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全国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创业能力都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2015年5 月4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能够更好的为各类生源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提供便利,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十九大报告中,国家领导人同志强调了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同时,还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业、创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际的创业环境中,创新创业教育既存在潜力,又有着诸多实际问题。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多数院校的教育思路还停留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阶段,就业模式也停留在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层面,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被纳入课程体系,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缺少理念前卫的教师,多数教师依旧思想老旧,没有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缺乏较高的理论素养,也缺乏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多数是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来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学生创业的欲望和热情不能被激发。
缺乏创业创新课程的设置、教材比较匮乏,大多是引用不符合我国学生实际的国外教材;没有可借鉴的成功创业案例,也没有对失败案例的深刻剖析。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展开,没有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要有理论教育外,还要有实践教育。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上对成功创业案例的模拟、失败创业案例的剖析以及创业大赛的指导等,还必须借助于实践平台,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演练。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虽然根据专业建立了相应的实训基地、校企联合等,但实训基地、设备以及经费极其有限,不能满足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物质要求。
随着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也想尝试各种创业,但由于缺乏基本的创业技能指导,对自己认识不足,急于证明自己等多种因素,很多学生创业失败,一件事的痛点被放大后容易形成误解,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低于失败。
科学构建高职院校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形成上有指导,中有扶持,下有实施指导,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体系。提倡跨学科视野倡导,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注重跨学科合作。
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设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增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前者旨在覆盖全体,对所有在校生进行创业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热情,后者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需求解决实际创新创业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分子,必然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另一方面,高职专业课程本身是创业教育开展的沃土,较为灵活的课程设计模式使得高职专业课程有了较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有效吸收创业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产学研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创业教育基地和平台建设,开展实景培训和创业成果转化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设计,在实践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要注意课程理论教育要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同时,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指导团队,对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科学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高职师范生高质量的创业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