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艳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 铁岭 112499)
中等职业的德育必修课程其中就有“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生在通过这门科目的学习中,可以掌握文明礼仪、职业道德素养等。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德育课程之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公民。但是由于现阶段中职生的特点和中职教学的目标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发现经常会出现和本课程的教育教学初衷相矛盾的结果。比如:学生对教学没有兴趣;只重视专业实践课教学,轻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不能够使用法律知识来处理自己碰到的事情;部分即将毕业的中专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坚忍不拔的个性而不能胜任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业岗位。
众所周知,法律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许多教师喜欢直接将教材中出现的案例拿来使用,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如果我们把一些真实的案例拿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所用,势必会收到不同的效果,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比如我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节课的时候将学生们都知道的发生在我们兄弟学校的校园欺凌事件搬进了课堂,同学们一听到这个案例,就有很大的兴趣,还有个别学生谈论自己的看法,我的心里很是高兴,同时顺着学生的思路分析其中的法律道理和法律规定,在案例评述之后结合本节课的主题,教会学生如果遭遇到类似的校园暴力后应该怎样正确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移情原则的指导下,还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注重多元法律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虽然学员并非专业学习法律,很难宏观对比国家间法律制度的差异,专业阐释法律门类设置的差异,全面概括某个实体法律中法条的差异,但是“国无法不治,人无法不立”是跨越所有国家社会的通理,并无逾越法律规制之外的公民生活。所以,课程选择一些与外训学员职业、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作为研讨主题。例如,婚姻法律之差异,要求学员讲述各个国家婚姻法律规定,尤其是军人婚姻法律的特殊规定,实践发现通过婚姻法律制度的对比总能拓展到婚姻文化习俗观念的讨论,从面增进文化之间的认同感。
中职学生爱动,爱张扬自己的个性,善于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情景教学法,我们将教材中的一些案例编成一些故事情景,就让学生模拟扮演一些角色,学生乐于做这些情景模拟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变化,角色对事情的处理过程,最后能够明白到底有哪些地方违背了我国的法律法规。5.定期召开法制宣讲大会、组织学生观看法制视频、听取报告等活动。通过定期召开法制宣讲大会和组织学生观看法制视频的活动,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渗透进学生的心中,让法律的影子陪伴在学生的身旁,规范他们的一言一行。同时学校不妨邀请一些企业的优秀工作者或者是本校毕业的优秀学生来学校作报告,一方面讲解中职学校的理论课知识在工作中的体现在哪里,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和法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在学校注重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总之,我们探讨教学对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6-8人编成一组,每班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上课,给每组同学挑选一位责任心强、有担当的组长,负责本组学生的讨论活动有序进行,学生讨论过程中允许学生查阅书籍或者使用网络查询信息,但是不能直接搜寻结果。
道德与法律作为一门课程,除了向学员传道授业之外还是一扇对外宣传的窗口。因此,注重法治文化传播,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是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移情原则的指导下,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中,研讨式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依旧是传播中国特色法律制度。在该目标的指引下,结合多元法律文化交流主题,教员需要有效牵引课程。强调中国特色法律制度与历史的辩证统一。在研讨的引题案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中国确立到当前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历程,用历史发展说明中国法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开拓创新的过程,是制度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不断扬有的过程。在研讨的展开过程中要讲好中国模式,社会法治化程度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度量仪,因此要关注我国立法、司法工作解决制约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法律实践,讲清中国方案、宣传中国智楚。在研讨的总结中要紧扣中国特色法律制度本质,中国法律制度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其人民性,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度的内在规定与价值特性。充分阐释我国法律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价值诉求,解决民生问题,维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