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阳
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无独有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瞬时,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新能源、城际高铁、特高压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热词。在当前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影响下,多省市已公布数十万亿基建投资计划,在新基建领域频频布局。建筑业紧随其后,正投身此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中。中建三局作为“中国建筑业排头兵”,正奋楫争先立潮头,奔向新基建蓝海。
施工现场开通5G直播,亿万网友实时观看工程进度;近40000名作业人员和所有设备同时在线,超大数据并发无延迟;千里之外的医疗专家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对病人进行远程治疗……2020年春天,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大量运用5G技术,成为新基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铁公机”,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新基建则主要指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建筑行业粗放式的管理水平已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降本增效、产业调整迫在眉睫。”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文健说,“可以预判,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不仅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创新商业模式,还将拉动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尤其是对建筑业的技术改造和信息化转型升级提供必要支撑。”
发现新基建价值,中建三局率先推进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建筑产业深度融合,参编全国第一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BIM应用标准,以数字技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建模、云端运算、碰撞模拟、视频交底……如今,BIM技术已在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产业链创新应用中起到引领作用,大大提高施工现场生产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在国际大项目施工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利用BIM技术整体深化土建、钢结构、机电、装饰等各专业模型,精度达LOD400以上,并根据模型进行4D进度模拟,设置关键节点预警机制,进行不同层级节点预警。在中建三局二公司施工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搭建BIM私有云平台,利用云计算功能,将项目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实现数据集成、统一管理、提高运算能力。
数字中心构建“智慧大脑”。繁忙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转动,长达百米的流水线上,寥寥几人按照电脑设计程序,轻松下达指令,数字化钢筋BIM智慧翻样系统将订单分发到车间里7大类31条生产线,钢筋在此分毫不差地“变身”,“脱胎换骨”成箍筋、腰筋等成品,再精准地配送至各个工地。
依托大数据技术,智慧翻样系统的“脑海里”存储着大量梁、柱、板等常规构件和复杂异型结构,能将图纸层层扫描、分解,很快钢筋的形态、数量和规格等一目了然,在翻样效率提升20%、原材库存降低40%的同时,能降低原材损耗50%和60%的人工用量,实现加工效率翻倍、加工尺寸更精准。
项目塔吊来回转动,驾驶室却空无一人,这样的场景不是出现在科幻电影里,而是现实中。5月29日,国内首台“无人驾驶塔吊”在总承包公司武汉长江文创产业园项目成功试运行。塔吊司机站在地面,一边抬头目测施工环境,一边滑动手中平板电脑大小的操控台,操控台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塔机信息化平台,通过无线射频电波传送数据,实现地面远程遥控驾驶,一批批钢筋、构件精准起落。
在城市投资运营公司投资的湖北十堰管廊,项目开发湖北省首个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GIS、BIM等技术为支撑,借助视频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电子巡检系统、防入侵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全天候监测管廊、管线“身体健康”。
人工智能在项目的创新应用不仅于此。测量机器人可以将BIM数据输入大脑,实现自动目标识别、自动测距、自动跟踪、自动记录,测量精度达毫米级,比人工效率高5倍,同时能够检测验证管道安装质量。焊接机器人具有解决平焊、横焊、立焊三种焊接位置的近十种坡口形式焊缝的自动焊接软件功能,能自动检测工件、生成焊接条件、调整焊接参数、往复连续焊接,不仅提高焊接质量,还可以降低30%焊接成本,一个机器人可以替代4~5名焊接工人。
新基建的价值在项目施工端尽显无疑,在企业管理层面,正产生新的变革。全员视频监督,全程线上操作,系统自动评标。开标、评标、二轮报价、定标……40分钟后,200万吨钢筋联采完成。
针对传统的采购模式出现弊端,中建集团开发MRO集中采购,以整个集团为单位采购,可以减轻基层单位反复招标的负担,增加企业市场议价能力。2020年上半年,中建三局已完成16个区域680项年度联采招标,集中采购金额130.98亿元,受惠项目近千个。同时,因为全过程数字化,有效规避收“灰色产业链”风险,企业的竞争力也得到更大提升。
深挖新基建的价值,利用5G等新技术,建立企业大数据平台,将享受数字化经济给企业带来的产业变革。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而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局顺势而为,广泛参与新基建项目,及时按下“快进键”。
新基建如火如荼,云数据中心的市场增量剧增,瞬间成为建筑业宠儿。从IDC发展阶段来看,我国IDC发展正处于以新建为主的爆发式发展阶段,国内IDC市场增速远高于全球,尚具备较大发展空间。中建三局为客户提供集“设计—施工—机电安装—设备调试—维护”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也为企业智慧建造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
中建三局一公司承建的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由14栋单体组成,主要功能为数据中心、生产交付中心等,总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和传统项目不同,IDC数据机房的环境要求堪称严苛:恒温恒湿、不间断供电、不间断供冷、防电磁干扰、防尘防静电、减振节能……受益于电子洁净厂房施工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在面对新基建挑战时,项目部得以从容应对。
在西北公司承建的乌兰察布华为云数据中心四期项目,群体IDC数据机房建筑涉及空调、电气、消防、智能化等多个系统,有限的空间里多专业交叉作业,各专业协调配合要求高。针对室外管网,项目提前通过BIM三维模拟施工,将雨水管、污水管、消防管、供暖管、给水管、弱电管、传输管等戴上“紧箍咒”,实现管线布局美观“零碰撞”。
早在云数据中心建设潮兴起之前,中建三局已深度参与智慧物流仓储行业,建设近50个物流中心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工程经验。
中建三局一公司与菜鸟网络联手,承建14个菜鸟网络项目。预制式、模块化建设物流中心是对传统物流中心建设模式的变革,这恰恰是中建三局的强项,通过BIM可视化建模技术,项目对叠合板进行深化设计,解决叠合板与梁、柱连接的节点问题,构件标准化生产,现场模块化安装,实现物流中心快速构建任务。
对于另一大物流巨头——顺丰速运,中建三局二公司三度合作,为其“私人定制”施工工艺,打造3个国内大型物流中心项目。针对物流分拣厂房需要较大横向空间,采用大跨度有粘结预应力后张拉技术,增大结构跨度,减少结构自重;用可拆卸承插式盘扣脚手架取代传统钢管脚手架,最高支模15米,同时脚手架收尾搭建与模板施工同步进行,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利用BIM搭建MIDAS结构计算模型,完美解决重载楼地面钢筋密集,荷载强度高的难题。
新基建作为新兴产业,一端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是促进当前经济增长、打牢长远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未来,新基建将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对扩大市场规模具有推动作用。从市场角度而言,新基建体系的搭建完善势必会迎来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带动新一轮产业的业态模式创新,催生一系列新的建筑产品。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铁路投资具有较强的逆周期性,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高速铁路及城轨这项新基建的大力发展将成为托底经济的有力手段之一。
作为新基建的主力,2021~2023年是我国5G建设高峰期,5G的宏基站总数约495万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约在2~2.5万亿之间。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背后都蕴藏着巨大市场需求。
面对新基建、新形势,我们一方面要拓展与互联网企业、政府、金融类企业、电信企业等重要客户的伙伴关系,积极扩大“朋友圈”,拓展新基建业务面,把握好新基建发展新机遇,同时拓展下游资源,积累成熟优质的材料供应商资源,为新基建业主提供全面、优质的需求。另一方面稳固自身建设优势,加强5G基站、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探索,强化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基建所需的复合型产业人才,帮助企业更好奔向新基建的蓝海。同时,要将眼光放远,积极拓展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下游应用领域,包括车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办公、智慧城市等领域,抓住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成为新基建建设领域的排头兵。
伴随着新基建的崛起,传统基建并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协同共生,相互助力的关系。企业可以在巩固传统基建领域的管理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的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基建元素,赋能转型升级,形成传统基建发力,新基建增色,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新基建概念的成型,代表着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并将引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建筑业来说,新基建不仅是新领域、新模式,还是引导基建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是基建改革的试验田。这试验田的潜力,需要大家共同挖掘、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