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自信,学习反驳

2020-12-07 08:48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19期
关键词:友人外国人本质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驳论文。

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女中学生在电车上为一位外国朋友让座,却遭到几个青年人的嘲笑:“真是崇洋媚外!”为此,引发了一场争论。有人说,这名女中学生讲究文明礼貌,没有错;但也有人说,这是一些中国人长期以来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引擎

反驳,无论是在书面表达还是在口头表达中,运用都十分广泛。人们常常运用推理来论证自己的主张、态度,驳论其实就是对自己观点的肯定,有着坚定的立场,是自信的表现。

针对驳论,下面提供了一个写作框架供同学们参考:1.摆出要批驳的观点(树靶子)。2.深入地分析,有针对性地批驳别人的观点,或者是别人的论据,或者是别人的论证过程。3.树立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运用因果论证、假设论证、对比(类比)论证、归谬论证等方法加以论证。4.适当结尾,照应观点,提出希望。

以上四步是驳论文的基本结构,根据论证的需要也可以适当调整其先后顺序。另外,我们在写驳论文时要注意语言的分寸,做到文明交流。尊重他人表达的权利,反对人身攻击和谩骂,观点应尽量避免钻牛角尖和走极端。

病文展示

为外国人让座是崇洋媚外吗?

(标题要注意句子的搭配)

一个女中学生在电车上给一位外国朋友让座,却遭到了几个青年人的嘲笑:“真是崇洋媚外!”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中华民族长期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从概念上看,“崇洋媚外”指盲目崇拜国外的一切,对待外国人卑躬屈膝,失去了民族自尊心。而事件中的女孩仅仅是出于友好,给外国朋友让座,并没有做任何有损于民族尊严、民族自信的举动,却被批评为“崇洋媚外”,无疑是无中生有、妄加指责。就像梁文道先生说的那样:“我时常感到国人今日颇有一种凡事都要往‘深处钻,议论总要谈‘本质的倾向。”于是,毒奶粉不仅是民族信仰的缺失,更是灵魂的残缺;于是,志愿者救灾,被上升到中西文化差异,归结于华夏文化的“基因”“本质”;于是,女孩让座也成了批驳的对象。那些批判者站在自己建造的巴别塔上自说自话,并自以为高尚,却忘记了事实。(对女孩让座的分析还可以更深入些)

从文化范围上看,“谦和礼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全世界人民都应遵循的交际原则。而女孩给外国人让座,不正体现了“谦和礼让”吗?但可悲的是,女孩与外国人之间被批判者强行划清了界限,礼让也因为过于刻板而被误解。友好、善意不应被国别所限制,也不能因为其“外国人”的身份就被活生生地曲解为“崇洋媚外”,否则,哪儿来的“外国‘友人”,不全变成“外国‘外人”了吗?这样的观点,不仅让女孩受到无端的攻击,而且不利于人们对于问题的理性判断。这样一味地探寻“本质”,妄加批判,本身就是对“谦和礼让”这一中华文化的不自信、不弘扬。(如果能在这一段开头一两行的位置出现“崇洋媚外”的关键词,会使上下文衔接得更紧密)

所以,女孩给外国人让座的举动并不代表她崇洋媚外,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善举,既体现了女孩的个人修养,也向外国友人展现了中国青少年的谦和礼让。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面对问题,不随意批判,要尊重事实与逻辑,不妄加指责;在面对他人、面对世界时,要抱着包容、谦和、平等的心态,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从小处做起,用实际行动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注意要结合材料)

国家有界,善意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

升格指导

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篇思路清晰、论证有力、语言讲究的驳论文。但美中不足的是在类比分析其他事件后,对女中学生让座事件的本身分析不够;结尾部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时候,没有紧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修改时,要对前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后一部分内容则要结合材料,这样写才更有针对性。

升格佳作

给外国人让座是崇洋媚外吗?

邵安可

(标题没有了病句,紧扣材料,能很好地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一个女中学生在电车上给一位外国朋友让座,却遭到了几个青年人的嘲笑:“真是崇洋媚外!”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中华民族长期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开篇给出针对女中学生让座事件的某种论调,但并没有急于批驳,而是疑而不答)

从概念上看,“崇洋媚外”指盲目崇拜国外的一切,对待外国人卑躬屈膝,失去了民族自尊心。而事件中的女孩仅仅是出于友好,给外国朋友让座,并没有做任何有损于民族尊严、民族自信的举动,却被批评为“崇洋媚外”,无疑是无中生有、妄加指责。就像梁文道先生说的那样:“我时常感到国人今日颇有一种凡事都要往‘深处钻,议论总要谈‘本质的倾向。”于是,毒奶粉不仅是民族信仰的缺失,更是灵魂的残缺;于是,志愿者救灾,被上升到中西文化差异,归结于华夏文化的“基因”“本质”;于是,女孩让座也成了批驳的对象。那些批判者站在自己建造的巴别塔上自说自话,并自以为高尚,却忘记了事实。(从“崇洋媚外”的概念入手,紧密结合材料,引用名人名言进行理论分析,鞭辟入里)

女孩让座,是对外国友人礼让的表现,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实践,彰显了青年人的素质和品德,也向外国友人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是一名中国青年,一名有礼、自信的中国青年”。这充满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举止,怎么就成了“崇洋媚外”了呢?

从道德上看,“谦和礼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全世界人民都应遵循的交际原则。而女孩给外国人让座,根本没有任何“崇洋媚外”的心理,也不是为了讨好、谄媚。相反,这不正体现了“谦和礼让”吗?但可悲的是,女孩与外国人之间被批判者强行划清了界限,礼让也因为过于刻板而被误解。友好、善意不应被国别所限制,也不能因为其“外国人”的身份,就被活生生地曲解为“崇洋媚外”,否则,哪儿来的“外国‘友人”,不全变成“外国‘外人”了吗?这样的观点,不仅让女孩受到无端的攻击,而且不利于人们对于问题的理性判断。这样一味地探寻“本质”,妄加批判,本身就是对于“谦和礼让”这一中华文化的不自信、不弘扬。(结构上注意与前面“从概念上看”的呼应。接下来,将针锋相对地从危害和本质上对“崇洋媚外”的论调进行批驳)

所以,女孩让座的举动不代表崇洋媚外,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善举,既体现了女孩的个人修养,也向外国友人展现了中国青少年的谦和礼让。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面对问题,不随意批判,要尊重事实与逻辑;面对他人、面对世界时,要像故事里的女孩一样,不卑不亢,要抱着包容、谦和、平等的心态,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可以是一次让座、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从小处做起,用行动把中国形象展现给世界,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结合材料,逻辑严谨,层层递进,语言讲究,多用短语,有力度)

国家有界,善意无墙,永远不能画地為牢。(语言句式讲究,且能紧扣文章主旨,简约而不简单)

升格点评

原文从整体上来说,已是一篇思路清晰、论证有力、语言讲究的驳论文了。升格后的文章在结构上更加注意上下文的承转照应,论证分析时联系材料进行论证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全文说理透彻,论证有力,很好地展现了作者的观点。

猜你喜欢
友人外国人本质
外国人学汉字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丁耀亢“敷衍”挚友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外国人
火烧衣裳
失眠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送别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