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构建宁夏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0-12-07 06:01郭正东
宁夏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宁夏

郭正东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二十年来,宁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为包括宁夏在内的省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宁夏应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从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开放合作等五个方面下实功,聚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高质量发展;宁夏;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F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6-124-006

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应找准发力点,结合地方资源、生态条件、文化特色,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才能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繁重,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宁夏南部山区与北部沿黄灌区生态条件及产业发展环境差别很大,川山、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严重,西吉等“五县一片”巩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制约宁夏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十分明显,应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把握发展机遇,提升发展动能,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发展快变化大,成效显著

近二十年来,宁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满活力,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经济发展动能明显增强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宁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改革,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优化。2000年宁夏三产结构是15.6∶41.2∶43.2,到2018年调整为7.6∶44.5∶47.9,一产占比下降,二产和三产得到加强。一产上,“1+4”特色优势产业增速明显。2018年一产增加值达到279.85亿元,是2000年46.03亿元的6倍;人均粮食产量573公斤,居全国前列;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枸杞、酿酒葡萄、马铃薯、冷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二产上,新型煤化工、电力、冶金、机械、建材、医药中间体和纺织等产业持续壮大,产业链体系不断延伸和健全。近二十年来,宁东基地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为全国排名第六的知名化工园区,年产值突破千亿元,一批煤基甲醇、煤基二甲醚、煤基烯烃项目蓬勃发展。[2]三产上,2018年宁夏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6%,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随着银川空港、陆港、惠农陆港功能扩充,车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加通畅,宁夏联通世界的“空中走廊”不断得到加强,“公铁”“铁海”“空地”联运也促进了物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3]

(二)行政区划调整持续推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2000年宁夏城镇化率只有32.54%,到2018年已达58.88%,在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建设水平及服务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宁夏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新设吴忠、固原等地市,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对乡镇、村组也及时进行了撤并调整。如:2003年撤销中卫县,设立中卫市,设立沙坡头区,将中宁县、海原县划归新设立的中卫市;撤销石嘴山市惠农县和石嘴山区,设立惠农区;将同心县的喊叫水乡划归中宁县管辖;2008年将海原县兴仁镇、蒿川乡划归中卫市沙坡头区管辖,徐套乡划归中宁县管辖,兴隆乡划归同心县管辖;将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七营镇、甘城乡划归海原县管辖,海原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海城镇迁至黑城镇;2009年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在同心县、盐池县实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2017年《银川都市圈建设实施方案》颁布,银川都市圈建设启动,推动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三市一地”一体化态势正在形成。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区)、乡(镇)、村(社区)同步实施了调整,数量上得到精简,行政成本减少,城乡活力增强,城乡之间的差别也在逐步缩小。

(三)就业率及收入水平平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

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幅增长,从2012年的19507元、6776元增加到2018年的31895元和11708元。城镇就业率上升,失业率回落,2013~2018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6.9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12年的4.18%回落到2018年的3.89%。宁夏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0年的4231元提高到2018年的21977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0年的2583元提高到2018年的10790元。2019年,宁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28元,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8元,同比增长9.8%。彭阳、隆德等地的生态得到了很好修复,树多了,山绿了,许多农民就地转行成护林员,草畜发展很好支持了当地养羊、养牛等扶贫产业发展,也拓宽了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渠道。整体看,宁夏的就业率及收入水平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宁夏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中机遇多、发展潜力大

宁夏是西部内陆省份,经济欠发达,但在治水、治沙、治穷等方面,也有不少“亮点”,可以为兄弟省区提供经验,也有利于形成合作联盟,发展机遇很多。黄流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及国家“新基建”给西部省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宁夏结合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在生态保护、脱贫攻坚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

宁夏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上也处于重要位置,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宁夏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开展的系统化生态项目,与黄河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生态工程”“生态补偿”等战略要求高度契合。宁夏生态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系统性强、投资少、见效快、辐射广,有利于获得国家立项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有123万人从西海固移民到川区,在全国影响很大,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牵挂在心。移出来的、没移出的,都有一部分还面临脱贫、就业、教育、医疗等困难。围绕脱贫攻坚谋项目,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扶贫”“均衡发展”“小康”“乡村振兴”等结合紧,有利于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并获得立项扶持。宁夏是老少边穷地区,同时也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带和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谋划筹建一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支持的几率会很高。

(二)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亮点”可为兄弟省区提供示范参考

闽宁镇“干沙滩变成金沙滩”、平罗县“集体土地入市改革”、彭阳县“互联网+人饮工程”、利通区“水权转换”、白芨滩“防沙治沙”、银川市“行政审批改革”等,是宁夏近年来探索出的新“亮点”,应进一步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兄弟省区形成互动、联动机制,以各种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的项目,带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宁夏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这一示范工程针对性很强,有效汇聚了全国的高端医疗资源,为全面提升宁夏及周边人群的医疗健康水平提供了保障。这些都说明,宁夏在治水、治沙、治穷及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的诸多“亮点”,借助国家促进协调发展的强大推力,有机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

三、聚力构建宁夏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与全国兄弟省区相比,宁夏的优劣势都很明显,应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在科技、金融、开放体系设置、项目谋划、示范基地建设上下实功。

(一)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

以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一是聚焦能源化工、现代纺织、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加快技术交易市场线上线下平台建设,推进技术合同交易上升,对优秀科技成果予以更多奖励支持。二是大力整合区位相邻的产业园区,优化“一区多园”管理举措,统筹安排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专项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培育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产业新引擎。三是全面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科技项目需求挖掘、形成、成果转化及使用,着力将宁夏打造为全国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应用示范区。

把握“科技支宁”合作机遇,以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动能。一是大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把握国家“新基建”机遇,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引进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二是以建设“中国枸杞研究院”“中国葡萄酒产业研究院”“中国奶业研究院”“宁夏碳基材料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为示范,与国家大院大所联合建设更多新型创新平台,推动先进科技要素加速向宁夏流动。三是以西吉等“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区东西部扶贫示范工程为依托,深入开展科技扶贫。加大与“科技支宁”合作方的联系和沟通,拓展科技合作领域与新渠道,以“宁夏所需”精准对接“东部所能”。

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一是适度增加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力度,联合成立科技创新创业担保基金,推动企业创新。二是深化科技管理部门内部改革,将科技型企业培育、评审等工作权限逐步下放五市、宁东基地和四个国家级园区,充分调动基层科技机构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百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和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加大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后补助力度,扩大实施范围,带动地方增加配套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二)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金融创新助力脱贫攻坚

积极融入国家扶贫行动,优化金融扶持政策,助力脱贫攻坚。一是健全区市县三级联动机制,优化支出结构,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落实教育资金,支持学前教育与普及工程,推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点改造,建立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资助体系。二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确保“能脱贫,不返贫”。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對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政策部门及金融服务机构应对疫情期间还款困难的贷款人予以扶持,设置宽限期、减免违约金,助力企业复产复工,减少失业、贫困发生。三是持续提高城乡基础养老金、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经费补助标准,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医疗保险统筹管理和大病保险全覆盖,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文化惠民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就业技能提升等项目实施。

聚焦民生工程,以金融合力促内涵式发展。一是聚焦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以优化支出为抓手,强化资金引领支撑,确保民生项目顺利开工、投运。二是鼓励和支持融资租赁企业通过直租、售后回租等方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对从事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运输的企业,以及在抗击疫情中捐款捐物、物资驰援、担负重要防疫防控任务、技术支持等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适当减免费用。三是多部门联合谋划金融服务政策,重点支持优质粮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对服务业及现代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投入力度,加快“智慧宁夏”建设,搭建现代化、信息化通道。

建立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保障重大项目实施。一是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实现进度和质量双提升,以盘活存量资金、发行债券、主动对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捐赠等方式,保障重大项目资金需求。二是以财政调控为抓手,全面实施结构性减税和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推进“营改增”试点扩面,推进宁夏煤炭、天然气、石油资源税计征改革。三是着力推进环保税、水资源税改革,全面实施清费降税,大力发展产业引导基金、创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工业担保基金、扶贫担保基金和创业担保基金,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四是积极向国家申请PPP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撬动多方资金,全力保障银西高铁、城际铁路、沿黄经济带、清水河产业带、固原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等重大项目实施。

(三)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开放合作提升发展效率

发挥银川综合保税区对外窗口作用,以开放促外贸。一是结合“引金入宁”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外银行在宁夏设立外资银行,开展相关业务,拓宽外资进入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燃料乙醇生产、天然气,工业设计和创意、医疗养老、旅游休闲等领域的途径,引进一批外向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全面落实河东机场机构改革部署,加快推动关检深度融合,用好航权开放政策,引进更多开展国际业务的物流企业,支持外资依法依规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物流园区基础配套,破解瓶颈问题,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做实项目落地,让区位优势真正转化为开放优势、经济优势。

在产业、旅游、商贸等领域实现更多合作。一是充分发挥宁夏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重要位置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中东中亚各国的联系沟通,以中阿博览会为依托,不断开辟合作新领域。二是发挥宁东基地能源富集区优势,在煤化工及精细化工领域与鄂尔多斯、榆林等能源核心区实现错位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各城市在能源、水、粮食等核心资源方面实现协调发展。三是发挥宁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良好基础等优势,加强交通体系建设,实现与全国重要城市的通畅连接。

借道出山、借船出海,以合作提升发展效率。一是把握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机遇,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理念,在抓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务实合作的基础上,面向更多国家和地区开放,加强与沿海发达省区及央企合作,探索视角更宽、领域更广的开放路径。二是完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重点在互联互通、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努力构建连接内外、出海出境的低成本开放通道,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合作,适度增开航线、加密航班,形成便捷高效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三是借鉴广西成立中国—东盟博览会、建立中国—东盟信息港、实施中马“两国双园”等开放模式,以中阿博览会为契机,不断拓宽合作渠道,深化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进程。[4]

(四)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项目补链延链引才聚才

以项目补链延链,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一是巧抓东部省份产业转移机遇,锁定产业集群目标,梳理各产业补链延链清单,形成产业链图,建立企业清单和项目储备库,以补链为原则实施精准招商。二是优选与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关联性高、耦合性强的企业,实现强链、延链,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摆脱“靠山吃山”资源依赖的传统路径,明确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下游产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纺织、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增链补链合作需求,落实重点企业项目“一对一”保姆式服务。三是不断通过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推进业态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在交通物流、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打造跨界融合型、产业链贯通型、协同创新型本地企业。四是密切关注科技项目和市场投资主体项目,拓宽科技发展渠道,园区、开发区应打破行政界限和区域限制,以科技项目为载体,联合推出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联合科技攻关、申报重大科技项目和编制科技规划,促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

以项目引才聚才,补人才短板。一是实施高精尖人才引领工程,引进、培养、激励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优秀骨干人才参与宁夏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围绕宁夏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引进和培养一批重点领域、主导产业急需的高学历人才;以优质项目为依托,人才引得来、能稳住。三是大力推进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对接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青年。四是推动“双创”人才工程,实施生活补贴、购房补贴、住房保障等,建立企业、医疗、教育人才库。

(五)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宁东打造为宁夏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以宁东基地为示范促进金融资本与企业资源深度融合。一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打造多层次“双创”载体,以科技活动周、共享装备站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推进金融、媒体与企业资源对接融合。二是组织开展各类辅导培训班,广泛宣传、解读政策,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和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宣传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发电特色产业与一产三产实现融合发展。三是以制药、冶金产业为依托,建设一批智慧工厂、工业云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深化改革,加快宁东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实行新项目集中开工,建立任务清单,实行包干负责制,通过现场办公、微信在线服务等方式,及时化解难题,形成有效的投资增量,通过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落实减税政策等方式,帮助企业降本减税,推动上下游关联企业融合发展,稳定原料供应,拓宽销售渠道。二是全面推行“不见面、马上办”审批服务模式,落实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多证合一”,对共性评价统一办理、统一评审,费用由宁东管委会承担,指派专人全程代辦入园项目审批手续,发扬“店小二”精神,让企业不跑路、少跑路。三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好环保、安全、政务工程,打通管委会与企业、社区和基层单位之间的信息通道,实施有效监管和服务。

激励企业创新,全面增强宁东基地转型发展动能。一是全面实施科学招商、精准招商、产业招商,以补链、强链为原则,遴选创新基础扎实的企业入园,从源头把好“入口关”。二是把握“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机遇,积极融入银川都市圈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人才引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引导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和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切实落实配套资金。三是大力推进煤化工向精细化、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煤制油、煤基烯烃、精细化工集群,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推进石油炼化,推动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发展升级。四是借力“新基建”机遇,补齐云、数、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建好园区地下综合管廊,完善“七通一平”,做到“精装修”,优化园区定位和布局,让发展空间保持优良。

参考文献:

[1] 方 力,贾品荣.培育北京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力点[J].前线,2020(03).

[2] 宁东基地跻身全国化工园区30强第六位,宁夏新闻网[EB/OL].http://www.nx.gov.cn/ztsj  /  zt  /  nlkfxjjsyq  /  syqdt  /201905/t20190526_1521836.html.

[3] 李文庆.西部大开发宁夏发展报告[J].新西部,2019(28).

[4] 广西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成为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中国新闻网[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9/01-07/8722202.shtml.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宁夏
宁夏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宁夏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宁夏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