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河流域全长5464公里,其中,在甘肃省白银市的干流长度为258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4.72%,占黄河甘肃段总流程的28.3%,是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重要区段。多年以来,白银市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要求,坚持生态与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兼顾和同步推进的基本思路,多角度和多方面推进黄河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白银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个模式是对我国黄河流域小区段生态保护与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白银模式
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召开的“全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问题,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政策要求。白银市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本文将对“白银模式”的基本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以企对开展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有所参考价值。
一、黄河流域白银段基本概况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是兰西城市群和呼包银榆经济区的结合部,是兰白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甘肃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辖三县两区,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3.42万人。白银段地处黄河上游甘肃出界段,黄河干流从西峡口进入白银市,于黑山峡下北长滩乌龙漩口出境,境内黄河干流258公里,占黄河甘肃段总流程的28.3%,占黄河甘肃段下段的53.75%,年均入境流量293亿立方米,沿岸4个县区18个乡镇,91个行政村27.98万人,32.37万亩耕地,流域面积14710平方公里。黄河流域白银段位于北方防沙带、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结合区域,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的集合部位,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白银市位于黄河流域泥沙治理和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最前沿,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白银,甘肃省落实保卫黄河生态主体责任的攻坚区域也在白银。由于区域内干旱少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坡度大等原因,成为黄河上游含沙量最高的区段之一。因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综合治理,关紧水土流失“闸门”,减少黄河输沙量,是对白银市治理黄河提出的必然要求。[1]
二、“白银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由于老工业城市历史欠账大,地方财政困难,特别是由于国家投资规模和补助渠道有限,“黄河白银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至今没有得到除普惠政策外的专项资金扶持,破解黄河上游生态问题和保护治理难题存在许多困难。
一是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域内植被稀少,地面坡度较大,土壤节理性差,水力侵蚀严重,水土流失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尤其是境内一级支流祖厉河是有名的泥河,据《甘肃省河流泥沙公报》记录,祖厉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06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4330万吨,多年平均年平均含沙量405千克/立方米,属于强度侵蚀范围,水质常年为劣V类。
二是历史遗留生态问题突出。白银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业绩,为共和国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历史上环保投入欠账大、装备技术落后,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较低,产生大量工业“三废”,如白银公司矿山露天开采以及大量剥离废弃矿石造成的矿山生态恢复问题、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等,使白银一度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三是高扬程引黄灌区保障能力持续弱化。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为解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问题,甘肃省实施了景电、靖会、兴电等大中型高扬程引黄提灌工程,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形成了百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沙漠南移,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但由于灌区运行近半个世纪,渠系老化、渗漏严重,土壤盐碱化加剧,生态补水滞后,灌溉效率和效益不断下降。
四是资源性和指标性缺水问题严重制约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白银市位于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年降水量180-450mm之间,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达1500-1600mm,是平均降水量的4.5倍。多年平均地表水水资源量为1.4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可利用量0.92立方米,按照黄河流域“87分水方案”,白银市耗水指标为5.35亿立方米,人均耗水指标311立方米,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工业化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瓶颈问题。
三、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的“白银模式”
白银市在甘肃乃至黄河上游地位特殊、地理条件复杂,兼具上游中游特征,代表性强、示范作用强,白银段按照“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防风固沙、中部沿黄高效节水生态经济带建设、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三大片区,分片治理。按照水源涵养、生态廊道、高效节水、污染防治、生态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项目,建设“生态、安全、文化、数字、幸福”五大黄河,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创新治理的“白银模式”。[2]
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黄河”。白银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施策恢复林草植被,重点实施了黄河干流两岸20公里范围内生态屏障、廊道建设工程;以区域内景泰县和靖远县的12个乡镇为重点,采取科学合理防沙、治沙,加大盐碱化治理力度的祁连山东延段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区沙化盐碱化治理项目;以及,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居住分散且脱贫难度大的村实施移民搬迁,设立生态自然恢复区,实施封禁育林等生态修复模式的生态移民自然恢复工程。
二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建设“安全黄河”。白银市坚持抓好水沙关系调节、污染治理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对以祖厉河为主的支流,实施河道疏浚、堤岸防护、梯田、淤地坝等,同时,进行乔灌草合理搭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逐步建立起措施配置合理的水土保持工程体系,增强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全流域泥沙治理;建设工业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农田退水污染控制、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大批项目;对景电、靖会、兴电等大中型高扬程引黄提灌区,实施节水改造提升和盐碱地治理、农田排灌污水资源化利用等工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三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价值,建设“文化黄河”。白银市有大量与黄河有关的旅游资源,这是天然优势。这些年以来,白银市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手段,探索“文旅+”发展模式,讲好“黄河故事”。以黄河沿岸的黄河石林、黄河大峡、乌金峡、花村顾家善、水川湿地公园、永泰龟城、大敦煌影视城等景区为龙头,打造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了10多个沿黄乡村旅游示范点,让生态旅游因黄河而靓丽,沿岸农村农民因黄河而富裕,形成了艰苦眼独特优势的黄河生态旅游经济带,生态旅游快速增长。
四是全面提升保护治理水平,建设“数字黄河”。白银市综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加强上下游城市间深度合作,建立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实时监控,巩固提升防洪减灾、水量调度、水质监控、水土流失治理與监测、水利工程供水保障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增强黄河治理保护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和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五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幸福黄河”。白银市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在具体工作中明确了“水源涵养、生态廊道、高效节水、污染防治、生态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原则和工作机制,着重推进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快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带动先进制造、中医中药、数据信息、通道物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白银人民的幸福河。
参考文献:
[1]白银概况.白银市人民政府,www.baiyin.gov.cn
[2]白银市组织召开黄河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白银文明网,http://gsby.wenming.cn/jjby/201909/t20190927_6078931.shtml
[3]白银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持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白银文明网,http//gsby.wenming.cn.2019-10-28
[4]以上数据均来自白银市统计局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张芸(1982--)女,汉族,甘肃省白银市人。现任中共白银市委党校(白银行政学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