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华严塔略考

2020-12-07 10:55赵丽娟高文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文物

赵丽娟 高文斌

摘 要:佛教之塔,多见于古代寺院的营造之中。古之建造佛塔,主要的功能有:为佛寺增添景观,宣扬佛教,承载佛教方面的历史信息等。作为始建于明代的寺内佛塔,上海金山华严塔就具备以上功能。历代华严塔的诗词描述较多,主要限于文人诗僧间的优游唱和,而对于华严塔本体的探讨,所涉及的文章散见一些涉及古塔的文章中,但专于对其研究较少见。文章试从华严塔建造背景、变迁和塔内部分文物信息来探讨其底蕴价值,分析明代佛塔特点,并以此为例,为对江南明时期佛塔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典例,期待各专家老师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上海金山;松隐寺;华严塔;文物

0 绪论

佛教发源于天竺(今尼泊尔与印度等),佛塔也最早发源于该地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这一建筑也传入了中国。佛塔与中国的传统楼阁式建筑相结合,在原半圆覆钵式佛塔基础上做了改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楼阁式塔。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佛塔是白马寺塔,白马寺塔是在天竺佛塔基础上做改革而建造的。也有专家认为中国楼阁式佛塔应以笮融塔为最早。国内研究佛塔的文章较多,上海金山华严塔所在地是历史上的江南地区,物丰民阜,人文荟萃,因此别有研究价值。

1 德然禅师与华严塔

华严塔,位于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金明村九丰1080号松隐禅寺内,松隐社区以北。

“松隐,在七保,一名松溪,旧名郭汇,元至正间,僧德然参石屋禅师珙,书松隐二字示之,遂以名其庵,明景泰中,赐额为寺,镇名本此。”①从此我们了解到,位于今松隐禅寺边的松隐社区(曾为镇)以松隐寺得名,而建造松隐寺的人为德然。

德然(1312—1388),元、明时僧人,俗姓张,字唯庵,华亭(今上海市)人。“华亭松隐唯庵德然禅师,里之张氏子。祝发受具,遍叩诸方,未有所契。”②

德然是华亭县一张姓人家的儿子,从小就入佛门,但走了很多地方,很长一段时间都没遇到参尽佛理的机缘。“幼入杭州天龙寺,从无用剃度。慨然有游方之志,遍叩宿僧,未有所契。后谒会中禅师,闻上堂语,豁然大悟,遂得印证,为临济宗南岳下第二十四世传人。”③直到他遇到了会中禅师,终成正果,并成为临济宗传人。

临济宗是禅宗南宗的流派之一,中国禅宗始祖为达摩大师,唐代南岳怀让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之一,作为上溯禅宗的临济宗南岳禅师的第二十四世弟子,德然肩负着弘扬此一佛教流派的使命。

德然在游历各地,遍叩大师长老的时候,还参拜过石屋清珙大师。石屋清珙禅师(1272—1352),俗姓温,字石屋,为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元顺宗至正年间,诏赐金襕袈裟,频出入吴越。明天启《平湖县志》记载:“福源禅普慧寺在县治南一里。元皇庆元年僧平山开建,石屋禅师住持……”石屋清珙大师曾一度主持金山附近的浙江平湖福源寺,德然与石屋清珙的相会或就在此间。

据常琬修、焦以敬纂清乾隆刊民国重印本乾隆《金山县志》记载,德然的外貌比较特别:“德然……生具异相,左足下有一痣,口能容拳,舌能砥鼻,七岁诵法华经于杭之天龙寺,初参珙石屋,后参长千岩,珙属以缘在吴淞为书‘松隐二字,遂来郡南结庵以居。”石屋清珙知道德然是吴淞江(亦称松江)地区的人,书“松隐”二字赠予德然。“松隐”事实上也包含着一种隐居的禅意,这与禅宗、临济宗的教义主张也是相契的。

“子缘当在华亭。因书‘松隐二字授之,师遵悬记。”①乾隆《金山县志》常琬修、焦以敬纂清乾隆刊民国重印本则记载“以缘在吴淞,为书松隐二字”。无论是“缘在华亭”还是“缘在吴淞”,“华亭”与“吴淞”均为今天的上海地域。

“松江华亭有大善知识唯庵禅师,乘宿愿轮巧以方便,作诸佛事,利益有情,诚谓世所希有也。始元戌子岁,禅师居其乡郭汇。”②从中我们知道,德然“居其乡郭汇”,“郭汇”是松隐古称,所以德然可能是当地人,学有所成,回归故乡。

关于德然创建松隐寺,元至正十四年(1354)宋濂撰《松隐庵记碑》最接近当时那个年代,所以较详细:“唯庵禅师,有道之士也。尝谒石屋珙于霞雾山。公告之曰:‘子去我而求憩息之所,其必松江之华亭乎?华亭民富而趋善,富则乐于施与,趋善则可化以吾佛之道,其必有以处子矣!书‘松隐二字授之以行。师如其言,至华亭郭汇之阳止焉。郭汇去华亭三十里,赤松溪之所注也;前有金山,后有九峰,皆先哲示化之地。师忆悬记,遂结茅而居其中。里人吴山闻之,捐金帛,割土地之籍来上愿,师止勿去,遐迩相继,辇石舆土堙汇增址,以相其役。而金、彭、邵三姓以创建为己任。始工于元至正壬辰(1352),越二年甲午(1354)而佛有殿,僧有堂,亢而为门,夹而为庑,凡日用之所宜有者皆具。取石屋所书,名之曰‘松隐庵。師恐年岁滋久,无知庵之始末者,命其徒慧开同净慈藏史可传,请文而刻之。夫天下之民,未有舆人,以物而不求报者。”③

“证悟”后,德然建松隐庵,刺血书写《华严经》,极表对佛教虔诚,同时此事也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力。“匾曰松隐,足不越阃者三年,道风日盛,尝啮指,血书《华严经八十一卷》,天雨宝花。”④“归里筑室于郭汇之阳,遂名松隐,足不逾阃者三载。尝刺血书《华严》,有天华庭满之异感。居民为建宝坊。”①德然选择在郭汇建松隐庵,三年中不到城镇上去,把手指咬破,血书《华严经》,时天有异相,当地人共建寺院。

后来,德然的师傅“会中示寂,继其法席”。德然继承师傅弘法讲座的位置,奠定了其临济宗一代宗师的地位。元明鼎革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德然被人以大德高僧推荐,受到了朱元璋的召见,去了当时的首都南京。“洪武初,以高行僧荐。”④“应诏入京,未几,以病返。”⑤

德然以抱病的理由从南京回到了松隐庵,着手准备建造一座塔。“寻还松隐,建塔七级,奉藏所书《华严经》。”在建这座七层佛塔的时候,还在塔上奉上他写的《华严经》。后来,德然在“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沐浴辞众而逝,有《船居诗》十首,学士宋濓为序”④ 。

2 华严塔的变迁

“中国早期的佛塔多为木构塔,后出现砖石塔,宋代时流行铁塔,明清时期出现了精致的铜塔和金银宝塔,它们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存的佛塔中,有的是供奉佛舍利及高僧舍利的,如北京佛牙塔;有的则是埋葬寺院历代祖师大德的,此种佛塔属于坟冢性质;有的则在民间传说中成了镇压妖邪或海眼的,如杭州的雷峰塔;有的则是在塔内供奉佛像的;更多的佛塔特别是楼阁式塔本身是高层建筑,则成了人们旅游登高的好去处。”⑥

“古塔中有运用砖材与木材建造的塔,这种塔就是砖木混合结构。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材料,但都符合建塔的要求:在采用此法建造的塔中,一般斗棋、角梁、平座、栏杆、楼层、木檐子等部位使用木材,其余部位使用砖材。这种结构的塔在新建造时,棱角整齐、清晰,特别是在木构件上刷油漆、绘制彩画后,显得十分美观。这种结构的塔在施工上也比较容易,且比纯砖塔省工省料。”⑦“此类结构塔带有比较大的地方性,大多在长江以南诸省,如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上海等地,北方这类结构的塔数量则较少。”⑦

关于金山华严塔的建造,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松隐禅院建华严塔记碑离建塔时间最近,描述较详细,德然建松隐庵后:“里人有山子才,与邑之施者感其德化,为建精舍一区,以迎候禅侣往来之食息者,名之日松隐。后三十有二年,地日益辟,众日益盛,门庑殿堂凡丛林所宜有者悉具,参游之士至无虚日。”松隐庵在当地建造后,信众日多,人气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德然又准备建华严塔。⑧德然差遣他的徒弟慧昭、道安等人去走访布施捐助的人。“复遣其徒慧昭、道安等走谒施者,建宝塔七层,以奉藏血书《华严经》八十一卷,而以华严名其塔。”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建塔过程中发生了一点意外,但却神奇地化险为夷。“初,禅师沥指血,命行僧道谦手书《华严经》,时感天为之雨花,遂名其轩日:雨花,楚石禅师当为之记。后升巨木以柱塔垂,至塔颠忽掣断悬索,木跃然入塔中,若有神为之者。及置宝珠于塔顶之日,天又雨花,纷纷郁郁,盘空而下,众皆仰视,莫不骇愕。盖禅师精诚之感,其祥异沓见,有若此也。”②

建成的华严塔有七层,建筑特色表现为带有阶梯,弯檐翘角,有层级的扶栏,“盖塔所以奉介舍利,华严则佛法身舍利也。其制七层,为梯级以升,飞榱外出,扶栏傍翼,高百有五十尺,广三十又五尺” ②。当时,下面两层的塔供奉着佛教诸佛。“其下二级周以崇阁。上奉干佛,下奉释迦、多宝二如来像,傍列翊卫诸天神。”②

“惟塔之见于佛经非一,而此土,则始于汉摩腾、竺法兰,吴康僧会之建,后世极其崇侈,至铎声闻十里者,乃有为功业也。虽然,如来世尊盖尝有云,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使瞻是塔者,谓是塔之有,固皆瓴璧木石、黝垩丹涞之为,而何以为塔。谓是塔之。”②佛塔对于佛教寺院来说是极尽庄严之事,把塔建立起来对于信众来说更会生出一分对佛的尊崇。“华严塔塔顶是四坡水,上置基座,设五重相轮,一重受花,上置宝瓶、塔刹。”③

1999年8月30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立碑的《华严塔重修记碑》记载,华严塔在“清乾隆四十年(1775)、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两次重修。1961年遭雷击,塔身倾斜,政府出资扶正塔心木,但终因年代久远,各层楼檐、平座、围檐等木结构已朽损殆尽,为保护浦南现存唯一古塔,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联合出资二百余万元,予以重修。工程于今年元月启动,八月宝瓶开顶,十二月竣工”④。

1999年文物部门对其实施大修时,从塔顶—“天宫”取出元、明、清時期文物共计39件(组)。而华严塔的地宫至今保存完好,未曾发掘。

3 华严塔塔顶部分文物特色价值

1999年,对华严塔进行风貌修复。“现在的华严塔基本恢复了明代初建制,七级方形砖木结构楼阁式,通高32米。它也是江南地区较早使用玻璃构件的古塔之一,具有较髙的艺术价值。塔身砖砌。塔身设平座回廊,供奉佛像。二层塔身南北两面开门,设花式格……沿制了江南民居的楼阁形式。每层砖砌方形塔身,外饰白灰。廊花格围栏,上部外挑飞檐。”①

在“天宫”发现历代文物39件(组)。“1999年2月2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检查金山松隐寺华严塔修缮工程时,在塔刹室瓶内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计有元、明、清历代文物39件。宝瓶内藏佛教经书甚为珍贵。经书置于木函内,函盖正中楷书11字:‘元唯庵禅师血书华严经灰。‘唯庵名德然,元末明初名僧,为松隐寺与华严塔的创姓人。经书木函的发现,有力地印证了寺、塔命名的由来及寺、塔创建的历史渊源。宝瓶内珍藏有金、银、铜、木造像22尊。这些造像,最小的高几厘米,最大的高15厘米,其中以明代青铜造像最为精美,一组三尊坐姿佛像,造型与工艺水平俱佳。同时清理出的宝瓶文物还有佛牙、舍利子、瓷器和玛瑙装饰件等。这批文物的发现,为上海地区的佛教文化史及地方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②

在39件(组)塔顶文物中,除佛经、佛牙、佛像、舍利子等佛教特征显著的物件外,还有一些历代修建前后,居士与捐助“大户”祈愿前人安息、后代健康发达的物件,其中蕴含的信息值得解读与重视。

如其中一块石碑:“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仙山乡七保称字圩,居奉佛弟子顾胜一同室魏氏,男顾昌,男妇张氏,孙男,顾悕、顾恺孙女。妙圆孙,媳妇丁氏,何氏玄孙。胜宗同发诚心,倾囊舍财,己资投入。本府松隐禅寺重修‘释迦如来利宝塔,七层内第四层一力完成,功德保佑家居吉庆,长幼咸安,附悼祖宗、父母超生莲界,成就菩提谨意。宣德七年岁在壬子十一月吉日,住持慧安吉题。”这块碑文向我们传递这样一则信息:在明宣德七年(1432)重修华严塔(时称“释迦如来利宝塔”),塔七层中第四层为七保称字圩顾氏家族捐助,当时主持慧安通过碑文形式记载了这件事情。捐建第四层,不仅是简单的一次捐助,更包含着对顾氏先祖、父母的哀悼与祈愿。这则信息虽字数不长,但反映了华严塔周边区域富裕大户顾家及当地人对佛教的崇仰,使松隐寺的香火得以持续与发扬。

另一块碑文则雕刻在铜制模板上,与上文提到的碑文类似,这也是一则捐助华严塔的故事:“华亭优婆塞李慧铭,行年八十,岁情旨伏为本师唯庵大和尚,原建松隐宝塔,后因风雨损坏,与僧慧昭等募铸,相轮慧铭亦备塔心杉木金镀宝珠完成宝塔上资。祖考李子名祖,妣纪,胜二娘,考李子敬,妣许,善勤宝王,善净均,遂超昇祈愿。慧铭等身躬康健,亦祈男李道源,男妇何,妙圆子,子子孙孙俱获吉庆者,时正统十二年(1447)一月二十日,弟子李慧铭立。”此铜碑文,记述者为李慧铭,其为德然弟子,是位居士,在德然、慧昭等建造“松隐宝塔”(华严塔)时,慧铭提供了捐助,慧铭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公益,让祖先超升佛界,祈愿自己、子孙后代吉祥安康。故在他八十岁高寿时,铸此碑文。

此外,在文物中还有一件琉球文物。琉球国一般指琉球王国(琉球群岛),是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名,最初指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372年,琉球诸国成为中国明王朝的藩属国。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1429年,统一后的琉球王国仍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据《清史稿》卷九十一·志六十六·礼十·山海诸国朝贡礼记载: (道光)琉球间岁一贡,至十九年,诏改四年为期。时国王尚育咨达闽抚吴文镕,谓琉球濒海,地患多风,朝贡以时,风雨和顺,岁则大熟。贡舶出入闽疆,岁颁时宪书,获以因时趋事。地不产药,赖舶载回应用。至航海针法,非随时练习不为功。若改四年,则恐丰歉不齐,人时莫授,药品既缺,针盘益疏,请复旧制便。报可。并令陪臣子弟得随贡使入监读书。凡贡期,朝鲜岁至,琉球间岁一至,安南六岁再至,暹罗三岁,荷兰、苏禄五岁,南掌十岁,均各一至,余道远贡无常期。凡贡物,各将其土实,非土产者勿进。朝鲜、安南、琉球、缅甸、苏禄、南掌皆有常物,余唯其所献。清白太宗征服朝鲜,镜石三田渡。厥后安南、琉球诸国,先后请封,皆遣使往。其他回首内乡者,航海匪复,梯山忘阻,则玺书褒奖,授来使赍还而已。”①由此可见,清代道光年间琉球国与清朝保持着朝贡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琉球王国对外贸易发达,传入一种叫作“南蛮烧”的瓷器,渐渐琉球人也掌握了瓷器的烧制技术。华严塔塔顶文物有一“琉球碗”,或为此类瓷器。此碗盖上落款为“道光戊申(二十八年,1848年)八月,琉球国碗加檀香盖,华亭吴志喜志”。我们认为此碗或是华亭吴志喜转奉松隐禅寺,被奉入华严塔的,前文已提到华严塔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重修”,其背后或就是吴志喜为建华严塔捐资出力的一种象征。此处的碗,除了是来自琉球的珍贵物品外,还应有佛教上的特定意义。

4 结语

始建于元,建塔于明的松隐庵,自洪武二十九年(1396)创始人德然僧圆寂后,在明正统十二年(1447)由住持僧道明扩建,后道明和尚请于朝廷,得敕赐改额为“松隐禅寺”。大明宣德年(1427—1435)住持无咎大师,后经经显大师等悉心扩展,至乾隆、道光年间等又在此修寺、塔。因为德然血书《华严经》存储塔内,成了这座寺院上的特殊标志,故后世俗称此塔为“华严塔”,俗称寺为“华严寺”“塔里”等,近旁的桥梁亦称“华严塔桥”。所谓塔因寺而兴,寺因塔而名。在歷代的修建寺院与战乱变迁中,松隐禅寺除古树外所存遗物不多,但保留在华严塔内的文物却躲过了多次世事浩劫,从而使我们从中窥得华严塔关联的前人行迹、居士百姓等生活况味,也了解了同时期江南佛教古塔的特点与风貌。

◆资讯◆

河南渑池丁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平纹布印痕

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对渑池丁村等6处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专项科考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研究人员通过对该遗址采集的15个小口尖底瓶陶片样本进行形貌分析及多光谱检测,在陶片内侧发现了平纹织物印痕,同时发现手纹(指纹或掌纹),为仰韶时代纺织技术及制陶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证。之前在仰韶遗址的考古发掘中,织物印痕只是零星发现于器物的底部或鋬耳部,在小口尖底瓶内侧发现平布织物印痕尚属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新伟表示,在这些来自不同遗址的小口尖底瓶陶片内侧都发现了或多或少的平纹织物印痕和手纹,充分说明这是该时期一个成熟的技术。一是展现了仰韶时代的纺织技艺。小口尖底瓶是始终贯穿仰韶时代2000年不断代的器物,也是出土量最大的器物,是这个时代最大量的消耗品。制作陶器时大量使用布料,也说明该布料也是一种普通消耗品。二是揭示了该时代的手工制陶技艺,这是一个“陶拍裹布”拍打整形环节留下的痕迹。该工艺是在泥条盘筑成型后,进行拍打整形,拍打是为了保证陶壁坚固、厚薄疏密度均匀、装液体防止渗漏等功用。为了防止拍打陶体时陶泥粘连,进行必要的“陶拍裹布”处理。为了保持内侧陶壁的光滑度,在拍打整形工艺之后,又进行了刮压抹平工艺,这样凸出来的地方抹平了,而底凹处则织物印痕则留了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陶片上的印痕就是这样的工艺结果。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旸表示,经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仰韶时代已出现绞经组织的丝织品实物,而本次发现的平纹织物印痕是仰韶时代纺织考古的另一重要物证,可以直接印证当时的纺织品实物,这将极大促进我们对该时期纺织技艺的研究步伐。我们将以翔实可靠的成果向大众展现远古时期的纺织文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支撑!(来源:中国考古网)

猜你喜欢
文物
文物大闯关
这些“文物”是认真的吗
文物表情包
与文物对话,感受文明之光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文物失窃
24家文物拍卖企业获批增加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