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映林
刘晏与杨炎是唐代两位经济才干,刘晏以整顿财政改善国家收入,稳定动乱后的唐财政而名垂青史,杨炎以创建颠覆性新税制而留名于史。前者为杨炎所陷,而杨炎又为卢杞所害。刘晏青史留名,而史籍记载的杨炎则是毁誉参半。那么历史上的杨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悲剧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顺应社会进步的颠覆性税制革命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八月,杨炎到任为相,首辅崔祐甫全力支持杨炎,对他放权,次年又以“病身”而退,举荐杨炎秉持国政。这使得杨炎得以全力以赴对混乱的税制进行大刀阔斧的颠覆性改革。唐政府当时面临的最大困境仍是财政问题。他之前的刘晏曾做了大量工作,挽救了濒临破产的财政,使刚经过安史之乱的唐王朝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由于土地兼并日久,承担赋税的课户减少,地方政府遂变着花样搜括百姓。刘晏死后不久,盐官们层层加码,斗盐加价百文,德宗继位,一些地方加价370文,盐价犹如翻筋斗般上去了,老百姓还吃得起吗?农民逃亡,赋税则加于未逃亡者,全国百姓无不徘徊在死亡线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非诗人的想象,而是写实。
这一切,坚定了杨炎从根本上解决安史之乱以来财政乱象的决心。在他主持下,建中元年(780年)推行了全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
两税法规定所有人都要有现居住地的户籍,按财产多少确定纳税等级。没有固定居住地的行商(贩运经商,坐地开店经商称贾),一律在所在的州县登记在册,缴纳资产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废除以前的租庸调和杂税,统一于夏秋两季征收。“两税法”课税的主要项目分为地税(即田亩税)和户税(即资产税)两类。地税是按亩纳米、麦,户税是按户等(全国人户按财产多寡共分九等)高低定税钱多少。
这种税法,简单说就是富人多缴税,穷人少缴税,纳税多少同丁男多少没有关系。这是帝制时代税制的一种全新的形态。它的出现,意味着政府对人民尤其是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变化!在中国整个两千多年的帝制社会,这一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税制变化,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我国自战国以来通行的以榨取人丁力役为主的赋税形态,从此开始了以征收实物为主的新的赋税形态,也就是从劳役地租开始了向实物地租的转变。800年后的1581年,明代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到清康熙末年实行“摊丁入亩”的地丁税,完成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人头税取消,这是历史的大进步。地租的演变反映人身依附关系递次减弱,人的自由度大了,可以任意流动,不再对土地有依附关系;种植什么的自由度放开了,种什么、怎么种,农民自己说了算。它是沿着人身权利解放的路径发展变化的,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伴随的是社会进步。两税法实行的第一年,唐王朝收入税钱1000余万缗,税米麦200多万石,岁入大增,政府的财力增强了。
杨炎功不可没,对唐政权有如此重大贡献的宰相,在中国历史上理应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既然如此,为何他却惨遭贬杀?
二、尔虞我诈的权斗
杨炎之死完全是个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专制政治。专制政治的一大特点是权斗、倾轧。搞权术是专制政治的痼疾,即使像唐太宗这样的政治家,把一个国家治理得夜不闭户、近乎完美的专制帝王,也是一位把权术玩得出神入化的高手。李勣是唐太宗的重臣,有一年,李勣患重病。有一方药可治,其中一味须是胡须的灰。唐太宗“乃自剪须,为其和药”,这是何等的恩典!李勣病愈后,泣涕谢恩,“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唐太宗说,我是为社稷才这样做的,你不必深谢。如此契合的君臣关系,按理说彼此之间应是推心置腹的了,可实际并非如此。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死前对太子李治(唐高宗)面授机宜:“李勣才智卓越,屡次担当大任,你对他无恩,恐怕不能服你,因此,我将他贬官。你可仔细观察他,如果他立即赴任,將来可以重用;如果他迟疑观望,立刻杀了他。”李勣时为宰相,唐太宗降其为叠州都督。叠州(治所在合川,今甘肃迭部县)地处唐朝西部边陲,距首都长安1300余里,是戎狄居住区。久浸政治中心的李勣完全明白唐太宗的用意,受诏后,家都不回立马离京赴任。元代著名史家胡三省评论此事时说:“史言太宗以机数御李勣,李勣亦以机心而事君。”双方对权术的运用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不露声色中过招。
唐太宗长子李承乾妒忌唐太宗喜欢四弟魏王李泰,担心自己的太子位会被彼取而代之,常与身边侍臣密谋如何在父皇面前进谗,谁知隔墙有耳,遭人告密,检举他有反状,关死在狱中。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无忌见大外甥已死,通过运作让自己的另一外甥即长孙皇后所生第三子、唐太宗第九子李治成为太子。本来唐太宗第四子李泰有条件继位为东宫太子,因为李泰与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而且李泰还长于李治。二人也进行过激烈的争夺。但由于李治得到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而胜出。长孙无忌支持李治,原因有二:一是在太原发现一块巨石,上刻“治万吉”三字。长孙无忌说石文显示了上天的意志,立李治为太子天下大吉。这当然是一种附会。另一原因是李治性格软弱,将来便于控制,不似李泰难以驾驭。这才是长孙无忌支持李治为太子的内心真实。
李治继位后,舅甥二人合谋借口蜀王李恪“谋反”,将其处死。李恪排行老三,是唐太宗的妃子杨氏(隋炀帝的女儿)所生。李恪文武全才,唐太宗对大臣们说过,此子很像我!欲立其为太子,因长孙无忌再三反对才作罢。按理说,唐高宗上位了,应对自己的这位亲舅父感恩戴德吧?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长孙无忌在唐高宗时,被诬以“谋反”罪流放,不过给予一品官饮食,算是对舅父的报答。可不久长孙无忌还是被逼自缢,家族被灭。
唐太宗共有14个儿子,除上述外,其余皇子们的结局如何?第二子早亡。第四子李泰因夺嫡,被幽闭,后死于郧乡,年仅35岁。第五子李祐在王府整日与小流氓鬼混,屡教不改,还杀了敢于犯颜直谏的王府长史权万纪,被赐死。第六子李愔是浪荡公子,田猎无度,损坏庄稼,为封地百姓所怨,犯事后死在流放地巴州。第七子李恽在遭人诬告谋反,惶惧中自杀。第八子李贞反对武则天被杀,第十子李慎聪明好学,谨慎胆小,李贞反武则天,约他同反,他拒绝,但武则天还是找了一个借口将他流放,死于流放途中。第十一子李嚣,封江王,夭折于贞观六年,谥曰“殇”。第十二子李简贞观五年受封,当年就死了。第十四子李明,在唐太宗晚年与人串通谋反,贬至黔州,被黔州都督逼令自尽。这就是说唐太宗14个儿子,除第二子早死,十一子夭折,十二子正常死亡,第十三子李福,因平庸无能得以活了下去,第五子与六子,虽没有介入权力之争,但因藐视国法,胡作非为下场不好外,其他七个儿子皆因宫廷权斗无一善终。至于官场权斗也同样残酷,且更多于皇室。
当然,贞观时期的官场比起其他时期的官场来说还是不知要好多少倍!可贞观之后的唐代宫廷、官场最常见的仍是钩心斗角,尤其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倘若武则天不是一个工于心计的权术高手,她也做不了女皇,改不了国号。为了上位,她不惜捂死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这种泯灭人性的权斗,早已突破了人性的底线。然而,类似这样的不择手段在中国极权政治中已不是新鲜事,久浸其中往往见怪不怪了,且身不由己地介入,有的人想躲都躲不了。
杨炎的悲剧正是源于官场的权斗。他陷害刘晏,导致刘晏之死。杨炎既不是佞臣,更不是奸臣,而是唐王朝的忠臣,他之所以陷害刘晏,只是为了报答元载着意培养他为接班人,错误地认为刘晏是致死元载的元凶。以个人恩怨看事酿成了他从政的一大污点,让人痛惜。而陷害杨炎的卢杞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奸佞小人。此人妒贤嫉能,心狠手辣。《新唐书》将其列入《奸臣传》,说他“贤者媢,能者忌,小忤己,不傅死地不止”。所以,那时官场中人人惧怕他,连平定安史之乱、“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帝国勋臣、誉称尚父的郭子仪也对卢杞惧让三分。卢杞长得奇丑无比:“体陋甚,鬼貌蓝色”。但他口才是一流的,能言善辩。建中初(780年),郭子仪病,百官皆赴郭子仪府造问。对于所有来探视的官员,郭子仪皆不屏姬妾仆役。而卢杞来时,郭子仪让家中所有人一律回避,独自一人坐着倚靠在茶几上接待盧杞。等卢杞离开后,家人问,为何让我们回避?郭子仪告诉她们:卢杞这个人长得丑陋,内心阴险,你们见了他的长相一定会笑,他记仇,一旦他掌握了大权,我们郭氏全族就要遭大难了。以郭子仪这样功勋盖世的大臣对卢杞尚且顾忌,着意提防,那么一般官员对卢杞的惧怕就可想而知了。大臣韦处厚说:“宰相朋党,上负朝廷,杨炎为元载复仇,卢杞为刘晏报怨。”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杨炎也就在劫难逃了。
三、悲剧酿于宰相朋党
杨炎是凤翔(今陕西凤翔)人,他“美须眉,凤骨峻峙,文藻雄丽”,可谓相貌堂堂,一手好文章,是位文章高手的帅哥。在家乡和京城颇有名气。其家不是名门大族,他也不是科举出身,曾祖父做过龙门县令,祖父没有功名,以“孝行”受过朝廷表彰。父亲杨播进士出身,却“隐居不仕”,玄宗授他谏议大夫,他却辞官回家。杨炎与其父不同的是,他认为大丈夫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做官,而且官越大,权越大,越能做大事。所以他选择给节度使做僚属,踏入仕途,但一直在地方任职。这使得他对国家的税收制度“租庸调制”存在的弊端,有了清醒认识。杨炎仕途的转机出现在代宗朝。代宗时,元载拜相,这是一个工于心计,善于玩弄权术的人。他拜相后,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在朝廷内外网罗人才,广结亲信。元载与杨炎是同乡,还有点亲戚关系,元载很欣赏杨炎的才华,予以拉拢,由此杨炎进入了元载的圈子。元载在朝中广结党羽,培植势力,成为代宗朝势力最大的一个政治集团。
和唐朝各代权佞相比,元载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出身寒微,自幼好学,博览诸子百家书与史籍,人也极聪明。他笼络杨炎虽有扩大个人权势的一面,但也有看中杨炎才能的一面。杨炎进入元载的圈子后,受到元载的刻意栽培,元载“厚遇之,将以代己”,一心要把杨炎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喜欢拉帮结派的元载有个长项,就是善于用人、识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刘晏。刘晏作为杰出的理财家,主理唐朝财经20余年。刘晏理财取得的成就,多在代宗朝。而刘晏不属于元载圈子中人,但元载始终给刘晏以高度信任,“悉以钱谷之务”委于刘晏。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全在于刘晏的治理,元载是完全放权。这说明,元载不仅有知人之明,也有用人之量。也正是元载对刘晏的信任,而元载恰恰又是经刘晏审定罪状招致死刑,这是杨炎要置刘晏于死的主要原因。
遗憾的是元载不是一个清正廉洁之人,他从宝应元年(762年)三月任相,到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长达15年之久。元载当政时期,贿赂公行,他本人聚敛无度,广占良田,大修宫室,生活奢侈。仅在长安城外就有数十处庄园,城内两处府邸占了长安城大宁、安仁两坊,他家的祖庙占了大奉坊。唐代长安都城居民居住区称“坊”,当时全城共有坊109个,元载就占了三个,可见其府邸规模之大。查抄元载宅院时,抄出来的珍贵物品堆积如山,金银珠宝不计其数,最蔚为大观的是从他的庄园中抄出800石胡椒(一种中药,也可制作调味香料),总重约合今64吨。当时有人作《都庐缘橦歌》讽戒他,可他一意孤行,终至败亡。
四、杨炎之死
代宗杀了元载,杨炎被贬道州。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去世,德宗继位。德宗感恩元载反对代宗欲立宠妃独孤氏之子韩王李回为太子,坚持立长,才得以使自己保住太子之位。而且德宗得立为太子也是元载提议的。德宗做了皇帝后,饮水思源,自然想起了元载的拥立之功。可元载已死,因此重用杨炎,再加上德宗做太子时就早闻杨炎文名。于是没有任何悬念,是年八月杨炎调京担任了宰相。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七月卢杞任相,两人同朝。杨炎自恃文才过人,从内心看不起卢杞,更鄙视卢杞的为人。有时甚至托病不与卢杞在政事堂共餐,全然不给卢杞面子。卢杞恨得牙痒痒,遂四处搜罗杨炎的罪状,最终从杨炎的儿子杨弘业身上实现了突破,该子“不肖,多犯禁受贿请托”。卢杞先安插自己的亲信严郢为御史大夫,由他出面逮捕杨弘业,严刑审讯,从杨弘业身上牵连到杨炎。搜罗到了三条罪证:一是杨炎将自己在东都洛阳的一处宅子卖给了官府,所得之钱高于价值,让政府蒙受了损失。二是杨炎在长安曲江(今西安市东南)盖了一座家庙,而此处是唐玄宗“巡幸之所”。卢杞使人散布谣言:“此地有王气,炎故取之,必有异图。”在帝制时代,这条足以要了杨炎的命。而另一件也是很严重的。刘晏为官清廉,深孚众望,却遭冤杀,舆情纷纷。在舆论压力下,杨炎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为了减轻冤杀刘晏的责任,派心腹散布杀刘晏出自上意。德宗听到这个消息,加上内心已潜伏着的对杨炎平时咄咄逼人的不满,立即萌生了杀杨炎之念。卢杞不失时机地向德宗进言杨炎盖家庙有“异图”之志。十月,杨炎在贬往崖州的途中,德宗赐他自缢。这年他刚刚55岁。杨炎被杀,查抄其家,并无余财,可见杨炎与刘晏一样也是个清官。
(作者系江苏省工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