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云南 普洱 650500)
少数民族舞蹈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造,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也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湖南是少数民族聚集的神奇宝地,拥有众多表现形态的少数民族舞蹈,有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斯舞、瑶族的长鼓舞、侗族的扦担舞、哆耶舞、苗族的芦笙舞、猴儿鼓舞等。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表演者和欣赏者。同样,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需要兼顾人才培养与市场培育。只有抓好人才培养,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才能后继有人;而只有搞好市场培育,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才会充满活力。我们的舞蹈教育也应该以此为导向:即专业型舞蹈教学需要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舞蹈人才为目的;而普及型舞蹈教学则应培养具有舞蹈艺术鉴赏能力的新生代观众,以及具有舞蹈事业热情的其他专业类型人才。
(一)少数民族舞蹈专业教学面狭窄,许多少数民族舞蹈没有相应课程。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日常的专业教学实践主要还是采用教学大纲中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民舞体系为主,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体系并不那么完善,开设的专业较少或者仅仅微有涉猎。一方面是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影响力较小,就业面狭窄,本身学习的人较少;另一方面也是缺乏专业的教学师资。这种情形导致大多数院校学生仅对几个主要的民舞舞种熟悉,对其他少数民族舞蹈往往了解不够,在专业选择上形成了部分民族舞蹈扎堆,而其他舞蹈无人选修的局面。这样一方面造成了一些舞蹈门类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人十分稀缺。
(二)舞蹈教学重视基本功训练,忽略情感培养。在舞蹈中,基本功和舞蹈动作是表现形式,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只有拥有充沛的情感,才能赋予舞蹈真正的活力。舞蹈是表现情感的艺术,而情感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深厚的情感是做好舞蹈艺术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情感问题解决了,进行舞蹈的创作就会自觉地为民族的社会生活、为民族舞蹈艺术的繁荣昌盛服务,按照正确的方向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一些学校只是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课程上,民族舞蹈课程相当于学生的形体训练课,以舞蹈技巧训练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然而没有情感的舞蹈家其艺术生命是干枯的,只能在不断的重复中不断沉沦,这样的学员是成不了真正的舞蹈家和传承人的。舞蹈不应仅仅成为一种谋生手段,而应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中;其源自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关怀,是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情感表达,而不是简单的动作重复。
(一)开设综合性的民族特色专业,将特色少数民族舞蹈及其他技艺引入课堂。参照几大民舞的“教学大纲”的舞蹈人才培养经验,我们可以开设有地域特色的世居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表演技能课程,形成自己独有的舞蹈教学和文化理论,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
(二)在教学实践中,可邀请或者特聘相关世居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人进入高校课堂进行传授教学。邀请传承人来授课,一方面让学生与少数民族舞蹈做一个亲密接触,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吸收营养,最终形成自己的体系。如目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在探索阶段,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土家族摆手舞等)的传承人进行传授,从整体上,可以丰富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经验,完善相应的教学体系,并探索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推广,以及培育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人自然是重中之重。但是从长远来看,培养成熟的观众群体也十分重要,否则容易形成孤芳自赏的局面。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其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鉴赏需求也是不断提升的;然而受西方和日韩文化的冲击,在大众艺术市场上,少数民族舞蹈的占有率并不高,这与许多民众不能真正地领略到少数民族舞蹈魅力也有关系。如何提高大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也是我们要关注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目光不应局限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或部分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同时也应该关注普及舞蹈教育。
总之,少数民族舞蹈人才与市场的融合,一方面要注重专业人才和传承人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实用的、创新的、复合型的舞蹈人才;另一方面要注意市场的发展和导向,有意识地培育一个更为健康的且具有良好艺术鉴赏氛围的少数民族舞蹈市场。这两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没有优秀的人才,再广阔的市场也不会涌现出优秀的作品;没有健康的市场,再优秀的人才也难以发光发热。我们只有两手一起抓,才能在少数民族舞蹈保护和推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