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创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应对体系

2020-12-07 08:46胡孔法
唯实 2020年11期
关键词:疫病公共卫生中医药

胡孔法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显著作用和独特魅力。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江苏在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中医药应对体系的诸多问题和短板。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下,全省应时刻保持警惕,加快创建江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应对体系,慎终如始、毫不松懈地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中医药“利剑”在手,释放更多战“疫”力量。

一、创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应对体系刻不容缓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江苏省增援的湖北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比例达100%,本省患者中医药参与率也接近9成,显示出中医药疗效好、副作用低,对患者身体后期影响小等特点。然而,此次战“疫”也暴露出江苏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空白和短板。

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亟待完善。相关应急处理体系和行动机制尚未建立。全省缺乏稳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医药专家库及团队,尚未完全建立与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相对接的中医药分级应急响应机制,中医药尚未完全融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西医并重、共同防治的体制机制仍未形成。

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床诊疗方案亟待完备。在中医防治疫病方面,江苏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江苏创立了戾气学说与温病学说,成就了中医史上著名的温病大家如吴鞠通、吴又可、叶天士、薛雪等,撰写了《瘟疫论》《温病条辨》《温热论》《湿热条辨》等一大批中医经典著作,形成了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金陵医派等中医学派。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江苏还未充分发挥现有中医药资源优势以及江苏省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作用,未能及时制定有效的中医药防治疫病临床诊疗方案并进行早期干预。

中医药预警系统和临床救治信息化体系亟待完善。江苏省中医药健康大数据建设和“互联网+”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未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现有医疗健康数据进行有效挖掘,并提前预警潜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尚未构建覆盖基层社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临床救治信息化体系,优质中医药资源无法完全覆盖到基层社区。

中医药防治疫病基础保障体系建设亟待加快。现有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多数中医医院未建立重症医学科、传染病科,未设置隔离病区病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应对能力略显不足。目前中医药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不均衡,在中医理论、疾病机理等中医重点研究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还需提升,仍未建立中医防治疫病国家级科研支撑平台。在中医药防治疫病人才培养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人才、重症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短板,尚未建立中医药防治疫病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二、创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应对体系的思路对策

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江苏率先构建高质高效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与机制,对全省乃至全国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建立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一是明确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将中医药纳入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明确中医药功能定位和参与应急处理预案的具体措施;建立省级中医药专家库,成立中医药防治疫病专家组,中医药专家加入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明确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季节的预防干预措施,确保提前准备、早期介入、全程参与。二是建立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省应急管理總体预案,科学设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等级,建立相应的中医药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地市卫健委和中医院的具体责任和行动指南,制定实施中医药应急预案;依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专家组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公共卫生事件等级和具体情况,确定中医药介入时间节点和临床诊疗方案,指导全省各级中医院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并全程跟进。三是制定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制度。组织全省中医药专家组制定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体措施,依托三甲中医院组建规模适宜的省级中医药应急救援医疗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程中及时启动中西医应急联动机制,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策略,制定医疗机构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专家巡诊会诊制度和诊疗方案;各地市卫健委在属地传染病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进一步强化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建设,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哨点”。

制定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诊疗方案。一是全面总结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的诊疗方案和成功经验。依托全省中医医史文献国家重点学科,挖掘梳理古代医学典籍,总结疫病发生规律,凝练中医药在防控传染病中的优势;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队伍,总结中医药在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临床诊疗方案和“辨证论治”“急症治疗”经验,优化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方,筛选确有疗效的救治方案和中药复方。二是突出中西医结合,制定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诊疗方案。依托全省中医药临床和科研力量,组建中医药防治疫病应急医疗队,成员选拔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由专家组和应急医疗队协同合作,根据疫病临床表现、本地病情、气候特点以及病人体质情况,确定疫病对应证型、病机等中医临床信息,明确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主要临床表现和推荐处方,对处于初期、中期、重症期和康复期等不同病程的病人制定详细的临床诊疗方案。三是突出中西药并用,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疗效。中医药专家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完善涵盖“预防、救治及康复”全过程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方案,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中医药临床诊疗方案内在机制,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中医药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和作用机理,筛选出更多具有潜在疗效的中药和中药复方。

加快建设中医药预警系统和临床救治信息化体系。一是构建全省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扩大到三级中医医院、地市传染病医院中医科、社区中医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分析预警大数据,依据中医“五运六气”、疫情历史数据特征分析、疫情传播动力学模型等理论,推断季节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提前发现潜在风险,第一时间向全省中医专家组成员提供预警信息,为中医药早期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支撑。二是建设江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临床救治专家系统。收集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有效方案,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总结优化中医药防治疫病诊疗规律,研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临床诊疗专家系统。针对不同疫病及其临床特点,优化整合防治疫病临床诊疗方案,实现诊疗方案智能推荐,并在社区中医馆推广应用,指导基层中医进行临床治疗,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三是推动中医药临床救治信息化体系覆盖全省基层社区。依托现有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立中医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础数据库,对疑似病历进行汇聚、分析、应用;依托中医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中医药+互联网+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救治信息化体系,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让中医药临床救治服务覆盖到基层社区。

加快建设全省中医药防治疫病基础保障体系。一是提高中医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临床救治能力。加大对全省中医院经费投入力度,重点加强中医院传染病科、公共卫生科建设;加大对全省中医院检查诊断和防治设备的投入,由专家组筛选相应中药材,确定防治疫病常用药材目录,按照江苏实际情况进行储备;在各地市中医院建设或改造符合传染病收治标准的隔离病区,健全完善院内感染管理防控措施,成立中医药防治疫病临床基地,强化全省三甲中医院重症医学学科建设。二是提升全省中医药防治疫病科研能力。深入研究江苏孟河医派、吴门医派、金陵医派古典医籍精华,引入现代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等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微观机制和内在机理;针对疫病,在全省布局建设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基础研究所,培育建设中医药防治疫病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中医药防治疫病科技研究专项计划,开展防治新发突发疫病临床研究,支持防治疫病中药创制研究。三是加大中醫药防治疫病各类人才培养力度。在全省医学院校加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重症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各类医学院校增加中医疫病学、“治未病”学等相关教学内容,将中医理论融入各类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依托省内三甲中医院,建立一批中医药防治疫病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行中医药防治疫病高层次人才培养,强化以中医思维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1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疫病公共卫生中医药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动物疫病监测在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猪的疫病监测与养猪场疫病防控对策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动物疫病监测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探索
浅谈猪的疫病防治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