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凌
(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中国茶艺兴于唐,盛于宋。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中华茶艺大赛兴起于近几十年,发展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比赛规则逐渐完善,对高职院校茶艺相关专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大赛起了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示范三种功能,特别是邀请企业界深度参与,从各个赛项设计,到比赛规则,再到竞赛裁判,大都是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目的就是通过大赛引导茶专业技能教学,指导茶艺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反映了茶专业“就业导向、对接企业、强化技能、重视综合素质”的改革方向。
中华茶艺大赛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茶艺专业中课程、师资等方面的不足。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设置茶艺课程时,偏重实操的内容部分,把实践与动手课程作为主要内容,缺乏对科普类知识的普及。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茶艺课程时只了解动作,却对茶艺文化的知识内涵了解不多。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茶艺文化,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果,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也得不到提升。[1]茶艺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是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最便捷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
中华茶艺大赛通过初赛,决赛等多轮比赛和3 个竞赛环节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合作要求。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是无法完成比赛任务的。同时不同组别竞争也可以增加学生的比赛压力,让学生能够更用心去领悟中国茶艺形式上所带来的美的震撼。以茶艺室为第一实训基地打破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团队实践赏茶,鉴水,闻香,品茗,充分领略茶的色香味韵,也可以自由地交流情感,切磋茶艺和探讨茶道等等,深化茶文化感染力。
中华茶艺大赛对学生茶艺表演的创新要求极高。然而现实情况是有的表演型茶艺打着“创意”旗号刻意做作,哗众取宠,故作笑脸,表情夸张,动作讲话,令人头晕目眩。既不符合生活实际,也缺乏艺术美感。[2]故而我们要打破这种脱离实际的表演模式,将真正的创新融入基本操作程序之中,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中国茶艺的神韵。学生可以创新茶艺作品的编撰,新功能茶具的构思和新技术与平台的使用,寻找创新素材。在我们看来,茶艺表演作为一种文化,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千百年的茶道文化,还寄托了当代人对茶艺的审美渴望。融茶艺于生活,融茶艺于表演。
在中华茶艺大赛比赛规则设置之中,有一个环节隐性要求就是学生延展能力拓展。除去语言表达和舞蹈形体能力训练,茶的领悟训练模块要求较高。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对茶的评鉴都需要文化底蕴来支撑。中国茶圣陆羽编撰《茶经》,茶道研究,茶文化渗入人们日常生活,并名扬海外。茶艺,即使修行的载体,也是一门表演艺术。茶艺实用茶和茶具及水冲泡出来的编年史,它承载着历史也体现了当下的人文精神。大赛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实力,重“意”轻“形”思想逐渐贯彻比赛过程之中。学生对茶文化领悟不透彻是难以进行高度创新。这对学生深入学习领悟茶文化有着莫大的激励作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中华茶艺大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向社会迈进。中华茶艺大赛的主要参与方有众多行业企业专家,通过比赛可以为企业对接到优秀人才,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也能有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机会,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所有参赛选手都可以在比赛中正视自己的不足,为自我能力的提升找到一个很好的契机。而且行业企业专家的评选也是社会就业市场的一个方向标,为众人学习茶业技能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方向指引,减轻毕业即失业的顾虑。
中华茶艺大赛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展示学生个性,也能展示学校风采,为校企合作提供桥梁。这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方便,使校企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提高育人水平。学生不仅有了课堂基础知识教学、茶艺室实操训练,还有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变化为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有着极大的帮助。校企联合育人,培养学生“工匠”,打造行业精英,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学生就业夯实基础。
中华茶艺大赛在茶行业具有标杆性质,是引领我们改善育人模式的方向标。比赛对学生综合能力考察贯彻其中,更是学生就业的一块垫脚石,助推学生走向更远。但是中华茶艺大赛比赛规则也有些许不足之处,我们要着重关注,促进其健康发展。在我们育人过程中要将中华茶艺大赛的合理内容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为更好地进行专业人才、精英人才培育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让中华茶艺大赛成为一个学生展示中国茶艺的平台、桥梁,完成自我升华,以期谱写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