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转型: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职能调适

2020-12-07 05:56黄城煜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化馆

【摘要】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开展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文旅融合给文化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推进文化馆融合发展,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服务,文化馆的适应与转型应从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培育融合发展机制、打造智慧文化建设平台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持续推进。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化馆;适应与转型 ;文化事业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系统2020年度课题研究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我国稳步推进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2018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文化部和旅游局进行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紧接着各省市相继完成机构改革。通过实现文旅部门合并,削减职能重叠的机构,以达到减少政府行政成本的重要目标。其追求的理想目标在于推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实现二者相生共荣,既能促进文化和旅游的优势互补,起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旅游业旺盛生命力的作用,又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调整政府、市场和文化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文化体制改革将影视媒体出版机构及文艺院团推向市场,其社會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转移给文化馆承担,文化馆成为开展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向国家支柱型产业转型,文旅融合是政府为文化体制改革引入的新动因,进一步激发了文化机构在市场中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旅融合意味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开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如何适应与转型,值得关注。

二、新机遇:文旅融合为文化馆创新发展增加新动能

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将为文化馆建设提供更多的市场要素,为文化馆创新发展增加新动能。

(一)在提供文化支撑过程中反哺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文旅融合要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资源并不只是简单重叠相加,而是凸显优势互补。文化馆工作的内容涉及广泛,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艺术的搜集整理、保护传承、宣传普及等。这些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增强以民族性和历史性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建构国家认同,在此基础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民族团结稳定、国家统一发展打牢思想基础,这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当一个民族或者亚文化群体(如贫困地区的居民、文盲群体)缺乏将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意识升华为人文价值的认知能力时,一些特定的文化旅游装置(如遗址、乡村聚落等)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化旅游装置的“唤醒”功能就较弱。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拓展更深的受众、空间和发展的思维,甚至是艺术生产参与,这为文化馆的日常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倒逼文化馆在更广泛的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文化艺术的创造生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思想道德素养和内在凝聚力。

(二)在丰富旅游体验过程中冲破传统生存空间

根据文旅融合发展的要求,文化馆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资源优势,凭借地方丰富且极具特色、创新又个性化的文化艺术为旅游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我国消费步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日益成为主流,由此衍生的多种消费业态的深度融合也是十分必要的。旅游文化不仅具有经济效应、社会效应,还具有文化效应。文化作为最深层次的力量,能够为旅游“培根铸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旅游产业,将文化以“文化旅游精品”的形式更好地传播出去,进而在满足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人们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由上而论,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域旅游的发展,推动群众文化、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文化服务对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探索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能够突破传统文化馆生存空间的壁垒。

(三)在资源整合中加速传统文化馆职能扩展

当前,文化馆建设存在场地设备受限、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匮乏、新技术滞后、理论研究薄弱等诸多问题,难以激发自身活力,长期制约着文化馆的创新发展,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随着文旅融合进程不断推进,更多的文旅融合综合体应运而生,体现在文化馆工作职能范围,则需要其满足发展多元化诉求,以共享、共生为发展理念,探索与当地政府、市场、资源平台等多种合作模式。加速文旅产业融合、市场融合,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和供给类型。在资源整合中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将为传统文化馆工作打开新思路,从而推动传统文化馆职能扩展,这或许也会给传统文化馆带来新的变革。

三、新挑战:文化馆工作将接受严峻考验

改革的效率优先让结果并不总是皆大欢喜,文旅融合将给文化馆带来更多与市场碰撞的机会。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文化馆,近年来将买办服务作为职能发挥不足的重要补充。

(一)文化馆的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文化馆作为“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依靠财政的逐年投入才得以发展壮大。而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形态出现,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存在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指标。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如何定位和取舍,文化馆如何面对市场的影响,这是一个角色重塑的挑战,决定了文化馆的未来走向。

(二)文化馆的职能转变

文化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其成立的目的在于培育民众观念、文化社会。长期以来,文化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文化普及、宣传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旅融合时代赋予文化馆新的使命和担当,随着文化市场日益活跃,文化体验逐渐成为了居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断完善,并下沉到城市和农村的社区,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明显,这些均要求文化馆职能必须做出转变,充当部分新的角色,增加一些新的担子,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已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当前,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政策,如何应对文旅融合的新形势,如何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新的工作,这对文化馆职能转变提出新的要求。

(三)文化馆的人才队伍建设

在构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文化馆长期面临人才紧缺、人才流失、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之新技术带来的冲击,群众文化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文化馆的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文化馆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的供给主体,文化馆既需要开发适应时代发展的服务内容,也需要不断创新、优化服务的手段和方式。由此来看,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形成较完备的的激励政策以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上级主管部门新一轮“管办”必定增加新的任务,角色转化、职能转变带来的压力也为文化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新问题。

四、适应与转型:文化馆职能调适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如何适应与转型涉及其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改革的动力源于党的方针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压力,在当前一定时期内,文化馆不会进行转企改革,而文化馆的适应与转型则主要针对其职能,“职能导向”机构改革的“适应性”特征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反映。文化馆的职能体现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容以及发展方向。具体而言,文化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树立融合发展理念

我国机构改革从职能、机制、政策等方面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当前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尤其在经济比较落后、文化市场发展滞后的省区,文化馆最大的价值还是主要体现在其社会价值方面。文化馆的本質是开展群众文化服务,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组织辅导群众艺术文化活动的前沿阵地,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主导地位、起引领作用,必须确保其公共性、公益性、服务性、普及性。

文化馆要顺应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立足于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深入挖掘多样化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优秀传统基因,走出一条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协同发展之路。将旅游要素、全域理念等融汇到文化馆的建设和服务中,推进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不断挖掘文化艺术内涵,为人民创作艺术精品,推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文旅产业彼此融合、交相辉映,做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通过文旅融合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培育融合发展机制

2019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就文旅融合提出的工作路径是“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这二十四字方针对文化馆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如何培育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

当前,文化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机制不完善以及执行不顺畅。文化馆在新时代的服务职能应以专业领域为核心,不断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保证文化培训、文化研究、基本文化活动等基础上,推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产品。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馆,从纵向上看,需要建立从国家、省、市、县纵向融合运行机制,加强国家、省一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将规划、政策、制度等纳入到文旅深度融合建设之中。例如,可通过政府购买一部分文化馆自身无法创作和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受众群体。从横向来说,需要结合层级的实际,从理念、设施、人力、服务等细节入手,找准文旅融合的切入点和相关项目,巧妙借助社会资源,深化文化馆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例如,鼓励社会组织、公益组织、民间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打造智慧文化建设平台

文化馆的融合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突破二维空间的局限,开创多元化的发展平台。结合文旅融合的发展要求,文化馆应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优势,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计划。一方面,通过引进新媒体、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造数字化文化馆等网络传播平台,扩大受众群体。以广西为例,早在2018年,行政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覆盖全区15000多个行政村的80%。基于庞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搭建,既能够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又可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受众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进行采集,以期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挖掘文化馆业务骨干的资源优势,搭建线上培训、宣传、展示等活动平台,将服务内容转化为数字化产品,拓宽数字服务通道。

同时,开创文化馆的会展功能,提高项目的吸引力,把游客“引进来”,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文化、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出去”,将文化馆建到旅游景点里,通过特色文化的全景展示、场景再现等形式,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更容易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文化认同。再者,开展多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合作,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丰富文化馆文化服务的渠道。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文旅融合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才的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第一动力,业务骨干的素质与能力是推动文化馆融合发展的关键。当前,文化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从根本上制约了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结合文旅融合发展要求,各个层级文化馆应不拘一格吸纳人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注重业务干部专业能力的提升,与时俱进,优化人才队伍教育培训、进修培养方案等,积极鼓励专业人员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文化馆,不仅需要文化专业骨干力量,更需要具有先进治理理念的行政管理队伍,以及适应“互联网+”发展潮流的高科技人才队伍,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智慧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可以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需要,对人才队伍进行细化分工,培养人才,创造人才,合理用人,知人善任,完善人才管理,形成团队合力。同时,注重人才队伍考评,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业务骨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确保在提高专业人才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提升文化馆整体业务水平,筑好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参考文献:

[1]黄小勇.机构改革的历程及其内在逻辑[J].行政管理改革,2018(5).

[2]余应木.基于文旅融合下基层文化馆文化服务探索[J].民族音乐,2019(4).

[3]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4]文化部.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EB/OL].1992.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下功夫[EB/OL].2018.

作者简介:黄城煜(1987-),男,中央民族大学法学硕士,馆员,研究方向:民族理论、民族文化、公共文化。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文化馆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8)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作品赏析(4)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