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琳
(上饶市玉山县紫湖中心小学,江西 上饶 334700)
将教育游戏引入数学课堂对于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教师不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选取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比较枯燥,数学课堂氛围受到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数学学习效果较差;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和素质教学目标相差甚远。教育游戏在数学课堂的开展,能够有效解决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新课导入环节是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有重要作用。高效的新课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为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引入教育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使数学学习更加顺利。教师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和游戏内容设计提问问题,通过向学生提问,优化游戏效果,达到教育游戏的引导作用[1]。
例如,在学习“分类”相关知识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道具,建立起学生对分类的初步概念认知。教师将尺子、铅笔、橡皮、苹果、纽扣、芭比娃娃等教学道具带入数学课堂,并准备几个大纸箱,在纸箱上写好标签:水果、文具、生活用品、玩具……将教学道具和纸箱都放到讲台上,教师组织学生有序排队,每位学生拿一个教学道具,对教学道具分类,将教学道具放入相对应分类的纸箱中。教师在学生游戏过程中,通过问题提问:同学们,尺子的用途是什么呢?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尺子呢?通过问题的问答,帮助学生正确判断出每个教学道具的分类。按照用途分类完成后,还能够按照颜色分类,游戏过程和上述类似,教师的提问问题可以设置为:同学们,这只小鸭子的颜色是什么颜色?这支香蕉的颜色呢?它们是不是都是黄色?通过分类游戏,建立起学生对分类的认知,分类就是根据物体的用途、大小、颜色等标准,将物体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学生通过游戏对分类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新课教学的开展会更加顺利,新课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育游戏和动手相结合,是比较有有效的游戏方式。学生在动手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亲身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讨中,对知识的来源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认识到数学知识本质,明白数学知识的原理,从而突破数学教学难点。
以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的求出过程为例,教师可以将公式的求出过程设计成教育游戏的模式,教师将圆柱模型带到课堂中,并为每个学生发放纸板、胶水等教学工具,要求学生根据圆柱体模型,利用硬纸板自己动手做圆柱体。学生在手工游戏中,通过自己裁纸、粘贴,学生先需要裁下两个圆形,再裁下一个长方形,将长方形围绕弯曲成弧形,并最终使长方形的宽重合;最后再将两个圆形覆盖于顶部和底部。学生能够认识到圆柱体的组成是上下两个圆形和中间的长方形。圆柱体的表面积等于上下两个圆形的面积加中间长方形的面积。圆形面积公式为s=πr²,中间长方形的长和上下圆形的周长保持一致,圆形周长公式为l=2πr,长方形的宽即圆柱体的高,从而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s=2πr²+2πrh=2πr(r+h)。学生通过动手游戏,对公式的来源有了更加深刻地认知,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牢固记住圆柱的表面积公式,且印象深刻。由此可见,将教育游戏应用于数学教学难点教学中,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学生的图形形象认知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图形的初期阶段,小学阶段是建立空间想象力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通过设置教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强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知,通过立体图形的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具有深远意义[2]。
例如,教师采取“搭积木”的游戏方式,通过让学生搭建积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数学立体图形。学生通过搭建积木,将分散独立的立体图形搭建成为楼宇建筑、花坛、动物等等组合图形,能够加强学生对组合立体图形的认知。教师在学生搭建积木游戏过程中,不要干涉太多,由学生自由发挥,发挥学生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图形搭配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学生搭建完成品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成品进行观察,分别从正前方、上方、左方和右方观察,得到立体图形的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建立起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认知,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游戏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夯实数学教学效果,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教育游戏可以应用于新课导入中,使数学新课的讲解更加顺利;还可以应用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上,保证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师需要探索将教育游戏运用于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以发挥出教育游戏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