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赣州 341000)
(一)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是必然要求。是党中央着眼更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全面加强而采取的一项战略举措。是为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也是为了更好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思想的农村、农民篇章。
(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切入口。要通过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补齐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的农村“短板”。农村文化产业相对落后、供需不对接等问题在不同地区或多或少地存在,成为供需矛盾需要解决的重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利用其思想政治引领、传播党的声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供惠民服务等多种功能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理论意义、主要任务认识模糊,定向不准
目前,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中心建设的理论意义理解不够深刻,主要任务认识模糊,定向不准。甚至导致实践中心的导向错误,认为文明中心只是搞搞活动,唱几台戏,缺乏理论理解与指导的深刻性,长远性。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标准、制度规范系统性、规范性不强
目前,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形成了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但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明确的制度规范,对实践内容、场所配置、线上平台标准、人员配置等缺少统一规定,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影响了持续性和对村民的持久吸引力。要处理好一体化、标准化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在省一级以制度规范的形式明确目标、内容、操作方案。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职能分工、思想衔接分散脱节,各自为政
目前,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出现不同工作由不同部门牵头,为农服务职能分散于各部门中,经常出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布置工作哪个部门都能发布通知,实际工作哪个部门都不具体负责,见好就来,遇难则退。有的思想建设衔接不足,县里的指导思想与镇、村的想法不在一个频道上,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资源载体、实践内容统筹性、整合性不够
目前,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地方市级层面均有丰富的文明实践建设的载体和资源。但是镇、村资源有限,活动承载能力不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级层面“一头热”,基层个别地区呈现各自为政、闭环运作的问题。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的资源整合程度有待提升,三级组织系统的契合度有待深化。长期以来,理论教育、知识科普工作常常面临难以入脑入心的问题。在文明实践到基层一线时,常常遇到群众不买账,干部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因此,文明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强化,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面向基层的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应更加注重讲授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尤其是理论宣讲要探索开设互动式课堂,强化课堂的开放性,增强课堂吸引力。
(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服务、实践效果针对性、深刻性不足
目前,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服务缺乏统一的权威性法规,很多志愿者活动不够规范。部分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的主动意识不强,服务层次尚需提升,志愿团队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改善。同时,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以及完善的激励机制,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影响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缺乏高素质人才持久参与,造成了志愿服务队伍的不稳定,影响到资源服务的可持续开展。另外,志愿服务的管理、考评和检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流于形式,缺乏专业且有效的操作指导,有时候容易偏离方向,甚至可能出现“重检查、轻管理”以及“重考核、轻监督”的倾向。随着文明实践建设试点的广泛推进,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项目建设一时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服务质量不高,专业化欠缺。
(一)坚持政治标准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构筑基层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坚持政治价值引领至关重要。一方面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多变,另一方面,自媒体快速发展,网络传播不断更迭,人们接收信息的内容、方式五花八门、庞杂繁多。这种情形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充分发挥政治价值引领作用,保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前进。坚持政治价值引领就是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
(二)坚持需求导向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一方面服务项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问需于民,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面子工程。另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要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和农民实际,用群众听得懂的乡音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深化文明实践,坚持寓教于乐,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
(三)坚持资源整合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离不开阵地和载体。各地要秉持“就地取材、积极整合、防止浪费”的思路,杜绝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由大兴土木。要整合现有党群活动、文体设施、科普普法、医疗单位以及教育设施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还要全面盘活民间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阵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坚持平台建设
各地要因地制宜,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五项核心工作内容,创新打造理论宣传、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和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一方面积极拓展“五大平台”的内涵和形式。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深入推进“五大平台”建设。在信息化、融媒体时代,运用大数据,建设“智慧云平台”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科学而有效方法。同时,各地紧紧抓住理论宣传与服务群众的共通点,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建设相结合。
(五)坚持制度完善
为了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各地从一开始就要注重顶层设计,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制度。主要领导要挂钩村(社区),实地指导、参与、协调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文明单位志愿服务支队为主要力量,结合各单位本职工作,列出服务“清单”,送出服务“菜单”,晒出服务“账单”。甚至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并进行适当激励,建立起日益完善的考核机制;通过对民间资源和体制内资源同等整合,示范创建同等参与,项目实施同等支持,活动开展同等整合,民间项目重点扶持激活民间资源等。
(六)坚持实践成效
要让理论宣讲富有实效,必须加强针对性。文明实践一定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注重回答基层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注重解答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和认识难题。理论宣讲不仅要走下去,而且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坐得下来,听得进去,能够入耳入脑入心,达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发展的效果。因此,要贴近群众、策划好的文明实践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推广形式,体现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动员全体百姓“传帮带”的动力。要创新文明实践的形式,做到贴近群众、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既要能“用学术讲政治”,又要能“用大白话讲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