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治市古代琉璃陈列可以说很有地方特色,展览根据三个大板块展出:第一,器物性琉璃制品;第二,祭祀性琉璃制品;第三,建筑专用性琉璃品。长治地区的琉璃制作工艺分为模型制和手工捏制两大类;长治出土的明清琉璃明器,在长治市博物馆收藏的众多馆藏琉璃器中,属于比较特殊且具有地域特色,数量也较多的类别。长治琉璃起源早、流传广,至今仍以建筑琉璃构件等形式传承和延续,并氤氲于我们生活的周围。
【关键词】琉璃;长治古代琉璃制作工艺;琉璃的地方特色;明清琉璃明器;战国蜻蜓眼;长治法华器;三彩抱鸭壶女佣
【中图分类号】J527.4 【文献标识码】A
一、简诉琉璃的发展变迁
琉璃,亦称流离、陆离、壁流离、颇璃、瑠璃、璢璃等,或名为金银釉、缥瓦、三彩等。近现代又名釉陶低温铅釉陶。“琉璃”一词最早固定使用,见于成书在秦汉之际的《孝经·援神契》中记载的“神灵滋液则琉璃镜”。在汉代时期,“琉璃”一词已较为普遍通用,汉代《论衡·率性篇》说:“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这里记载的是汉代用琉璃仿玉的制作过程,因此琉璃二字流传至今,均做玉字旁。从南北朝到唐代,又出现“颇璃”“颇梨”“颇黎”“颇璨”等称呼,在当时主要是指天然有色宝石。
关于琉璃的传说也较多,最为有名的应是春秋战国时期,范蠡为越王勾践铸造王者之剑,在铸剑时发现一种绿色粉末,粉末经过烈火百炼即成晶莹剔透,有了水晶的阴柔,范蠡将宝剑和此物一并献给越王,越王感念范蠡铸剑有功,将此物又赐还给范蠡,用范蠡的“蠡”命名,范蠡则把“蠡”加工成精美饰品送于被迫前往吴国和亲的西施,临别时西施又将其“蠡”赠还了范蠡,分别时的西施眼泪滴落于“蠡”上,天地日月为之动容,好似晶莹的水珠在其中流动,后人就把“蠡”称为“流蠡”。
唐代版本的佛家典籍中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琥珀。《唐六典》说“平民嫁女头上金银钗许用琉璃涂饰”,此处的琉璃是指玻璃态的釉料。简单地说,至少在唐代琉璃可泛指水晶等透明或是半透明天然宝石,但同时也包括人工制造的玻璃、低温铅釉陶胎琉璃制品等。
宋代及其以后的文献中,玻黎、琉璃名称被广泛使用,玻璃从琉璃一词中明确分离出来了,逐渐将西方进口的人造玻璃制品统一定名为玻璃,不再包括水晶、宝石、玉石等物。与此同时,琉璃之名则逐步演变成为了低温铅釉陶器的专称。到了宋代和元代以后有了明确记载琉璃烧制的方法和釉料的配方,但仍有部分古玻璃一直沿称琉璃。时至今日,我们习惯上泛指的琉璃为两种不同的物质:一种是古代的玻璃,另一种是低温铅釉陶胎玻璃制品。(低温铅釉制品一般分为祭祀性琉璃制品、器物性琉璃制品、建筑专用琉璃制品三大类),此琉璃陈列展厅所展出的大部分器物属于这三类。
关于山西琉璃的起源及发展,学术界普遍认为治金、炼丹、以及原始的制陶工艺,主要集中在低温釉陶器等日用琉璃器物和随葬明器。
二、长治地区古代琉璃制作工艺
长治地区的琉璃制作工艺分为模型制和手工捏制两大类。模制的特点是规范统一,易于生产。手工捏制的特点是造型生动,富于变化,一般的大件都是手工捏制而成的。琉璃的制作大体要经过备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几个阶段。以前缺少检验的设备工具,大部分烧制都是靠有经验的匠人通过“看”“捏”“舔”“划”“咬”等方式判断泥土的成分和性能。制作琉璃釉料的配比除了考虑颜色的差别外,还要注意与胚料的膨胀系数相一致,大部分采用浇釉、蘸釉的方法施釉。其胚胎主要是用黏土(元以后亦有用高岭土者)制作,均采用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钴、锰、锡等金属粉末,再配以石英,在氧气中成色。
低温铅釉陶制品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类,是一种以铅、硝化合物为基本助溶剂的铅釉制品,在800℃—900℃的温度中即可烧成。和瓷器1200℃的温度相比,则属于低温,因此称为低温铅釉。其胚胎主要是用黏土(元代以后亦用高岭土)制作,主要的着色剂为铜、铁、钴、锰、锡等金属粉末,再配以石英,在氧化气氛中成色,均采用二次烧成,即先烧素胎(素胎烧制从点火到停火一般需要2~3天,温度一般控制在1100℃~1200℃,停火后需要冷却1~2天即可出窑)。再施琉璃釉,然后再经低温釉烧。(控制温度800℃~900℃,一般24小时)而成,称釉烧。这种两次烧制掌握火候很重要,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图1为长治古代琉璃作坊场景复原,展示了低温铅釉烧制的过程。
三、长治古代器物性琉璃制品
长治市古代琉璃陈列可以说很有地方特色,展览根据三个大板块展出。第一,器物性琉璃制品;第二,祭祀性琉璃制品;第三,建筑专用性琉璃品。
先介绍展厅最重要的器物性实用琉璃器,长治地区琉璃实用器不多,展柜里展出的部分长治历代琉璃,属于器物性的琉璃制品中大多有狮子、枕、壶、瓶、罐、盘、杯、炉等。
如一进展厅大门即看见明代 黃绿釉蹲狮公母各一只;其次有汉至北朝低温铅釉陶器(汉代 低温绿釉陶壶);隋唐时期的琉璃(唐代 低温釉陶三彩炉);宋金时期琉璃(金代 三彩剔划花开光铁树纹枕);元代琉璃(元代 黄绿釉琉璃浮雕禽兽海水开光纹诗文枕);明代琉璃(明代 黄绿釉琉璃堆塑双龙僧人觉灵骨灰罐);清代琉璃(清 绿釉双耳琉璃香炉、清 普蓝由琉璃佛坐像、清三彩琉璃堆花牡丹盘口平底胆瓶、明代琉璃明 黄绿琉璃狮钮盖熏炉、明 瓜棱形兰釉琉璃黄釉云纹直口鼓腹下收平地罐);清代琉璃(清 四折沿双环黄绿釉牡丹纹琉璃花瓶)等都属于器物性实用器。
图2是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琉璃珠。绿色玻璃胎,表面嵌白、蓝色相间的多层圆形眼饰,形似蜻蜓的复眼,故称蜻蜓眼。属于古法琉璃的制作,是中国古代玻璃中一种最经典的类型,是源自西方的一种纹饰,结合“镶嵌法”和“缠芯法”制作而成。其素雅大方的色彩布局,有限元素中蕴含千变万化,自然大气、魅力十足。蜻蜓眼多为古代烧造的铅钡玻璃不属于低温铅釉制品,古人将铅釉陶器、玻璃器(料器)一度混称为琉璃,都是低温烧制,又都含有铅的成分,工艺相近,外观、色泽又与自然宝石极为相似,但是,我们所说的铅釉陶器是一种在陶胚表面烧结有玻璃态物质(玻璃釉料),而铅钡玻璃没有胚胎的晶体。但本次陈列仍旧按照古代泛指归类于琉璃展出。
四、长治地区出土的明清琉璃明器
长治出土的明清琉璃明器,亦称祭祀性琉璃制品。在长治市博物馆收藏的众多馆藏琉璃器中,属于比较特殊且具有地域特色,数量也较多的类别。明器在我国传统丧葬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事死如事生”是我国传统的丧葬理念,随着奴隶社会残酷的人殉制度消亡,在封建社会里侍俑替代了人殉,从而留下了许多真实模拟当时的各种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明器。就近年来长治地区出土的明、清琉璃明器,大致可以分为人物俑、动物俑、日用家具摆设模型三大类:人物俑主要主要有墓主人、侍者、武夫、随从、轿夫、书童、管家、牵马俑、骑马俑、官差、卫队、乐俑、仪仗俑等等;动物俑主要有狮子、鹦鹉、大象、鞍马、鸡、鸭、狗等;日用家具模型主要有壶、瓶、罐、盘、杯子、碗、烛台、油灯、水缸、床、洗脸架、衣架、衣柜、鼓架、屏风、礼品盒、灶台等生活中常用器物。还有磨盘、轿子、水井等户外生活用具和房屋模型,真可谓应有尽有。
这些俑大多数为低温铅釉缸胎琉璃俑,釉色以绿釉、黄釉为主,褐釉和黑釉、红釉、蓝釉、白釉为少数,制作手法娴熟,工艺精湛,别具神韵,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堪列全国明、清墓葬出土明器之前茅。为了全面反映长治地区明、清时期琉璃业的鼎盛面貌,展柜里选取了北石槽明代朱勋滕墓出土的琉璃明器、淮海厂清代墓出土的琉璃明器两大成套群组,以及其他零散出土的明器,以便观众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长治地区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
长治珐华器(一级):珐华,创于元代,又名法花、粉花,是一种低温釉陶。珐华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中期以后珐华在晋南、晋东南地区一带盛行。长治珐华为陶胎或缸胎,其彩釉以牙硝为助溶剂,其他的成分和琉璃大体相同。在装饰技法上,珐华普遍采用了压模、捏塑、刻划、贴花、沥粉、镂雕等传统手工技法。长治馆藏的三彩珐华镂雕(图3)人物故事罐,双层腹壁,腹部外层镂雕空饰人物和树石文饰,分为四层:一层祥云和仙鹤;二层山石和木林;三层为武官出行的盛大场景;四层为凸出的装饰花纹。通体为施蓝、白、青、紫色釉,形体较大,胎体套烧,工艺水平极高,典雅大方,体现了明代上党地区珐华器高超的工艺。
五、长治古建筑专用性琉璃器
长治古代琉璃构件墙壁、窗扉,始于汉代,长治琉璃起源早、流传广,至今还以建筑琉璃构件等形式传承和延续,并氤氲于我们生活的周围。尤其是元代,琉璃制品在山西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琉璃制品的种类和色彩得到了扩展和增添。琉璃制品运用到建筑上是建筑发展史上的一场大变革,它对于建筑艺术、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南北文化的交流使得琉璃工艺得到了超前发展,琉璃制品山西数量最多且质量好。元至元元年(1279)年,元大都修建,其所需琉璃都从山西调运,并从当时的潞州调赵姓琉璃工匠指导为其皇家烧制琉璃,山西的琉璃技术也传到了北京,曾有“没有上党琉璃就没有北京琉璃的说法”。到了明、清可以说发展最为鼎盛。
长治古代地区琉璃建筑构件,品种造型丰富多彩,主要有筒瓦、滴水、瓦当、鸱吻、正脊、脊兽等等琉璃构件;其釉色也较为丰富多彩,有蓝、绿、黄、红、黑、紫、白等等。色彩艳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感,给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感,除了这些建筑构件外,还有其他整体烧造或是拼造的琉璃龙壁、影壁、寺塔及一些镶嵌在墙上等等装饰物品等,纹饰图案主要以龙纹、西番莲、如意纹、火焰纹、宝珠纹以及各色花卉、鸟兽纹饰等各种吉祥如意的纹饰。
长治地区现存古建筑数量巨大,留存下来的古建筑构件也比较多。明清时期的遗存则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展柜里展出的建筑零部件,基本都是长治市潞安府城隍庙建筑原构件,都是明代时期的,有琉璃鸱吻、琉璃龙脊、琉璃普蓝素面脊筒、琉璃普蓝海水脊筒、琉璃黑釉素面脊筒、琉璃板瓦、琉璃大号滴水等等。
柴泽俊先生在对山西省古代琉璃做调查时,在壶口琉璃窑址实地勘察中,发现了唐代烧造的建筑琉璃碎片,这应该是长治最早建筑专用琉璃遗存。其余较早的则应该是潞城李庄文庙大成殿是的元代琉璃构件。
六、概述长治古代唐三彩的特色
在隋唐时代,制陶业更为进步。唐朝经济发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中外釉陶以及三彩器占据了制陶业的半壁江山,逐步占据了制陶业的主流地位。唐代陶器种类丰富,以造型丰富的陶俑为唐代陶器的一大特点,陶器制作多有创新,低温釉陶品种逐步增多,出现了驰名中外的艺术杰作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制品,用白色黏土做胚,经过素烧以后,用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质作釉料的着色剂,再加入很多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熔剂,经过800℃的温度烧制而成,釉色呈深绿、浅绿、翠绿、黄、白、褐、赭色等多种色彩,大家习惯将其称为唐三彩,其实唐三彩就是一种多彩陶器。如果再仔细一点划分的话陶器器身如果只有一种颜色的话,可以称为单彩或是一彩,具备两种以上的色彩就可以叫三彩了。
唐三彩之所以有名,和唐朝的厚葬之风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并且有明文见于唐代典章,唐朝廷曾多次颁发不同等级的官员死后随葬相应数量的明器。三彩器可能就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用作为明器的三彩陶器,凡是和死者在世生活相关的器物都在墓葬中可见,如建筑、家具、牲畜和人物等无不具备。
下面介绍的这件是国家唐代一级文物唐三彩抱鸭壶女佣。
1987年,在长治西郊建华小区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墓为穹窿顶砖室墓。由墓志铭得知该墓为夫妻合葬墓,墓主人姓李名度,字仁才,本为赵郡人,其远祖因官之故迁到上党。李度官至上柱国、授折冲府校尉。夫人申屠氏,为潞城人。从中出土了一件三彩抱鸭壶女佣,造型为一个少女怀抱鸭型壶,坐于束腰形墩子上,少女头部为素胎,面相丰满,辫发后盘,发型为双丫髻,是中晚唐平民女子中常梳的一種发型;内穿短袖衫,外着半臂襦裙,束腰带;右腿盘曲,左腿下垂。身上及鸭型壶上施有朱红、赭色、淡黄、淡绿色釉,色泽鲜艳莹润,鸭型壶形态逼真,鸭嘴向上大张衔住壶嘴。是上党地区唐墓随葬品中难得的一见艺术精品。
七、结语
对于琉璃这个名词大家既是熟悉的,且又是陌生的一块文物领域,由于缺失很多关键链接,也存在着很多未知面。本文对其陈列展出的实用器、本土明器、建筑构件研究后,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理解,粗浅的论述只能将其琉璃文化展示其一二,对于这流光溢彩、五彩斑斓的琉璃世界来说,充其量也就是走马观花而已。
五色琉璃,内外明澈。琉璃艺术是长治古上党历史文化之一,我希望能通过《长治古代琉璃陈列》让更多的长治家乡人燃起对家乡的热爱,对了解长治辉煌的历史,激发大家对上党历史的探讨和认知,进一步唤起热爱长治、建设长治、振兴长治投入更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郭生宏.古潞琉璃·上党历史与民俗文化丛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2]柴泽俊.山西琉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3]王进.琉璃:女娲的遗珍[M].重庆:重庆出版社丛书,2008.
[4]李峰.中国传统琉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5]张驰.琉璃·琉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杨艳英(1974-),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州,本科,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