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昌平 102200)
城市的园林绿化对城市空气净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积极作用,可有效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产生以及汽车鸣笛等生活常见噪声的污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时常关注的焦点,但园林的植物会直接性面对病虫害威胁,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开展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这对提升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平稳程度以及对我国城市的整体化建设都有着积极意义。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植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一般难以出现大面积传播性病虫害,但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和视觉美感,建设者往往会从其他区域引进灌木、花卉等非本区域生长的植物,如果在移栽过程中没有做好病虫害防控,就容易为病虫害的传播提供生存环境。此外,由于移栽等因素,使得区域内的植物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产生新的病虫变异个体,使得病虫害种类在不断增加,导致原本就难以开展的防治工作变得难上加难。例如,我国北方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病虫害的适应能力极强,因此北方的气候并不会限制病虫害的发生,而且出现了连年上升的趋势。植物的虫害种类包括红蜘蛛、斜纹叶蛾、刺蛾、柳兰叶甲、金龟子等,主要病害包括桃缩叶病、病毒枯萎病、合欢枯萎病、杨树腐烂病、白粉病等。
由于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知性,所以植物病虫害会持续较长的时间。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街道两侧、公园等地方会主要对植物进行布置,但这种植物的布置方式相较于天然的植物种植比较脆弱,发生病虫害的概率会比较高。一些园林植物所种植的土壤缺乏养分,加之由于高层建筑的遮挡导致植物的光照不足,这些原因都会造成园林植物的长势较弱,一旦发生病虫害,缺乏足够的抵抗能力,危害时间就会长时间持续。
大部分病虫在处理之后会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如果是不太严重的病虫害则会被彻底清除,但是有一些病虫害仍然会再次出现,经常性地复发,这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顽固性的病虫害会让植物的受灾面积大幅度增加,治理难度也难上加难,并且检测设备的老化导致病虫害的情况不能够被准确检测,检测出的数据不准确,这就导致病虫害无法在早期及时发现。
自然界的动植物都有天敌,这些天敌间相互制约,促进生态平衡,生物防治正是运用了这一点,一旦天敌在城市园林中建立了种群,就可以长期、持续的发挥控制病虫害的作用,城市园林中的植物种类和形态较多,适合病虫天敌生存。除此之外,微生物防控也是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总之,在防控过程中,应当结合本辖区园林植物的实际情况来建立起生物防治体系,以此促进生物防控。
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是加强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充分结合病虫的生活习性来对其进行诱杀或者为这些病虫创造出有害的生存环境。如在园林中使用灯光诱捕灭虫灯来对病虫进行趋光性的诱骗,将这些病虫进行诱集后进行统一的杀害,这样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基数,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病虫的存在密度,进而防止这些病虫对园林中的植物带来危害。还可以利用蚜虫的生活习性,运用黄板进行杀害;运用银灰色的塑料袋来将白粉虱进行杀害;对振翅目昆虫的趋光或者趋波性,运用黑光灯进行诱杀。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做好园林中植物的叶子修剪工作,重点修剪有病虫害的枝条,以避免病虫害的大面积蔓延。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这一因素,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地选择本土植物。对外来植物的使用,也应当做好防御工作,充分考虑植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包括土壤、阳光、水分、气候等,设计人员应当考虑到这些因素,合理地选择一些本土植物加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尽可能地减少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种类,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在满足城市景观美观化的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对当地一些危害性较大的病虫害种类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其喜欢的植物种类,尽可能地减少该类植物的种植,以减少病虫害的生存条件和食物来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应当充分考虑一些生态防治手段的实施,种植一些害虫天敌赖以生存的植物,吸引害虫天敌进入园林景观中。此外,设计人员还应当重视园林景观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植物配置构建一个层次分明、互相共存的园林景观,加剧物种之间的限制,有效地抵御病虫害的侵入。
在治理园林植物病虫害时,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原则。明确当地植物的病虫害发生特点,掌握病虫害喜欢的植物种类,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尽可能地避免该种类的使用,采取综合防治手段,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提高植物的栽培技术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规划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水平,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保护好园林景观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