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哈尔滨市松雷中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初中道德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是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道德法治课堂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为基本方向,教师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印象,也会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教学以模式的更新强化学生的素养、以方法的尝试变革,净化学生的心灵,有助于推动学生在课堂中的进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会推动学生在课堂中的总体进步和发展。
分层设置问题是指教师要依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不同能力设置问题,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中思考不同问题,以此针对性培养学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中取得进步。以班级内学生的总体进步考核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能力,会显现出教学优势,也会让道德法治课堂的综合教学效率得到增强,会推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素养的提升[1]。
例如:初中道德法治课堂中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动态,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对学生实施分层。在兴趣较高、能力较强的第一层次中指引学生回答有关重点知识和相应延展性的问题,以此强化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在兴趣较弱、能力较弱的第二层次中主要提问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考核强化学生的信心,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方法的变革和落实,在分层设置问题的课堂中,让学生取得全面学习质量的增强。
兴趣会成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力。初中道德法治教师为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在问题的设置中可以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设置不同问题,让问题激活学生的参与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尝试不同方式推动课堂教学的方法变革,会在有效的指引中促进学生的成长[2]。
例如:在有关“法律保障生活”知识的探索教学中,教师为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为学生展示法律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件和案例,以实际案例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随后,设置相应提问:“假设你是视频中的主人公,你都会使用哪些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问题的精心设计,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完成提问,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主动应用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讲解解决不同问题,也会有效拉近学生与知识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问题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以此推动教学实效性的增强。
实践探索过程会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思考。因此,在初中道德法治课堂内,教师为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形成完善的思维脉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感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有效模式,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3]。
例如:在有关“情绪的管理”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生活中不同状态下的不同情绪。随后,向学生提问:“情绪对日常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通过实践活动中问题的合理塑造,激活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和强烈的知识学习热情,教师完成知识讲解,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学习和课堂内学习活动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学习脉络的形成,在方法的掌握中促进学生使用不同模式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框架提升学习成绩,让问题与学生的需求融合,也会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总体实效性的提升。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会让学生认清学习基本方向,掌握道德法治学习的有效方式。在不同问题的设计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脉络会得到提升。在针对性的问题设置中会让学生产生平等、受尊重的感觉,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取得优秀教学成效的同时,教师仍然需要不断对环节进行完善、对策略进行更新,让学生在课堂中加强体会,促进学生总体思维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