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观察

2020-12-07 13:00赵志永诸葛明刘军渠裴树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2期
关键词:浮针外展肩袖

赵志永 诸葛明 刘军渠 裴树业

肩袖位于肩峰与三角肌下方,与关节囊之间的连接十分紧密。在上臂的外展过程当中,肩袖可拉近肱骨头和关节盂距离,同时也是维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的支点关节。在临床疾病中,肩袖损伤是常见的一种肩关节疾病,常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生率。以往临床上由于缺乏对于肩袖损伤疾病的认知,常将该疾病误诊为肩周炎,进而延误患者治疗,对其治疗效果造成影响[1-3]。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肩袖损伤患者治疗中联合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与浮针疗法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康复医学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4例肩袖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27例。常规组男女比例为15∶12,平均年龄(42.34±3.45),平均病程(8.86±0.93)个月,其中右肩损伤18例,左肩损伤9例;实验组男女比例为16∶11,平均年龄(43.65±3.27)岁,平均病程(8.5±1.02)个月,其中右肩损伤19例,左肩损伤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 应用浮针疗法,具体方法如下:①寻找患肌:肩袖损伤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疼痛,同时还会累及肩关节周围、上肢带骨周围肌肉发生病变,故而应通过触诊患者肩关节周围、上肢处来寻找出患肌,其中冈下肌、冈上肌是常见患肌;②选择进针点:调整患者体位为坐位,在其患肌上下左右方向约5 cm位置处,选取1~2个进针点;③操作方法:先由操作者对患者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一次性浮针与进针器来施针,采取15~30°平刺进针、皮下运针,控制进针深度约在25~35 mm;将进针点作为支点,操作者手握针座,以针尖展开扇形扫散运动,控制扫散角度约在25~30°,需注意在扫散时,动作应缓慢且柔和,频率为50次/min,尽量不让患者出现酸麻胀痛感。在扫散过程中还应当配合应用再灌注活动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常见患肌再灌注活动包括耸肩、上肢外展等。在完成扫散活动与再灌注活动之后,操作者将针芯抽出,留下软套管,借助胶布把管座固定在患者皮肤上,其中最佳留管时间为3~8 h,但不可超过24 h,之后由患者自行将软套管拔出,并对针孔位置进行2~3 min按压,避免出血。在治疗前5 d,每日进行1次浮针疗法,之后每隔1日进行1次治疗,连续治疗14 d。

1.2.2实验组 基于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入体外冲击波疗法,方法如下:调整患者体位为坐位或仰卧位,将肩关节压痛点作为中心,涂抹上耦合剂之后,以冲击波治疗仪探头自纵方向与横方向进行旋转,将脉冲设置为2000,将能量设置为0.25 MJ/mm2,将频率设置为3.0 Hz,连续治疗8次,每周2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两组VAS评分、主动外展活动度、SF-36评分。

1.4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判定: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进行判定,分为无效、有效与显效,无效指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与临床症状相较于治疗前并无显著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现象;有效指患者经治疗后,肩部活动功能得到改善,且肩部疼痛感明显减轻;显效指患者经治疗后,肩关节功能已基本恢复,肩部疼痛感虽基本消失,但患者偶尔有不适感出现。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生活质量:采取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共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与物质功能4个维度,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③肩关节疼痛:采取VAS评价患者肩关节的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肩关节疼痛感越强烈。④肩关节主动活动度:采取肩关节主动活动度测量来评估,其中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0~170°,后伸0~60°,外展0~180°,内旋0~70°,外旋0~90°,水平外展0~40°,水平内收0~13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3%高于常规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VAS评分、主动外展活动度、SF-36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主动外展活动度、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与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改善,且实验组VAS评分(2.25±1.12)分、主动外展活动度(120.90±25.56)°、SF-36评分(92.68±3.22)分优于常规组的(3.18±1.65)分、(106.49±26.15)°、(88.27±3.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VAS评分、主动外展活动度、SF-36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VAS评分、主动外展活动度、SF-36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肩袖损伤是常见的一种肩关节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肩周活动存在局限性等,大多数患者肩周疼痛位置在肩峰附近,一旦进行肩外展或者是上举运动时,患者会感觉到距离疼痛感,在夜间时患者疼痛较为明显,该疾病不仅会导致患者肌力减退,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故而,及时采取合理、有效治疗干预,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起着积极作用[4-6]。

浮针疗法是由现代医学与传统针灸学相结合所产生的,不仅能够对中国传统针灸学思想进行继承与发扬,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可用于多种疾病治疗中,具有易于操作、疗效快、安全性高、费用低等特点。该治疗方法以一次性浮针作为工具,主要针对局限性病痛周围皮下浅筋膜实施针刺疗法,相较于传统针刺,浮针疗法对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所形成的刺激面积更大,只要在适应证范围内,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且针刺穴位较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相对较少;体外冲击波疗法通过直接利用机械冲击效应与空化作用间产生的机械效应来引起人体组织与细胞发生变化,促进血管、肌腱与软组织再生,不仅能有效对治疗区域新陈代谢进行改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故而,联合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与浮针疗法对肩袖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7]。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实验组患者联合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与浮针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3%高于常规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与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该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与浮针疗法治疗肩袖损伤患者具有明显效果,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肩关节疼痛感,同时还能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功能,促进患者进一步康复,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猜你喜欢
浮针外展肩袖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肩袖损伤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进展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外展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初探
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修复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观察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