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万里,王晓明,熊高松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上海 200941)
钢铁厂干法熄焦(Coke Dry Quenching,以下简称CDQ)发电兼顾了调节供应蒸汽和发电的双重作用,发电效率并非评判CDQ 的唯一指标,但随着发电成为CDQ 主要评价依据之一,通过对国内四大钢铁厂发电效率等指标分析,可一定程度透析企业蒸汽平衡优化与提高CDQ发电效率的提升之路。
1985 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干熄焦装置正式投产运行。2000 年国家经贸委批准了干熄焦技术与设备国产化“一条龙”项目[1],到2014 年底我国干熄焦装置已达178套[2],国产化技术和设备得到全面开发和应用。
本文选取的四大钢铁厂,共有焦炉12 组28 座,CDQ 配备率100%,配置了22 套干熄焦装置和13 台汽轮发电机,见表1。实际上,由于数台汽轮机入口母管连通,13 台汽轮发电机可分为6 组。CDQ 汽轮机型式包括高温高压双抽凝式、高温高压单抽凝式、中温中压抽凝式、中温中压凝汽式、中温中压背压式等5 种形式。B 钢和D 钢均只配备1 种机型,C钢有3 种机型,A 钢机型最多,4 台机组各不相同。背压式装机容量在设计上明显低于中压中温和高温高压机组(见图1),是因为其蒸汽做功能量未尽即全部送出。
装机容量并非越大越好,后文会予以分析。
按单位焦炉设计产能CDQ 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见表2,排序为:B 钢155 kW/t>D 钢135 kW/t>A钢133 kW/t>C钢129 kW/t。
四大钢铁厂焦炭产量、蒸汽回收量、CDQ 发电量等数据见表3。
表1 四大钢铁厂CDQ和焦炉设计参数
图1 单位产量焦炭配置CDQ发电装机功率
表2 焦炉和CDQ配备参数简表
表3 焦炭产量和CDQ发电量等实际数据
从CDQ 发电总量、发电汽耗、吨焦发电来看,B钢显著领先于其它3 厂,这得益于其高温高压的机型,也与设备高效和较新有关。D 钢的吨焦发电指标和B 钢相当,“CDQ 出力与装机功率比”明显高于其他3 厂,这是因为其纯凝机型不承担供热任务;D钢蒸汽回收的参数最低,所以焦炭产汽率最高。C钢由于配置了2 台背压式机组,总体发电汽耗大受牵制,而且CDQ 出力与装机功率比最低,说明设计选型偏大,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
A 钢焦炉蒸汽回收量322 t/h,由于CDQ 承担了全厂的中压蒸汽负荷(120 t/h)以及部分低压蒸汽负荷,汽轮机平均进汽总量只有170 t/h,影响了吨焦发电量。而衡量汽轮机运转效率的发电汽耗(汽轮机进汽/发电量),A 钢总体水平与D 钢相当。另外A 钢是以4 台发电机组对应3 组焦炉,运行时2#CDQ 或3#CDQ 多作为备用,考虑到这一点,A 钢“CDQ出力与装机功率比”应在70%左右。
13 台汽轮发电机的运行参数和指标见表4,汽耗比较见图2。
表4 各CDQ实际运行参数和指标
图2 CDQ发电汽耗
从表4 可以看出,A 钢1#CDQ 发电汽耗为49.5t汽/万kWh 大致与设计汽耗相当。A 钢2#CDQ 发电汽耗为44.9 t 汽/万kWh,较设计值高了10%,是设备老化的结果。A 钢3#CDQ 发电汽耗则高达225t汽/万kWh,这固然与设备老化有关,而蒸汽管网压力波动大、背压高,是更主要的因素。由于走减温减压装置向中压蒸汽管网分流了大量蒸汽,A 钢4#CDQ“吃不饱”负荷,发电汽耗39.3 t 汽/万kWh 高于设计10%,并由于是全凝汽机组位列效率仅次于B 钢。A 钢当年在四焦炉建设时未配置高温高压CDQ,现在看来是一种损失。
B 钢2 台高温高压机组汽耗为36.3~41.3 t 汽/万kWh,大致与设计汽耗相当。
C 钢1~3#CDQ 发电机组对应的干熄焦炉参数最高,设计压力高达10.5~11.4 MPa,温度550 ℃,优于A 钢1#CDQ(9.8 MPa/ 540 ℃)和B 钢(9.0 MPa/ 535 ℃),承担的供热任务不算大,本应表现出更高的效率,但发电汽耗(47.2 t 汽/万kWh)显然不理想。其CDQ 发电3 台机组母管连通,主蒸汽压力多在7~8 MPa(温度510 ℃),干熄焦炉工况不理想时甚至低至6.5 MPa 左右,影响了机组效率。这主要是因为:①干熄焦炉运行不是很理想,存在如浮焦、风阻过大、风量不足、分风分布不均匀的现象,C 钢认为锅炉自然循环模式难以克服产汽压力的波动;②C 钢1~3#CDQ 发电隶属于动力厂,焦炉和干熄焦由焦化公司管辖,双方在运行上沟通不够,不像其它3 个钢铁厂CDQ 发电与焦炉关系密切。
图3 为各CDQ 汽轮发电机年运转小时数。其中,D 钢运转小时数最高;B 钢1#机当年下半年才投运;C钢1#2#3#发电机群因干熄焦产汽率不足(也可能有设计选型的“大马拉小车”因素),运转时间较少。正如前文已述,A 钢因CDQ 需承担供热负荷以及背压式机组运行的制约,2#和3#CDQ 汽轮发单机运行时间仅有数百小时。
图3 各CDQ机组的年运转小时数
结合上述分析,对四大钢铁厂CDQ 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如表5所示。
表5 各CDQ运行情况评价
总的来说,高温高压锅炉及CDQ 机组的发电量优于中压CDQ 系统,已得到公认,也是干熄焦技术发展的方向。但发电量与CDQ 机群的组合、承担的中低压蒸汽负荷、机炉之间的协调密切相关。四大钢铁厂中,B 钢CDQ 发电效果最好,其次是D 钢。C钢则因未充分利用高压蒸汽能量,故总体评价居下。A 钢1#和4#CDQ 其实单机运行效率很高,如果能进一步通过加强全厂余热蒸汽回收、削减蒸汽使用负荷,CDQ还有提升发电量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