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人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所在,因此站在人学的角度来建设生态文明理论思想才更有实际意义。下面就从反思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生态困境开始着手,探索构建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人学理论依据,然后将人学意义作为基础,完成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实践路径探究。
在工业文明产生前期,任何自然并不能分开谈论,更没有与人脱离的自然概念。但是在工业文明时期来临之后,人和自然就就能够分离开来探讨,人类是和自然界相对立的理性存在,此时的人类中心主义可以看作是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的核心思想。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视为宇宙中的至尊存在,且同时拥有着绝对理性主体与目的主体两种地位身份,反观自然界,只是作为满足人类生活物质需要的客观存在。也正是这种思想体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是以达到人类利益需求为目标,包括了利己主义和整体主义两种错误思想。
当前环境问题突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此时人类中心主义对于自然的约束力也不再那么大,逐渐演变为了“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同时对绝对性的人类中心主义、绝对化利益与个体化利益提出了反对意见,把人类的整体利益看作是关键,来点评行为的正确与否,而且提倡对自然的开发要合理、适度。显然,这是一个积极地转变,对待自然的态度趋于和谐。不过,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并没有完全改变利己主义价值观,还面临着两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是否对保护自然环境真正有益,其实不管是强式还是弱式的人类中心主义,其核心不变,那就是对自然进行控制来得到利益,但是当利益成为环保问题的重心时,虽然人类还有理性的思考,但是还会以利益为重,人类仍是利己主义的人。二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工业文明的出现带来了消费型的社会,让利己主义变成了一种奢侈的生活模式在社会中逐渐蔓延,奢侈消费建立在奢侈需求的基础上,因而人们对自然资源开始了无禁止的索取,利己主义价值观表面上看起来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其实是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灾难,并非是时代的进步,而是倒退的表现。
从人类整体利益着手,人类中心主义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却远超于实际利益,欺骗性很强。它的欺骗性表现于,能够真实触碰的利益是具体存在的,但是人类整体利益确实抽象难以触摸的。如果让人类活动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开展,化解局部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那么需要先消除生产、生活资料的私有制度,推行共产主义制度,显然这对今天来说并不现实。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对抗性的不同利益主体有很多,他们希望从具体的特殊或短期利益出发来解决环境问题,而不是站在抽象的整体利益角度。就像马克思主义提到的,依靠多数人劳动来满足需求的少数人能够拥有发展权,但是那些多数人则要为满足需求而斗争,也就是说多数人的发展机会被剥夺了,少数人可以真正获得利益并实现发展。部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处理态度是相互推诿,尽力向外界隐藏着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实情,这部分人的利益正好是人类整体主义的代表。
在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上帝不再是唯一的最高主体。人们发现人类拥有无穷的力量,人类能够替代上帝作为宇宙的主体存在,且是唯一、至上的存在。从这能够看出西方哲学就是人本主义哲学,且人本主义哲学在发展的历程中容易产生以人利益为本的偏见。在我们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只能由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提供路径。
基于人与人维度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念提出生态问题的渊源是人和社会的关系出现异化,主要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把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定位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内在因素还是人类在实际操作时的生产力提升,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促进私有制出现,这让人和社会的关系逐渐异化,进一步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异化,因而生态问题更加突出。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中,努力追求剩余价值成为主要目标,人类会立刻中止有损利益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就是促进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改变生产方式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前提,也就是用生产资料公有的工厂主义来替换生产资料私有的资本主义。
站在人与自然维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念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辨证关系,而且他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所提出的利己主义思想以及被故意夸大的人类主体作用。在他看来,利己主义过于把人类物化,然后将利益视为根本,这样是难以解决好环境问题的。唯有放弃利己主义思想,重新考虑人类存在的意义,才能让环境发展的同时带动人类实现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生态人学观中严厉反驳生态中心主义,认为将人类与自然放在同等位置是不对的。一方面他批判了人类主体观念,比如不会有人乐于把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病毒划等号;另一方面,他批判了人类实践价值思想,他认为当人类开始懂得用劳动的方式来获取生活资料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有很大差异性,不重视实践也就是忽视人性,因此能够得出生态中心主义不具合理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念认为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就是人类异化,不会故意夸大人类主体的作用,但是也不忽视人类主体价值。他意识到人类虽然拥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也会被自然环境约束。在人学理论和生态理论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进而就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需要面临生存危机的考验,因此生态文明即将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工业文明遭遇被质疑困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它给利己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生长剂,二是因为它分离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具体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首先,生产力的提升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让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变多,自然资源难以满足人们的长期需求,比如一些稀有的自然资源很快就能被人类开采完。其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提高,例如很多合成材料的发明让原本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最后,人类在获得所需资源的同时,还在制造污染环境的垃圾,比如很多工厂建立在郊外,大量的废弃物没有经过净化处理就随意的排向空气、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中,时间久了必然会加剧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由此可以看出,站在工业文明视角下,人们对自然是无休止的索取,从而让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唯有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人类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关系,为人类的长久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
解决人类问题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工作的前提是要完善人性。提高人类对解决生态问题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不仅包括对以往人类错误行为的反思,还包括人类的自我革新。首先人类应该意识到生态哲学的存在目地是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稳定,让人类消除征服自然的想法,给予自然环境权威。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亦是如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是在自然界中发展的,所以要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觉性,懂得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进而才能逐渐养成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比如不随意丢弃垃圾,主动学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论知识等。
综上所述,工业文明带领人们走向肆意消费、肆意排放的生存模式,因此加剧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随着人们逐渐醒悟,开始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生态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在于人类,所以想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应该重新审视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的生态自觉性,正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定位,这样所有国民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那天才会提前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