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巴旦达 宋振东
(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8)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内在要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开展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课”为“题名”,搜索到23篇论文;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题名”,搜索到39篇文章,本文对北大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进行了综述。在学位论文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ND“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题名搜索到4篇硕士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二者有机结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多元化传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于必要性的研究。朱杨莉(2019)、黄岩等(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必要性: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时效性;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俊芳(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迟成勇(2014)从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着手,分析了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多角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进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朱萌、张立成(2011)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热忱、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消除市场经济负面影响。
关于可行性研究。朱杨莉等(2019),朱杨莉(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能性: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重要价值资源;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相通性;良好政策环境支持是两者相融相通的有效保障。张秀梅(2019)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共生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守传统文化立场;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基本理论具有相容性。李国娟(2014)从思政课学理教材教学方法不同角度分析了二者有效融合一致性:实践上,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重要保证;理论上,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价值资源;方法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教化思想及方法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方法论启迪与借鉴。
关于融入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沈江平(2020)指出,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等于拒斥马克思主义;讲授传统文化,有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威力;传统文化的时代呈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介入指导。二者论据各异、智慧相通;并非矛盾双方;优势互补、美美与共。安丽梅(2020)认为,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取标准明确选取内容,看是否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是否有利于立德树人,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是否有利于经世致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黄岩等(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内容选取要遵循三种路径: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要与思政课特点相适应。李国娟(2014)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首要关键问题是找到两者融合“契合点”;二者融合还要正确处理思政课文化意蕴与政治功能之间关系。
关于融入的内容。张咸杰等(2016)认为:首先应学习提炼习近平系列讲话;二是提炼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李淳(2016)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系统性:扬弃地继承“仁人君子”教育目标思想,为民族复兴努力打造有正气有礼节宁完不屈的民族脊梁;扬弃地继承“道德为重”教育内容思想,努力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扬弃地继承“有教无类”教育对象思想,真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扬弃地继承“因材施教”教育原则思想,培养现代社会所需各种类型人才;扬弃地继承“学思结合”教育方法思想,培育治学严谨风气。
李国娟(2015)认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修齐治平”思想,自强不息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以传统和合文化与忠恕之道,培育学生和谐仁爱的社会情怀;以中华传统美德丰富资源以及正己修身道德修养方法,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创新课堂教学,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双向结合中,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内容有效匹配。朱萌等(2011)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蕴含崇高理想信念等。
关于融入的方法和机制。关于融入机制问题,张秀梅(2019)论述了二者融合包括作用机制、情感机制、转化机制等运行机制。渠彦超(2017)建议从树立辩证思维、发展思维、系统思维三个维度进行“融入”。关于融入方法问题,张咸杰等(2016)认为:融入方法包括传承、转化和发展。传承是前提,转化是关键,发展是方向。
陈爱萍等(2020)概括了二者融合实践路径:强化融入师资,提升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优化融入内容,实现传统文化转化创新;整合融入资源,开放共享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融入方式,推动课程之间协同配合。安丽梅(2020)阐述二者融合:运用循序渐进研究方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实质;配合新时代教学要求,实现传统文化向思政课课程资源创造性转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进时代化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胡政阳(2020)论述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实践路径:立足传统文化丰富性与民族性,提升思政课理论亲和力;结合传统文化特殊性与生动性,提升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着眼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思政课载体亲和力。黄岩等(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路径:在教学能力上提升广大教师运用传统文化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在思政课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方法上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
高俊芳(2019)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对策:一优化融入内容: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讲清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结合学生特点,贴近学生实际。二创新融入方式:优化讲授加强互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实践教学。三增强教师力量:丰富思政课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四完善融入机制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五营造良好融入环境:加强开展校园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发扬榜样示范引导作用。
王春朝(2019)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具体路径:一是加强思政课教材修订: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形式充实课程内容。二是提高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加强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理论学习;为教师因才施教提供切实保障。三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意识: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培养大学生道德养成终生践行意识。四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机制保障。朱杨莉(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提升教师运用传统文化教学能力;创新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实践课。
刘琼华(2017)认为实现二者融合可以从经典阅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构成“三位一体”教育路径。周期玉(2016)指出思政课理论教学,教师要服务学生成长需求,落实融入结合点和实践点,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与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融入效果。陈捷等(2016)分析了二者融合现实路径:春风化雨,精心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潜移默化,构建师生双向互动教学导向;因材施教,创新探索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循循善诱,运用地方资源实现多元化教学手段。
李国娟(2014)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有效路径:理念上重视思政课文化使命,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学理上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内在交融性一致性研究;教材建设上借助传统文化建构形式,打造思政课立体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上善于创新思政课理论教学模式,增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时效性。朱萌等(2011)从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机制建设入手,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际效果。教育内容上,突出针对性,重点加强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教育实践上,坚持知识情感行为有机统一,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环境上,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制度机制上,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机制。
丁建军(2010)认为,确立正确舆论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重要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把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大环境里受到传统文化氛围熏陶;大力支持组织好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重视并促进教师人格垂范作用,带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提高。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意义和路径层面;对于融入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问题和研究路径都有研究。但融入深度和广度还存在极大空间,对融入内容契合度缺乏系统性分析,对于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内容,如何融入等问题还存在较大研究空间。在高校思政课中应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内容,如何融入都是今后需要努力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