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情洁
【摘要】 游戏化教学法的核心要点就是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玩”中达到“学”的目的。通过创设具体丰富的游戏情境,突破句式教学难点,利用句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游戏化教学法 游戏情境 句式
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句子的知识点不少,如“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扩句和缩句”“修改病句”等都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现在的课堂,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大量地、反复地做题掌握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能否通过游戏化教学让学生掌握呢?
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游戏化,什么是游戏化教学。陈博殷等人在《游戏化学习的应用与研究述评——基于国内外课堂中的“化学游戏化学习”》指出,游戏化是指将游戏或游戏元素、游戏设计和游戏理念,应用到一些非游戏情境中。王贺玲在《浅谈游戏教学法的运用》中这样给游戏教学法下定义的:游戏是一种有规则、有目标和有趣味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竞赛中,在兴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和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将游戏活动与教学目标二者结合,根据一定的学习内容,以开展游戏活动的形式或创造一定的游戏情境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具体丰富的游戏情境中学习语文,语文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被学生掌握,在“玩”中达到“学”的目的。
那如何设计游戏突破句式教学难点呢?
小学生处于思维的发展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欢游戏。针对游戏化教学的特点,笔者对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这个知识点设计了一节句式游戏课例。
【课例结构】
在小学中高年级关于句子的训练中, 常常出现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这一类型的练习题 。学生如何才能正确地完成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改,在开展游戏活动中掌握知识点?通过下面三个游戏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游戏一:“寻找金钥匙”
创设游戏情境:“反问哥”发来求助信,需要“陈述弟”借助历险地图穿越迷宫寻找城堡的金钥匙。
历险地图以路线图方式出示,学生想帮助“陈述弟”,需要根据“反问哥”的四句提示走迷宫找钥匙,主动提示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学生兴致盎然地探索正确路线,不知不觉中完成反问句变陈述句的练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游戏二:“发信息”
创设游戏情境:“陈述弟”历经千辛万苦拿到金钥匙后联系“反问哥”。
现在的学生生活中喜欢发信息聊天,游戏也来发信息,选择的三句话契合整个游戏情境,推动故事发展。设计帮“陈述弟”发信息环节,通过角色扮演对话方式完成陈述句变反问句的练习,让枯燥的句式练习变得有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游戏三:“不是一家蛇,不进一家门”
创设游戏情境:“反问哥”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回来了,他们该回哪个家。
判断谁是一家人(即判断意思相同的句子)。
通过连线PK,要求学生熟练完成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改,并能理解不同表达方式,句子意思不变。
【课例小结】
本课例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贯穿始终,将句子拟人化为句子蛇兄弟“陈述弟”和“反问哥”,通过对比两兄弟的不同,让学生掌握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通过游戏掌握两者互改的要点,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由课例还可以总结三点有关句式游戏设计参考事项:
1、创设游戏情境要完整
课例开头采用猜“彩色蛋”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句子蛇”角色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也会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但常常止步于导入,没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课例创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境,整节课不脱离“句子蛇”故事情境,有助于學生角色代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2、各游戏环节不要孤立
课例需要学生首先通过游戏“寻找金钥匙”中的路线图练习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再通过游戏“发信息”角色扮演对话方式完成陈述句变反问句的练习;最后通过游戏“不是一家蛇,不进一家门”,学生熟练完成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改,并能理解不同表达方式,句子意思不变。三个游戏都不是孤立的,小游戏之间联系密切,层层递进,“玩”中突破教学难点。
3.游戏设计变“旧”为宝
课例中出现的路线图练习其实由传统的迷宫游戏演变而来,而“句子蛇”构想也来
源于“贪吃蛇”游戏,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的很多游戏都可以转换到课堂使用,如:“跳格子”“东南西北”“红灯、绿灯停”等,“旧”游戏在课堂也能焕发新生命。
综上所述,复杂的句式知识难点完全可以在游戏中被学生掌握。
【参考文献】
[1]李占鹏.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基教与成才研究,2020(11).
[2]鲁玉亭.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创新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9(21).
[3]涂怀谋.游戏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20(5).
[4]安海东.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游戏化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