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杰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与高校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相比,俱乐部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提高个人身体素质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因其独特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特点,使高校学生能够不再以一种僵化性的锻炼活动来面对田径运动,而是以健康身心的发展和调养为目的来进行活动。在高校的田径教学活动中运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解决了对田径运动的时间界定、场所限制等问题,使得田径这项体育运动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高校的田径教学中运用俱乐部教学模式,对高校传统田径教学活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条件的限制进行了突破,拓展了田径教学的外部延续,让田径活动成为一种不受限制性,随时随地都能够运动的项目。这不仅仅是在锻炼身体素质,还间接性地增加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底蕴,发扬了田径运动的体育精神[1]。
国内的多数高校开展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时,仍完全脱离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单一,无法引起学生们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虽然国内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积极发展俱乐部教学模式,但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新式田径课程的需求,阻碍了田径类相关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我国高校内,体育类教师的组成结构中教师职称水平相对较低,体育教师的学历及相关素质不高,对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教学活动中的开展产生了阻碍。再加上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仍在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俱乐部式相关教学理念缺乏,自然无法在田径教学活动中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对学生及高校内田径运动的积极开展产生了影响。
在高校开展俱乐部式教学模式,需要有充足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扩展迅速,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对相应的体育场地和设施需求也在增加。目前,国内高校内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跟不上校内学生的需求,使得田径教学等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这也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高校的田径教学过程中,想要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就需要将教学目的和动机联系起来,推动学生们对于田径运动的学习积极性[2]。因此,在推动俱乐部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田径教学的活动中,应该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科学的田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组织管理职能,为田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田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认真执行相关规定来开展对田径运动的学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通过热身运动等方式对学生们的身体协调性进行提高,借此降低在田径运动过程中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教师还应在模拟田径比赛中对学生们进行动作观察,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指正,并分析田径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技巧,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首先,各高校管理层重视俱乐部教学模式对田径等体育类教学带来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俱乐部教学模式,树立俱乐部式教学观念;其次,对校内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俱乐部模式教学的培训,并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为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相关监督制度的设立,可以对教师的体育教学进行定期评价,利用科学的监督和评价制度规范其教学行为。
高校内的体育教师想要在田径教学活动中顺利开展俱乐部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们的积极配合,这需要同时加强教师和学生对田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以便后期田径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课程的设置是高校田径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高校在田径教学活动中推行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时,需要对传统的体育课程进行重新编排,调整,使田径项目的运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进,吸取学生们的意见,在学校允许的前提下开展学生喜欢的运动形式[3]。
在俱乐部模式的改革下,对田径运动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得到改变,例如在田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在每周安排一到两次的俱乐部课外活动,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们在课外田径运动中得到锻炼,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巧。
田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推广,需要各大高校担任在体育教学中的经费,与此同时,田径俱乐部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扩宽经费渠道,使田径的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以进行长期发展。除了向教育部申请教育资金外,田径俱乐部可以举办竞赛活动来寻找赞助商的帮助,还可以利用场地、指导方法等形式对外有偿开放,充分利用田径俱乐部的体育资源。
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需要,需要高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发现其不足,进行改革,结合本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在大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爱好上,推进新型的田径俱乐部模式,以更好地促进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