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医学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新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为谁培养。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育人过程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为人民、为治国理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鉴于此,作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任何课程都必须着重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新理念、新模式,积极拓展思想政治课覆盖广度和深度,提升医学课程价值引领作用。
《药理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医学教学的桥梁课程,药理学课程内容广泛,既有理论性知识又有实验验证方面的内容,药物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理论研究和临床新药内容更新快,还需要细致讲解药物作用及其机制,提高药物质量、药物疗效,预防和治疗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后续学科教育与临床药物的开发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药理学日常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势在必行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其课程内容包括党性理论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然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没有真正把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内化。而《药理学》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学与药理学课程有机融合。在课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凝练教学内容与思政结合点,巧妙的、科学的、合理的设计教学,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同引领社会价值观的统一,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水准和爱国主义情操,最终达到为党为人民育才的目的。
(一)教师是实施《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主导和关键。教书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而教师的育德能力、意识和思想是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主导和关键,这就要求药理学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有较高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改变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创造力,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政教育与《药理学》课程融入的首要因素就是建立一个具有自觉“育德意识”。
(二)学生是实施《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主体和基础。
学生作为接收知识的主体和基础,教师需要通过思政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困惑,适时予以其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巧妙利用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增强学生对药理学课程思政认可度和参与度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融合
1.药理学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药理学中我国古代医药发展的成就、药物发展史和有关科学家的药物研发事迹本身就是丰富的爱国主义教材,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职业荣誉感最好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用好这些材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例如: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药学家屠呦呦获的事例,在抗疟药青蒿素的教学中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激发广大学生的民族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药理学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
在《抗精神病药》一章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披露患者信息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以及自身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医学生牢记“尚品德、尊知识”医德操守,在医疗工作中在保持良好医德的重要性。在抗菌药物教学中,对过度治疗问题进行了探讨。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会导致细菌和病毒的耐药性、超级细菌的产生,还会引起继发感染。让医学生懂得作为医生“必须有高尚之医德,才能悟出精湛之医术”。
3.多要素思政育要点与药理学融合
在章节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教育、社会伦理教育、团队合作精神等多要素思政育要点与药理学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大局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潜移默化地引导提升育人效果。
(二)多要素全过程深度融合
1.预习导学环节
充分利用云班课、雨课堂、职教云等现代互联网教学平台提前推送相关素材同时并提出学习要求与任务,让传统教学向以问题导向为主进行转变。邀请思政课专职教师参与教研室集体备课,深入探讨寻找碎片化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宏观设计《药理学》课程思政授课计划,细化章节教学中思政内容的任务列表,收集研讨典型案例创建平台课程和课程思政资源库,并按教学进程,在每章节教学前预习导学环节进行合理推送给学生。
2.传统课堂教学环节
通过预习导学环节相关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知识的铺垫与了解,拓展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观察面。在传统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结合药物的发现、发展、研究过程和相关关键人物的故事来讲解药物、药理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在统筹概述课程全貌时要在对学习目(的)标、主(次)要内容、难(重)点讲解的同时,更要重点介绍《药理学》课程的德育目标。在课堂讲解实施过程中,还有合理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随机问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互助互爱、团结协作的精神。
3.线上线下实践教学环节
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深入基层,了解观察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现状、问题和需求。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鼓励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居民点开展用药知识普及与宣传,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实践中,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实现全民健康贡献自身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为党育才、为国育才、为人民育才的最终目的。
4.人才培养综合评价环节
构建“互联网”+《药理课》课程思政互动、互评模式,采用云班课、雨课堂、职教云等互联网平台对“药理学课程思政”思政育人效果及专业教学效果进行科学、高效、全过程互联、互动、互通、互评。以弥补常规单纯《药理学》信息化教学中只对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效果和学习动态进行评价,而忽视育人过程总思政要素对学生价值引领的多要素评价,达到对学生的实时动态、科学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同时,利用大数据对“药理学课程思政”育人全过程进行科学分析,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教育教学模式和个性化教育进行反馈,促进“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健康高效发展。
总之,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药理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是一种课程观,是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充分挖掘课程知识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强化课程的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对药理学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思政教育融入切入点和结合点,不断总结凝练思政育人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分析形成原因,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药理学课程思政”育人质量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