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以思政为主概念,以课程为主载体,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1]。如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助产士,是助产专业教育者急需思考的问题。
面对“课程思政”创新改革,不少护理专业课程教师或感不解,或存抵触,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完成育人任务[2]。忽视课程思政对培养助产士社会责任感、生命敬畏感的积极影响,易误导学生重专业轻视思政,为临床工作埋下隐患。
一直以来助产学教学中有课程思政的运用,如根据教学内容将临床经验、体会融入思政内容,但不全面且缺乏有效的挖掘与组织,未形成系统的思政教案并充分应用,缺少思政案例版教材,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滞后。
以往在助产学教学中思政内容的融入以纯粹的理论说教、灌输模式为主,没有利用先进的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有效路径及载体,未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无法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及思考,缺乏情感认同感。
教师不但要提高专业能力,还要提升德育、人文素养等结合助产学教学的执教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清楚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助产学教学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注重言传身教,尊重和敬畏生命,关爱产妇,坚持“盐溶于汤”原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做好学生引路人。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原则,思政教育应具内涵和针对性,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适时调整,更新传统教案为“思政”型教案,编写思政案例版教材,结合课程内容挖掘提炼思政元素,逐步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修正反馈评价机制,实现真正的人才培养目标。
1.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绪论中介绍助产专业发展史时,讲解唐宋、清代关于产科的记载,分享“华佗针刺引产死胎”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结合教学内容,融入善沟通、热爱生命理念教育
助产士承担的是迎接新生命到来的工作,对生命的敬畏感是否明确对临床工作产生直接影响。课堂中嵌入职业情感元素,赋予真情实感,将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如讲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逆行助产士与产妇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大义大爱,产生感动后生成敬畏心,再化成责任感思考生命的价值,进一步审视助产士的责任,从而形成“感恩社会,肩负使命”的道德情操,为实践操作奠定情感基础。
3.结合教学内容,融入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并展示临床真实案例,不仅能活跃课堂,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讲解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时,引入体重、营养因素等,引导学生关注公众健康;开展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制作宣传海报、手抄报等,深入社区、医院孕妇学校宣传疾病预防和早期症状知识。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把工匠精神、敬业精神贯穿其中,引导他们努力成为吃苦耐劳、技艺精湛的工匠,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
4.结合教学内容,融入创新、团队精神培养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培养助产士的临床思维、科学思维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如异常产科是教学重、难点,若结合临床案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解,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急救演练,教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产妇的症状、体征;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产妇进行个性化护理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急救意识、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5.结合教学内容,融入关爱感恩母爱情感教育
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如讲授正常妊娠期护理时,通过观察孕妇、穿10 公斤孕妇体验装30 分钟等活动,体验母亲的艰辛;讲授正常分娩期护理时,分享临床真实分娩案例,观看分娩视频,感受分娩不易,母爱的伟大,不露痕迹传递关爱、感恩母爱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
思政教育与各种教学方式结合是助产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这需要我们不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情景模拟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等,用临床案例及信息化教学手段把理论和临床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临床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将思政内容渗入教学过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无痕”融入。
实践证明,充分挖掘《助产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既发挥了育人功能和责任,又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意识和担当水平,为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我们将继续努力,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