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君苹
(河北省南和县和阳学区北关学校,河北 南和 054400)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了许多文质优美、内容深刻、思想性较强的优秀文学作品,历经时代的磨炼,已经成为了一代经典。经典诵读教学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必须从小学抓起,大力开展此类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学的魅力所在。
经典诵读教学开展的首要一步就是对诵读内容的选择。这一环节,教师必须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水平等方面,选择一些既符合学生认知,又能对他们起到思想教育作用的优秀作品,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流长,留下了许多不朽文学作品。上至古代,近到现代,作品浩如烟海。作品形式各不相同,有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小说骈文、律诗文词、戏剧歌谣等;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富有情趣,有的富有寓意,有的故事性很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比如《诗经》、《论语》、《离骚》、《史记》、唐宋诗词、四大古典小说等让人津津乐读;文坛巨星璀璨夺目,比如老子、庄子、屈原、三曹、陶渊明、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唐宋八大家、苏轼、曹雪芹、毛泽东等载入史册。按年代选择了优秀的诵读篇目推荐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有一定的认识,有助于形成连贯的文化常识系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存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其中既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经典诗文,比如《论语》、《千字文》、《三字经》、唐诗宋词等;又不乏糟粕之作,不适宜于少年儿童欣赏。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很美,但较多的是风花雪月、缠绵凄恻,比较消极,教师还需要严格筛选。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语言晦涩、内容深刻,这对于人生阅历、思想深度还不足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的反思,采用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段,加深他们的感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浅显的“诵读”上。我认为,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入文章描绘的画面中,通过直观的感受来理解,将文字变为画面,引发学生的联想。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何能让学生领悟内容,从而便于记忆与背诵?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了什么?这些事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将这些事物集于一幅画的?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引导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动抓住意象,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的过程,姑且把它称为联想成画法。
这种联想成画引导法,正是在激励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以勾勒画卷,同时在学生心里唤起一定程度的认同,获得初步情感体验。除了绘画,现代信息技术的幻灯片、多媒体视频等均为直观性很强的教具,建议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以帮助学生变语言文字为可感的具体形象、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通过角色代入,使之感同身受,是学生入境、悟境的关键。所谓角色代入,可分为两种,走进角色与扮演角色。走进角色,即假设自己是诗文中的某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随作者体味文中的情感变化;扮演角色,则是让其担当诗文中的某角色来进行演绎,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入个人的理解与价值判断,促成对经典的个性化解读,进行二次创造,而走进角色是扮演角色的前提。
角色代入,缘情入境以体会意境,能拉近学生与经典文本的距离,克服理解障碍。同时现代电教媒体的运用还能辅助经典诵读教学以提供更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无声于有声,即借助音乐渲染,将学生带入诗文特定的情境中去。恰如古人云:“诗言其志之,歌咏其声也。”课堂诵读中若恰当运用与诵读内容、意境契合的音乐进行伴奏,可帮助学生领会、读出诗的韵律与情感。
如诵读主题欢欣的诗文时,就配以欢快轻灵的曲调;诵读立意哀婉的诗文时,就播以苍凉低沉的音乐。还可以直接选用古诗词谱曲演唱,击掌而吟,踏地而咏,古诗文演绎这些形式。爱热闹是小学生的特性,根据这一特性,让他们在节奏中、律动里体味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经典诵读的兴趣,更能促进其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记忆。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诵读方法很多,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速读法……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喜欢的方法,能记住即可。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要时时诵,天天记,这是保证诵读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经典诵读教学已经开始引起了师生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于有效的经典诵读教学策略,还需要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共同研究,一同探索,为语文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