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天一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100022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一直都是一个以声音见长的媒介。但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广播开始走出体制和思想上的桎梏,不断在竞争中求发展。在网络新媒体不断崛起的情况下,广播没有停止媒介融合的步伐,一直尝试各种形式,来拓展媒介的维度。在各种媒体融合中,有一项改变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来,并且扩大了广播的媒介边界,即广播视频化。
广播在大众的观念里,通常只有声音的形态。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视频、网络短视频的受众越来越广泛。如果广播只是停留在声音的层面,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广播一定会处于下风。广播视频化就是广播走出“舒适区”的一个重要尝试。2001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现为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端,下文简称北京电台)成立了北京广播网。这为电台在广播视频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北京电台在广播视频化的道路上,做了很多尝试。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直至现在与新媒体不断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广播视频之路。但广播视频化遇到很多困难,从视频设备到专业视频制作人员,再到对于视频的认知等。广播在挑战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北京电台在2004年4月5日,与英国广播公司联合制作了大型互动访谈节目《道路安全与都市交通》。在这次的直播当中,北京广播网配合BBC中文网以及千龙网,面向全球进行了网上视频直播。这是北京电台涉足网络视频直播的开始。
北京广播网第一次独立完成视频直播是在2004年4月12日。北京广播网在北京体育广播直播间独立完成了北京国际马拉松接力赛的视频直播任务。同年9月,北京电台直播了第八届北京——香港合作研讨洽谈会,实现了首次跨地区的直播。
在2005年至2006年,北京广播网和北京城市广播合作,推出了大型系列访谈节目《市长与市民面对面》、《区县局‘回顾2005’,展望2006》。这两档节目的不仅在广播和网络同步直播,其所有的拍摄都参照电视的播出标准。节目直播后,对视频素材还进行了二次加工并上传到了网站的相关频道。
这些音视频共做经验为日后的日常音视频节目共做奠定了人员基础、技术基础和设备基础,为未来北京电台广播视频之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经过了最初的活动视频直播,北京电台开始尝试和传统的广播线上节目结合,进行广播直播节目的视频直播。广播节目的视频直播不仅依托传统广播节目,还为传统广播在互联网传播方面拓展的“阵地”。这一时期的音视频共做节目以北京广播网为出口,成为了广大网友“看”广播的渠道。
从2006年之后,北京广播网的音视频共做的内容逐渐丰富。基本囊括了日常广播节目和电台的各项活动。2007年3月,北京电台还专门出台了《关于音视频共作节目的规定》来规范音视频共做节目。通过规定,明确了申请音视频共做节目的节目要素,比如节目的策划、主题和嘉宾要求,节目互动等是否合适视频拍摄的要求。这些规则的出台,除了技术层面对于音视频节目有所规范,还对节目的内容层面有所要求。
北京电台的常规音视频共做节目,从2005年每周80小时,到2009年已经提升到每周160小时。这时期的音视频共做不仅是单纯的直播广播节目,还会有专门的视频编辑,制作一些图片和视频,配合节目的进行添加在节目视频直播当中,丰富观众的收看效果。除了针对传统广播的音视频共做节目外,北京电台还针对视频直播的广播节目进行二次加工,制作成更为适合网络传播的视频样态。常规的音视频共做节目素材也成为北京广播网后期自制节目的内容来源。
2006年5 月,北京广播网推出了一个视频频道,主要的内容都是二次加工的音视频共做节目。在2009年,开播了一套“DAB数字多媒体视频广播”频道,命名为“RBC▪综合频道”。
常规音视频共做节目的发展使得广播在媒介边界上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同时也是广播媒体融合的重要一步。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期,使广播在网络层面增加了一定的影响力。
传统广播节目音频发布到互联网上,是为了满足听众在互联网方面实时收听和收听回放。以这个需求为出发点,广播节目出现了互联网和收音机端进行音视频共做。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音视频共做方式也需要进一步升级,以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收看要求。
2008年3 月,上线北京广播网视频网站“播播视频”。同年10月,北京广播网在视频直播频道开通直播聊天室,网友可以通过“网友提问”来参与节目。北京电台还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广播一线记者在采访同时拍摄视频资料,为“播播视频”提供视频内容。从2016年开始,网络直播发展迅速。电台的广播节目也开始尝试在网络平台直播。一些北京电台的王牌节目,在节目直播期间,用手机在新浪微博等直播平台上进行同步网络直播。这和音视频共做节目最大的不同是发布的平台不同,内容、视角展现的方式不同。手机直播是以手机的前置摄像头为摄像机,进行类似“自拍”式的直播,主持人在广播节目的广告时间可以和网友互动。而传统的直播间视频拍摄则是类似电视直播的多机位切换,观看感受截然不同。
2017年1月1 日起,北京电台的七档节目,入驻了“北京时间”24小时直播,同时也实现了全高清网络直播。同年6月26日,北京青年广播正式开播。这是全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化广播。与传统的广播直播间不同,北京青年广播的直播间在主持区和嘉宾区的台面上都安装有小型摄像机。直播间还有专门的表演区,并配有移动麦克风。导播间的导播根据现场节目进行,进行直播视频画面切换。不同节目也根据节目内容的不同,选择在不同的直播平台上进行直播,如一直播、B站等。在节目内容上,因为直播间的活动空间大,节目增大了可视化内容的选择,如现场化妆、歌舞表演等。
在短视频平台崛起后,广播节目也开始与这些平台进行合作网络直播。比如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节目在2020年高考季,就和“快手”平台进行合作,将节目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同时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音频客户端“听听FM”上还推出了“新高考答疑课堂”,在广播节目直播结束后,在网络平台上继续回答网友的提问。2020年开始,北京广播电视台也联合“快手”等平台上推出如“京鄂交响曲”助农增收,“农民丰收节”带货直播等活动。
北京电台的节目和活动,通过多个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直播,既拓展了节目和活动的影响力,也是“直播时代”到来的一种必然的改变。
截止目前,北京电台的广播节目直播形式非常多样化。既有日常广播节目视频直播,也有和一些视频直播平台合作,针对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季播节目进行网络视频直播。在直播平台上,也由过去的北京广播网,开始走向自主平台或入驻专业视频直播平台。节目形态层面,有配合传统广播的音视频共做,也有针对网络直播的新节目样态。直播技术由直播间摄像、导播切换,发展出主持人自主切换和机位智能切换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友对于视频的收看习惯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娱乐化等。一些广播的节目元素表现出不适合视频直播。这是由于受众对于听觉和视觉对于节目的要求不同所致:“看”要求画面传播内容,而“听”则是要求在听觉产生刺激。有的节目内容既适合听,也适合看,如一些名人访谈、现场表演、物品展示等,加入视频直播可以很好的助力节目内容传播。
但是,更多的传统广播节目,如新闻播报,播讲类节目,或者内容相对单一的访谈节目,在听觉的角度上非常优秀,但进行视频直播显然不能吸引受众。如一档节目只有主持人自己说话,或者嘉宾单人发表观点时间较长,从视觉角度而言缺少变化,故此缺乏观看的吸引力。这些类型的节目就不太适合视频直播。
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如果广播想在视频化的道路上有所发展,就需要在现有的广播节目样态中添加一些可视化元素,给受众一个收看视频直播的理由。这不是要改变传统广播已经具备的成熟模式,而是在一些特定的节目中尝试一些变革。
如何更好的发挥广播视频节目的价值,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看广播”,单靠广播自身在网络上的影响力显然不行。面对这种情况,广播有两个选择:第一,“借船出海”;第二,自建平台。
如果广播没有有影响力的自主平台,那么“借船出海”就是一种选择。传统广播可以选择入驻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借由这些平台发布内容。但广播的节目或活动视频直播和视频平台上的直播相比,在媒体定位上存在差距,受众层面也存在错位。因此,广播视频节目选择视频合作平台时,既要考虑节目受众和视频平台受众的重合度等问题,还要在内容上进行一定的调整。
但因对平台没有话语权,合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商业平台规则的制约。如没有视频平台的流量支持,直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即便电台节目和活动内容反响很好,对于广播的发展助力也有限,更多的是为平台方提供内容而已。另一方面,广播很难在合作平台上收集用户数据。从未来媒介发展的趋势来看,用户数据是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数据收集势在必行。如果无法精准收集合作平台的数据,搭建自主平台收集数据就是另一个选择。
搭建自主平台,比如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音频客户端“听听FM”;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移动音频客户端“阿基米德FM”;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搭建了“中国广播云平台”、声音聚合分发平台“云听”;湖南广播电视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等,都是传统媒体在自主平台建设中的尝试。但目前为止,这些自制平台多为起步阶段,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还不能与商业平台相比。其管理模式、运营思路等,也需继续探索。
随着受众需求的发展,传统直播间很难满足视频拍摄的要求。现在一些广播直播间,只安置了一些固定机位。直播间的播音台和固定的机位间存在一些拍摄死角。嘉宾或主持人一旦移动到了这些位置,就很难拍出标准的视频画面。直播间的灯光也存在问题,目前很多直播间的灯光设置基本不变,不会因为内容和自然光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所以直播间需要专业团队进行可视化改造。不仅是直播间,活动的视频直播设备也需要进行升级换代,比如信号连接设备随着5G技术的发展需要升级;视频画质和便携性的提升,需要对拍摄设备升级。现在已经出现了无人自动切换技术,未来也会在直播领域应用。
此外,未来广播视频的形式和内容要求会越来越高,直播相关的工作人员技能也需要不断革新,才能满足广播视频发展的要求。这里包含对新技术的掌握,对视频创作理念调整以及直播手法的升级。无论视频直播如何发展,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辅助,才能保证节目的质量。
回顾传统广播视频化的路程,无论是内容还是媒体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播视频化,首先是拓展了广播的媒介维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收听模式必然有所改变,视频化及是对未来变革的一种准备,也是适应时代的一种尝试。
网络技术和拍摄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广播可视化极有可能走出直播间,走入记者日常的采访当中,通过智能拍摄设备,实时为网友报道突发新闻的现场情况。随着车联网、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直播间的节目形态也会逐步丰富,增加更多的可视化元素。互动手段也会由现在的微信、微博互动发展出更为成熟的互动手段。同时,节目的多元经营也会通过视频形态产生新的盈利模式。北京电台尝试打造自己的音频平台APP——听听FM,组建用户数据系统,建立广播视频直播新渠道。其实就是广播在走出现有的范式,尝试新的媒体渠道。在未来的媒体竞争当中,智能推荐、网络收听是大势所趋。只有走在改革的前沿,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广播的可视化之路,即是广播发展的表现,也是媒介融合的象征,更凝结了无数广播人的心血。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一定会不止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