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娟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河北 围场 068450)
一直以来,美术课程都被排在“正统”之外,美术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是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价值,而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够,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多让学生读读画画,没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在听、看、做、想中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初中美术课堂以欣赏、绘画、工艺教学为例,这也是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美术教学中,直观教学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紧扣教学内容,多采用直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美,摒弃传统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中感受美的存在形式。
首先,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对美术作品的造型美、色彩和变化的统一美、构图的对称美是建立在直观感受基础上的,要让学生理解作品所包含的内在意蕴,直观欣赏也就成为首要环节。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把文字、视频等信息,分类制作成超链接课件。欣赏时,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这样,尽管画中描绘的情景年代久远,但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拉近了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
其次,在绘画中引导学生感受美。绘画教学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点,但传统美术教学将绘画教学简单地当作涂涂画画来进行,而没有注重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基础上渗透理论知识。其实,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学生欣赏的基础上渗透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实践,这样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体验是表现的基础。在教学中,直观呈现让学生获得了形象感知,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是生活的一种再现方式,其源头依然是生活。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就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美感,我们的吃、穿、住、行、生活环境、日用产品等各领域无一不在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大到周围的园艺、建筑,小到我们穿的衣服、戴的手饰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品等,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它们的美。
首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训练,即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美”的眼光去认识和观察周围的世界,而这需要在教学中以生活化的情境来进行。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五彩缤纷的生活,拓展他们的视野,在接受自然美熏陶的同时,使之为创造艺术美打下基础。自然界的一片叶子、一块石子、一个器皿、一片湖水、一轮朝阳,甚至我们自己的手和脚等,通过联想就能变幻出很多东西。在美术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运用各种媒介,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其次,教师在帮助学生捕捉美好瞬间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一次与学生交流“我喜欢的卡通形象”时,发现一些学生带的动画书中故事情节充满暴力、人物的行为不雅,还口出脏话。就此情况,课后组织学生展开“真、善、美”的大讨论,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美的创造过程,只有在“真善美”的感召下一定会创作出更富有个性的积极向上的作品。
创造美的过程是基于感受美和体验美基础上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就以生活实践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去学着表现美,在创造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首先,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如创办“年俗文化展”、“感恩母亲”“绘画比赛”、“安全在我心中”、“手抄报比赛”、“文明就在我身边”、“连环画比赛”、“我为生命添色彩”、“剪纸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贺卡、小手工等礼物送给亲朋好友,真切体会自己的爱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带来的喜悦和温暖。同时,还教他们利用这些小饰品来装点生活,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用双手创造美。
其次,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以知识为基础,以学生的多种感受能力为条件,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需和其它学科形成合力。如和语文组联合举办“感悟经典 诗情画意”、“古诗配画比赛”、“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与英语组共同举行“英语剪贴报比赛”,指导学生自己绘制单词卡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积累素材,然后去表现,在表现美中获得技能的培养,拓展其眼界,培养其审美能力。
总之,审美能力是初中美术教学中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定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去感受美、体验美,然后再出创造美,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