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颖
摘 要:陈宝琛,晚清时期著名大臣,曾担任光绪与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是一位政治家、教育家、诗人、书画家。他的书法被当时的人誉为“伯潜体”,尤擅长小楷与行书,其书法作品主要融合欧阳询、柳公权、黄庭坚书法的诸多特点,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书法造诣,在清末民初时的书法界自成一家。厦门市博物馆藏清《陈宝琛行书立轴》,文章主要从陈宝琛的人物背景、书法特色阐述此行书立轴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陈宝琛;伯潜体;同光体;行书;楷书
1 陈宝琛独特人生
陈宝琛(1848—1935),塬字长庵,改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辛亥革命后一度居厦门,留下一批书画作品①。陈宝琛出身于名门世家,是刑部尚书陈若霖的曾孙,13岁中县学秀才,18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又三年,在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官职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谏,不攀附权贵,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在朝廷很是受宠。但因1885年中法战争“荐人失察”,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闲居福州达25年。赋闲期间,潜心于经史子集、诗词书法的研究,同时锐意兴学育才,是福建新式学校兴办的开拓者。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对小皇帝溥仪看管很严,开口闭口之乎者也,这或许是溥仪眼中的陈宝琛。但是陈宝琛的另一面,或许溥仪还没有发现,这位迂腐年迈的老先生年轻时可谓热血青年,他是第一个敢为戊戌六君子昭雪的人,虽然这件事不了了之,但是也没有影响陈宝琛在统治者心中的地位,毕竟是三朝老臣,陈宝琛非常受皇帝和太后的重视。因此,隆裕太后请陈宝琛来为溥仪授业解惑确实是煞费苦心。但是溥仪却不这么认为,溥仪小的时候好玩,对这个老学究又提不起一点兴趣。在后来的自传中,陈宝琛就成了一个既忠诚又迂腐的老头,但是溥仪又非常信任他。在溥仪看来,自己唯一能够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师傅—陈宝琛,而陈宝琛也一定会为自己效忠到底。
陈宝琛非常有原则,不仅做人正派,而且对待民族大义也毫不含糊。当溥仪被日本人接上船,准备前往东北就任满洲国执政时,陈宝琛就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与亲日派,如郑孝胥等人的关系更是势同水火。当溥仪决意去东北时,陈宝琛毫无办法,只能是唉声叹气,这是他第一次抗旨,也是最后一次抗旨。他失望地发现自己当年寄予厚望的小皇帝已经不再是那个自己口中乾纲独断、聪明无比的真龙天子了。此去东北,溥仪必成日本人的傀儡,这一点溥仪不清楚,陈宝琛却看得很明白,但他却无力回天。
政治失意的陈宝琛回到了家乡,决心远离政治,专心发展教育事业,为国家多培养人才。除此之外,陈宝琛还帮助家乡修建铁路,发展近代工业,可以说是将自己多年之前没有实现的愿望统统落实到了天地间,但这也是陈宝琛的无奈之举,因为重回溥仪身边已经是不可能的。此时的溥仪已经被日本人控制,而陈宝琛希望溥仪重振康乾盛世的梦想也已经破灭。
1931年日军侵华时,风烛残年的陈宝琛无力再顾及他的国家和民族,终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病逝,享年87岁,归葬福州②,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陈宝琛去世后,“遗臣宿儒,门生故吏及后进承学之士,诗文诔挽,相属不绝”③。黄濬也感慨说:“老人渐尽,辄有灵光忽颓之叹④。”陈宝琛的去世,标志了一代旧儒退出历史舞台。
陈宝琛的一生历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直至民国,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化修养、孜孜不倦的兴国使命以及晚年铮铮不变的气节风骨,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2 陈宝琛独创书法
陈宝琛出身于名门望族,明清两代陈家中进士者21名,中举人者110名,足见其家族文风之盛。陈宝琛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眼界高于一般桂苑中人,其为人方正、性格拘谨,然并不迁腐,曾担任光绪与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是一位政治家、教育家、诗人。同时,他的艺术造诣深厚,是晚清时期著名的书画家。陈宝琛因加入“松风画会”,所以他的绘画作品主要以松为主。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更高,其书法被当时的人誉为“伯潜体”,书法造诣独树一帜,在清末民初时的书法界自成一家。
陈宝琛的书法风格主要取自欧阳询、柳公权、黄庭坚,以楷书和行书为代表。他的楷书功底十分深厚,形态刚毅,还带有些许儒雅的气质,结合欧体楷书、柳体楷书的风格,在几位大书法家风格的基础上,造就自己独到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陈宝琛的书风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书风字体扁肥方正、点划变化不多,具有“馆阁体”的特征;中期书风劲挺遒健,笔画峭拔雄秀,笔笔中锋,舒朗俊爽;晚期书风炉火纯青,瘦俊清刚,神骨高骞,偏向于黄庭坚。目前各地收藏的陈宝琛书法作品行书居多,而他的行书特点非常鲜明,大多数字的写法都是右侧偏高,左侧偏低,形态瘦长。每列字间距偏宽,字体大小稍有区别,错落有致,每个字都显得很有张力,不带一丝松弛,给人一种瘦骨嶙峋且道骨仙风的感觉,细细品味后又颇显苦涩,犹如一杯浓茶。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结合當时的社会状况看陈宝琛的书法作品,能看出他的为人刚正不阿,贤良方正。
陈宝琛一生身份特殊,从前清的“翰苑中人”“清流党”“帝师”,到清帝逊位后的遗老,在政界、文坛、收藏界都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清末民初可谓是“溢满京城”,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对我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馆藏《陈宝琛行书立轴》
厦门市博物馆藏清《陈宝琛行书立轴》,三级,纸本,长149厘米,宽45厘米。由于年代久远,该文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水渍、污渍、皱褶、折痕、变形、残缺、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字迹残缺。病害综合评估:重度。为防止文物继续受损,笔者对此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图1、图2)。
题识:稺(古同“稚”)石仁兄年大人正,弢庵陈宝琛。
钤印:陈宝琛印(白),泊潜(朱)。
释文:雨泊江湾喜见星,可曾一诺负山灵,廿年算与云泉习,万事浑随齿发零。尚亦有人规柱石,未应无地著巾瓶。月明留得岩前瀑,准备虚楼彻夜听。雨后入鼓山。
陈宝琛的诗文为世人所重,诗是同光体,闽派诗坛领袖。“同光体”,是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分闽派、赣派、浙派三大支,早期部分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而较多的是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清亡以后,大都表现出复辟思想。陈宝琛是中国近代同光体闽派代表人物,他的诗学习宋诗,叙事寓理,以散为骈,字工、事切、律细。在风格上他学习韩愈和王安石,苍劲有味、含蓄隽永,始终不失温柔敦厚的追求。
此诗所写以物托志,极具内涵。当时的社会内忧外患,国无宁日,江山半壁,民不聊生,社会一片黑暗。诗人无法改变现状,报国无门,便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愁闷无绪,寄情山水,通过描写大自然来表达志向,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和消极观。
陈宝琛的书法为世所重。书法主承欧阳询、柳公权,上溯晋韵,推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下取宋意,效法黄庭坚,师于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对传统书法艺术取舍熔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瘦长秀逸、冷峻、遒劲的艺术风格。
此作品既有行書之迹,又有楷书之痕,下笔工稳,线条瘦硬遒劲,点画使转多变,结体略取斜势,多长而紧结,捺如刀刻,舒朗俊远,结字中宫紧收,四边散开,字形虽瘦削,气度饱满,内蕴深邃,清新儒雅而不失灵动,深得黄庭坚书妙旨,修神而离迹,独树一帜。初接触陈宝琛的书法作品,笔笔都风骨棱棱,如剑枪般挺括,不显一丝柔和与松弛之气,时间长了,才渐渐体会出其字缝中那种孤涩低回的深心。他的书法如其做人,法规精严,一以贯之,理性而稳定。他的体式是在非常深入的经典传承中,顺着性情自然生成的风格。
陈宝琛于辛亥前夕才被重新起用,成为末帝最倚重的内阁重臣。陈宝琛“知其不可为,又不忍临难而去之”①,终是无可建树,以一垂老之身支撑破局至死,一辈子无法走出家国破灭的心局,似乎命定与一个没落王朝同沉沦。这大概也是其书法中呈现的那种无可索解的生涩感的精神来源。
4 结语
陈宝琛博闻强识,气格雅逸稳健,书法功力精深,治字精卓,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体势,被时人称为“伯潜体”,名誉一时,后人评其“书法直追汉唐,海内之士以得片纸只字为荣”。作为末代帝师,陈宝琛对清末民初的政治、文学、教育、书画等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