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计学院,贵州 清镇 550000)
通过对本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地位、能否将课程的教学效果转换为扶贫产品,能在项目中所发挥的作用、相互作用之间的关联性,及项目化教学可实施性进行充分研究。
其中《包装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以产品包装为客体,通过洪江村地域特色的包装设计能有效提高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识度和美誉度。同时包装设计课程第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将洪江村扶贫项目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提高教学成效,可实施性较强,转化率较高。
《手绘效果图表现绘》课程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对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将洪江村作为手绘的模型进行设计,通过手绘对具象的景象加工再设计,即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从而促进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设计理论讲解。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在理论知识讲解部分。收集大量优秀设计作品在课前呈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梳理了本课程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定义、功能、分类、设计定位与营销、材质)。通过知识点讲解,布置该模块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优秀设计作品在课程中分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市场调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调研洪江村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建筑风格、特色农产品等,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组设计方向。在设计方向确定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特点(色彩、外形、结构、功能、特征等)分析、市场现状(同类产品省内外、国内、国外)产品类型、风格、材质,缺陷等调研分析。利用现市场产品寻找突破点,设计创新思路探索,挖掘洪江村本土文化元素从而进行设计定位(产品档次、销售人群、销售环境等)。
(三)设计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挖掘本土元素上可融入现代思维及生态环保理念,注重设计思维全方位转变,材料要生态环保,绿色设计须贯穿始终。在设计要素及包装材质工艺,主要从文字设计、图形符号设计、色彩选择、造型设计、材质工艺,视觉排版。
基于洪江村帮扶,通过整合艺术专业课程,具体实施了综合项目教学,列举具有典型性的实践课程案例进行过程性分析并总结。
(一)贵州布依族扎染
通过市场调研,同学们的设计方向是将扎染的艺术元素提炼出来结合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利用传统的扎染技艺制作各式各样的衣物以及工艺品。开始学生们的思路离设计制作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作为教学过程通过和学生相互探讨,打破思维定势,帮助学生发挥能动性拓展设计思路。同学们先从LOGO 的文字、图形、色彩、造型方面入手设计,将布依女孩形象与字体设计相结合,制作完成了洪江村扎染产品的LOGO 设计。在产品的图案设计中,通过运用了扎染白、青、蓝靛的色彩变化。用于搭配不同的服饰、饰品,构成了完整的扎染系列设计产品。在材质上主要采用棉麻、反纱布制品,在课程中学生大胆尝试不同揉捏后的皱褶效果和肌理效果体现时代感。在产品的造型上,采用纸质手提袋、麻制品包装。将扎染艺术运用于生活中,产生新的设计,学生在设计中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激发了人们对民族艺术的热爱,让古老的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实用并通过产品表现了洪江村布依族的艺术魅力。
(二)手绘效果图表现
手绘地图是旅游用品,具有强的导向性,是了解城市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学成果的转化率较高,在《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中,将洪江村地理区域作为手绘课程的设计模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对旅游地图设计进行尝试性研究,在课程中,学生手绘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思维较局限。为保证地图信息的准确性与美观性,因此引导学生在地图的绘制中,尝试了区域分割的方法,在技法上运用了水彩技法来表现洪江村旅游地图,在每一个模块中还应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这个的方法能有效保证手绘地图的准确性,也更有艺术性。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将艺术类课程实践嵌入到扶贫项目中换成扶贫产物,不仅让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增强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这将生活与艺术设计完美结合,让生活素材转变为艺术元素的课堂,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生动、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作品呈现当地文化内涵,从而带动实现乡村振兴,这使我们的实践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