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尤其是涉及到教师时,其影响力更大。很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定长远规划,并且一直秉承着传统的管理机制。
调查发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管理规划、管理机制以及管理队伍方面,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因循守旧的问题,比如在管理中还是采用传统方式,并没有引入现代管理理念,这样不仅造成管理效率下降,还极大地影响了管理规划的制定。管理规划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指导思想,但是从制定效果看,很多高校的管理规划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色彩,即过于注重管理层次的构造,却忽略了管理的实效性[1]。在这样的管理规划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合理性与利用率受到极大影响。想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高校基于时代发展特征以及实际情况制定出长远的管理规划,并通过管理理念的革新来提升管理水平。
管理机制不合理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考核机制不健全。在很多高校,人员管理方式呈现单一化特征,比如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往往基于学生考试成绩而没有对教师的日常表现进行分析,从而使考核结果不够全面,难以展现教师的真实水平;第二,聘任机制的实行缺乏支撑。在现代管理理念中,聘任机制是选取优秀人才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很多高校,由于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陈旧落后,造成这一机制难以得到切实落实,从而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第三,监督机制缺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向透明化、公平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得到全体教职工的支持,但是由于监督机制缺位,造成人力资源管理出现很多问题,从而影响最终的管理效果。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度的提升,高校教职工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却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管理队伍素质偏低,从而造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管理队伍素质偏低表现在多个方面,除了专业知识不足外,还包括人文知识与公关协调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管理队伍缺少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人才,不仅影响管理效率,而且也阻碍了管理体系的完善[2]。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而高校在主观层面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制定针对性策略,从而为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供支撑。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合理的管理规划基础上,而想要制定出合理的管理规划,首先需要对高校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进行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模与层次,而在这一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高规模与高层次,只有管理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才能重新规划,否则会因为与实际水平相脱节而影响管理质量;其次,人才结构规划要趋于合理,目的是在满足各个岗位需求的同时,达到“人尽其能”的目标,比如有的工作需要高级人才负责,可以通过提供高级人才满足工作需求,但有的工作只需要初级人才就能达到要求,如果还使用高级人才,则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最后,要将体制建设融入管理规划,目的是通过明确的制度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能在公平公正、平等合理的基础上得到开展,从而让高校的育人功能得到切实发挥。
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的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解决与优化:第一,可以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为考核机制的良好运行奠定基础,而想要得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选定科学的评价指标,比如在教师绩效评估中,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广泛选择指标,而后要设立专项评估机构来做出评价;第二,革新管理理念是促进聘任制得到落实的基础,比如在人员任用上要贯彻“择优聘任”的原则,并且要通过科学的人员编制留住人才,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人力基础;第三,高校要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而除了监督部门外,还要促进管理部门之间形成互为监督体系,进而通过相互监督来保证每个部门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有新的元素融入高等教育中,而这意味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进行革新,这样才能满足人才培养与高校发展的需求。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高校为管理队伍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并在培训中融入多方面的培训内容,其中不仅包括现代管理知识,还要融入相关的技能培训,从而使管理队伍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3]。另外,要想保证培训效果,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目的是让管理队伍能在培训后得到考核,在确认达到标准后方可进行管理工作。考核必须包括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个部分,尤其是实践考核要放在重要地位,从而让管理队伍的实践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