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霞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沙海中心学校,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由于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督促,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少家庭教育,乡村中的监护人往往都年迈体衰、文化水平偏低,无法对儿童起到应有的辅导功效。因此,在乡村学校中,仅仅只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学习优异,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较差。并且他们都没有极为明确的学习目标、自控能力差,无法承担压力,有的甚至对学校产生恐惧,出现厌学、逃学等情况。
乡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在乡村中被寄养或托养,被亲友疏于管教或者溺爱,加上儿童本身自制能力就较弱,很容易形成许多不良习惯,例如营养不良、垃圾食品食用过多、不讲究卫生或者乱花钱等习惯,同时,乡村的特殊环境也极易让留守儿童遭遇车祸、触电以及溺水等风险,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乡村留守儿童常年缺少父母的保护,如若监护人疏于照顾,他们就极易被邻居、同学欺负,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阴影。他们也许会勇于反抗,最终造成斗殴、打架事件发生,他们也许会默默忍受,最终会形成恐惧自卑的心理。无论哪种情况都极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甚至会导致其危害校园安全。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内心会出现强烈的被遗弃与失落感,会有很多留守儿童拒绝社交、性格极其孤僻,少部分留守儿童会出现自卑抑郁心理,严重不合群,更有甚者心灵十分脆弱,严重不安焦虑。
由于留守儿童自身家庭生活的破裂,乡村学校需要给予其充分的教育与指导,需要教师用温暖的心灵去消除留守儿童人格上的障碍。在乡村中,教师是受到家长极其尊重的一个行业,因此,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的发展负起责任。乡村教师由于自身岗位的原因,在教学课堂中会亲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留守儿童,取得详细资料,保护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是其重要职责。
在乡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其出现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务工,从而对儿童的家庭监管不力,导致留守儿童长期丧失父母的关爱。因此,乡村学校必须全面渗透开展爱心教育,建设服务社会、教育留守儿童的思想,彻底转变学校“教书匠”的传统刻板印象,逐渐向人性化教学转变。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存在。在乡村教师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外,还需要给予留守儿童无微不至的照顾,多加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注意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走向。乡村学校教师应当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努力步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内心深处真正需要什么,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乡村教师的温暖与善意,从而对其产生信任。并在乡村学校教师的指引与关爱下,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构建正确的人生观。
在心理干预中班级管理占据了极大的比重,教师要将“亲情”作为管理的突破口。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不陪伴在他们身边,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遇到了难题都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因此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十分内向,受了委屈、有了心事往往会藏在心里,从而导致其孤僻、不合群。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在班级之中建立“知心话信箱”,让留守儿童们将自己遭遇的以及想要咨询的问题匿名写下来。这样教师可以充分了解留守儿童内心深处的想法,为其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无法取代的人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经常给自己的父母写信,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内心感想告诉父母,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偏见。
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外出工作的缘故很难与儿童之间有效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但乡村教师是他们最为信任的人,因此,教师应经常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者家长进行联系,利用上门家访、邮件以及电话的形式及时告知家长留守儿童的动态,提醒家长要经常与其进行交流沟通,让留守儿童深刻感知亲情。与此同时,乡村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材之中的人文因素对其开展亲情教学,还可以运用网络与通信媒介让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直接进行交流沟通。
教师可以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划入教学体系之中,对留守儿童定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资源与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可以积极开设教师热线、校长热线等心理咨询热线,利于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留守儿童的家中探望,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留守儿童的比例与人数将持续增长,作为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照顾不周的现象会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开展而更加深入,这种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儿童最终的成长方向。因此,乡村学校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对留守儿童进行贴心教育与照顾,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