评论个人喜欢的音乐作品。

第八讲:“美育与人生”。

【作业】:总复习。

这种课程设计有客观的现实依据和明确的解决目标。在工科学校的美育课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说明他们并不满足在课堂上仅仅获得书本上可以得到的知识。工科学生更希望在得到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实用方法,一种现实启发,一种可以解决某类特定问题的理性思维。这是工科学生的典型特点。因此,从本质角度讲解课程,内容丰富了,层次立体了,课堂更有深度;引入科学话题,更受学生重视,课堂效果有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新编美学教程(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2):2.

[2]王一川.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4).

作者简介:赵路辉,副教授,研究生,哈尔滨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创造审美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