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美术类专业纷纷实行“大类招生培养”,以应对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强能力、能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大类招生全称为学科大类招生,是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后的专业按照学科大类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在本学科范围内实施通识性课程教学,经过1-2学年的统一基础培养后,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现实可能,再结合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因素,依靠校内相关院系对学生实行有计划、有目标、有布局的让学生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相对应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应用型”人才。
美术类专业不但要求学生的专业性强,还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需要不断的吸收新鲜事物。因此,原来只注重专才教育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按类培养时,将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两种模式相结合,在重视专业教育时,强调增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专才教育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发挥作用,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性和应用性强,由于进入深、精、尖的专业学习过早,但难免造成综合知识的狭隘、可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足的弊端。而经通识教育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拥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在工作中发展空间更加宽广,体现出通识教育的优点。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本质的改观,显示出对多类别、多层次的需求转变,要求人才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及创新能力。高校的“大类招生”模式应以学科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高度来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实践,重视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大类招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当从以“学科本位”为主线向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本位”主线转变。在大一的课程上以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综合分析现有学科专业教学计划,构建由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四大方面组成的课程体系,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开设课程的质量而非数量,逐步进展出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通识课程。做到各课程尽量多样化、知识化与经验化。基础中增设国画基础、油画基础、版画基础、雕塑基础、书法基础,学生经过基础训练后对各专业有了认识和了解,在二年级分专业会更好的选择。同时,更要注重课程的关联性。课程的种类将原来琐碎的、分类众多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在传统素描基础课中增设三维空间转换二维的学习、创新思维训练和美术类理论课。理论基础课的设置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表达与沟通(文学及艺术);美学修养——审美与视野(美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当代绘画作品学习。
首先,我们要看一看美术基础教育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是不是只包括我们平时所指的素描、速写、水粉呢?实际上美术基础课包含的范围极其广大和深邃,可以说大学所有的课程都属于美术基础教学的范畴。美术基础可分为纵向与横向,纵向是关于美术专业方面的,主要有艺术理论如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思想等和美术技巧如素描、速写、水粉、水彩、图案等;横向的美术基础则包括一切能够提高我们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的各类文化形式,如:哲学、文学、诗词、历史等等。只有合理安排好这些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而在以往,一提及美术基础教学,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素描、速写、水粉、水彩等课程,而忽略了艺术理论知识方面,片面地认为艺术理论学习并不重要,更不用说诗词、历史等文化方面的研究了。毕竟艺术到最后并不单纯是看技巧而是看思想、看意境、看文化、看气息、看精神,技巧只不过是这种思想、意境、文化、气息、精神表达方式而已。达芬奇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如果眼睛走在手的前面,他将会不断进步,如果手走在眼睛前面,那就危险了”。
其次,美术基础教学改革的还要以多元的表现方法来启发学生。基础教学必须博而不能单,若只依某个老师的个人爱好,视野狭窄,表现语言单一、僵化,势必影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央美院王华祥先生在素描课的基础教学中提出了将错就错的想法,打破了传统领域中的基础教学思维模式,从意识上对结构是唯一不能半点偏差的教学观念进行了一次大的冲击。他在这个理论中提出了:拿天性当标准,把知识搁一边,比例不是第一位的,由画不准到画的真,用局部推移的方法,将形体无意的错和有意的错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因素。这种从局部开始的方法将写实的对象变成了意像的对象,使以往素描中的严紧古板的面孔一下子轻松随意起来。弗洛伊德说:“由生活入手进行创造从未阻碍过我,相反,我感到更加自由,我能掌握素描的记忆所不允许的主动权,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再现真实,但不是机械地再现”。激情、奔放、热烈、真诚是绘画语言的一个方面,理智、严谨、静谧、崇高又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绘画语言,肖像画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安格尔、荷尔拜因等,他们认真研究解剖、透视,理智科学地表现对象,非常重视对象的细节刻划,力求真实的再现对象,作品直追古希腊画风,他们为了达到真实,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法,从工具的使用及颜料的调研,以及素描中线条的应用,达到了精细入微的地步,使得后人凡想学习古典就必师从他们。纵观艺术的发展史,过去的大师们已创造出许许多多的表现方法,以表现现代意识的设计素描,表现物体互相间衔接关系的结构素描,表现光影变化的全因素素描,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意向素描等等,由此而产生出多种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是作为基础训练的新视点。因此,多元的表现方法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的起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变化,高校美术教育遇到了更新的挑战。高校美术创新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创新改革中的重要组成,是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重要方式。我们应不断努力拓展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和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和其他的专业教育相比更为有趣一些,但是长时期的理论灌输教育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只有在基础教学上不断更新,才能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主动的不知疲倦的积极探索。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喜欢讲课的方式,喜欢教学的过程。在基础教学课程中加入一小部分创新知识,为毕业创作奠定更好的基础。素描色彩课程最后结束前是创作表现的练习,这也是后期创作的最好的衔接。美术创新教育改革注重的是课堂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这是以往课堂上所没有的,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探索活动的信心。总之,高校美术创新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上进的求学。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学习和思考的方式。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是首要的前提。美术基础的创新型教师是指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人文素养以及道德外,还要有善于学习的能力,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吸收学习中的精华部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
一个良好的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培养艺术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掌握艺术类专业的创造性与应用性这一学科特征,结合大类招生模式,通过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着重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紧密联系,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做到教学相长。这些一起构成了培养美术类专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