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眉山 620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有一定的契合度,其中很多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大助益。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经过五千年的发展与传承,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无价的文化瑰宝,有传统美德和民族气节方面的、有思想言论方面的、有技艺传承方面的、还有文学等方面的,涉及的面很广。随之而来文化的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文字记载的,有图画描绘的,有代代口口相传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内涵和精神信仰的部分,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主要包括:(一)爱国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如“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位卑未敢忘忧国”“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中华民族也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二)天人合一。即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主张天和人的对立,而主张天和人的协调;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三)以人为本。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有序和谐与人生理想的实现,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四)崇德尚义。重视人的品德修养,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如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孟子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等。除了这些核心理念,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还形成了和谐高于冲突、社群高于个人、义务先于自由、责任先于权利的价值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领导人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可见,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只有坚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才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十八大报告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十九大报告又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国家领导人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强调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由这些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是思想政课教学的一份宝贵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转化、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源头和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透过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思政课所提倡和强调的很多观点,都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契合点: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与正直、诚信相关的美好情操,如:“仁义礼智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行,行必果”“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育者还可以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传达“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成由勤俭,败由奢”等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品德修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临患不忘国,忠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像屈原、范仲淹、林则徐这样的爱国志士,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教育者将这些爱国主义思想以及爱国志士的故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将自身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提倡团结的思想,如“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人心齐,泰山移”“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后来更演化为“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一家”的思想,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道理。教育者将这些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青少年理解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合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要求,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不断探索,并根据相应的教学主题进行有机融入与创新,能够为思政课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的历史性、人文性与价值性,而优秀传统文化也可因此获得传播与渗透的课程支点,增强其认同性、辐射性与渗透性。
思政课的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爱党精神,能够承担起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其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文化育人属性。通过课程的讲解与传授,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认知与思维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伦理性,为政以德、以人为重、讲理和谐等观点,不仅对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能引导人们更好地学习、认识中国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不仅能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底蕴,提升课程的引导力与认同感,而且为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功能提供了现实铺垫。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需求的,有利于使思政课在德育维度和文化维度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让广大学生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文化自信,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并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