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秀娟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0050)
虚拟网络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产物,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辉煌的成果之一。网络信息技术在历经这么多年的运用和发展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也相对统一和深入。一般来说,网络指的是通过一定的网络硬件与软件完成数据通信与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带来了许多传统社会从未出现过的社会伦理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行为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便产生了网络道德这一概念。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自主性。网络社会中的道德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导致网络行为在很多时候缺乏外界监督和约束,由个体自主决定。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是由绝大部分社会群体都认同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所形成的,它并不取决于几个或某一个个体的需求而组成,在一定程度上,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缺乏自主性,更多的依赖大家的一致认同才能够存在,延续和传承下来。而网络道德则与之不同,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个体都能够在这一虚拟的世界中随心所欲的展示自我,人人都可以制定自己的道德规范,依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网络交往。正是由于网络道德的自主性,使得网络社会中主体行为失范的现象不断发生,这既是网络道德的优点,也是其弊端所在。
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世界最鲜明的特点之一,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近,整个地球在网络的覆盖下变得越来越"小",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获取咨讯。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更是把人类社会拉进了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发表言论,公布讯息。个体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很容易被无限放大和传播,个体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将受到广泛的公众监督。
多元性。相较于传统道德来说,网络道德还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在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道德模式是往往都是单一的,即使道德会因人类阶级社会的不同而存在有多种的形式,但最终这些个不同的阶级社会都会产生其主导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而其他的道德规范则会服从于主导的道德规范,所以,特定的现实阶级社会中的道德是单一的,而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在这一方面则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区别,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使用网络的人群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所以也产生了相应的在虚拟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它们之间彼此不同,但又在网络这一媒介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融合,形成和谐稳定的共存关系。
网络诚信缺失。网络有着较强的隐蔽性,它本身对其使用者产生不了实质性的约束以及规范的效果,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必要的监督技术手段,部分学生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在网络生活中存在着为追求热点和流量,编故事、造新闻等不讲诚信、隐瞒欺骗的现象和行为,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违背社会核心价值观。
网络语言失范。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行为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虽然不同的国家和阶级社会都会立一些法律来进行网络空间的管理,但是这些法律目前还不够完善,在一些网络领域仍存在空白。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中,大学生群体更加喜欢塑造一个不受规则所约束的自我,通过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随意宣泄现实社会对其产生的压力。
网络侵权盛行。网络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一方面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提升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信手拈来的各类网络资源也大大降低了侵权的成本,使得论文抄袭、侵权,成为了大学生中常见的行为失范问题,因此,怎样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成为当前亟需被重视的一个课题。
网络空间的隐蔽性。虚拟网络具有匿名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环境中,大学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逃避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约束,在网络中通过借助昵称、代号等等隐蔽自我,进行网络活动。由于缺乏约束和监督,往往出现失范行为。
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冲击之下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这就使得高校需要针对这一现状做出相应的改变,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失严重,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网络道德的研究和探索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的、适时的网络道德教育知识,导致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存在道德敏感性不强,自我约束力不足的现象,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正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发现期和"断乳期",更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稳定期。这使得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自我意识和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他们渴望自立,渴望成长,有竞争意识,更加有进取心,很想向他人表现自己的个性。但是,现实社会存在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却成为了大学生实现自我的阻碍,这种阻碍会使他们不知所措,情绪低落,从而产生自我否定、烦躁、孤独、焦虑、苦闷等消极心理,所以渴望寻找发泄这些不快情绪的场所。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无拘束性就刚好符合了大学生标新立异、崇尚自我和追求自由的独特心理。
完善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能力。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网络认识能力、网络评价能力、网络选择能力。高校应当建立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体系,教会学生高效搜索信息,抵御不良信息;引导学生们树立积极的,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将网络作为一种帮助学习的媒介来进行使用,而不是作为一个自我娱乐,并使自我沉迷其中,日益消极,逃避现实的工具。帮助学生在正确利用网络中的各种资源时,能够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强和培养健康正面的网络情感,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以诚待人,树立责任意识,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正确辨别网络中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
树立道德文明行为规范,加强舆论引导。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在拥有大量网络用户的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崇高的道德行为模范,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对引导他们健康合理的使用网络,增强其网络道德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全社会形成合力,为大学生成长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一方面政府应当实施更有效的监督机制,净化网络环境,倡导文明上网,依法打击网络低俗文化。另一方面社会公民应当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文明使用网络。最后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网络实践活动,使网络成为一个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展大学生文化活动的有力工具。
加强网络监督,完善网络内容审查机制。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从社会角度的层面出发,应当加大对网络行为的监督力度,同时也要对网络内容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双管齐下,引导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网络道德观,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宣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道德观念,弘扬中华民族先进优良的文化,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正能量,高水准的网络使用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负责,除了在源头上对网络内容进行审核之外,也要在高校中大力普及网络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律意识,完善和明确网络环境中法律的空白和灰色地带,增强法律对网络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严禁利用一些法律的空白在虚拟网络世界中随意妄为,确保当今大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