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辉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1)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推进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城市民族工作遇到一系列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就明确地指出,社区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上马石社区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同时,努力建设好移民搬迁社区,更好的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促进新进少数民族群众与世居群众更好的交往交流交融。
学术上最早提出“嵌入”概念的是卡尔·波兰尼,其概念源自他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但他在书中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后来弗雷德·布洛克在《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的导论部分将这一重要概念提炼出来。[1]在文中他的主要观点是将经济理论的分析放在制度的框架之下,强调经济主体的社会嵌入;即在讨论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时,波兰尼提出的是人们的经济活动是附属在整体社会中的,嵌入是社会生机之源。其嵌入是一种整体性嵌入的思想。
马克·格兰诺维特在《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嵌入”概念的内涵。他指出要理解经济行为时,就要考虑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的嵌入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即指出经济人的理性是“嵌入”于社会关系内的。[2]换而言之,他的理念是一种形式嵌入的思想。两者比较之下,笔者认为波兰尼的整体性嵌入思想,多面向的嵌入的思路引入到民族学来更具理论价值。
在民族(族际)关系方面,严庆认为“嵌入”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即同民族成员在心理、现实生活等层面相互交接、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的稳定关系。[3]而黄志辉赞同波兰尼的整体性嵌入的思想,他认为波兰尼赋予“嵌入”概念的多重“社会思想”意涵,指出其包含空间经济、政治、历史以及社会整体等诸多面向。[4]就目前国内使用情况来说,对于“嵌入”概念的使用多为整体性嵌入的思想。
据考察,“社区”概念和社区理论则是源自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他认为“社区”是与“社会”相对应的理想类型,即人们建立在血缘、情感、地缘关系纽带等基础之上的一个理想类型。[5]而国内外关于“社区”的定义就有140多种,在本文中笔者所使用的“社区”概念来源于张少春对于“社区”定义,他认为可以将社区简化为城市环境中作为基层社会单位的社区,成为类似街道或小区一样的具有明确空间边界的单位。[6]
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理论研究方面,杨鹍飞认为它是由两个以上(包括两个)民族共同居住且形成一定空间相错在同一区域内的共同体,是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成员之间形成自由交往交流并相互包容的关系。[7]在这一定义中既强调了同一区域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指出了“精神关系”与“空间关系”的关键属性对共同体中重要性,特别是自由交往,互相包容的精神关系这一属性更为重要。
凯里市上马石社区成立于2013年年底,社区共辖面积约16平方公里,由上马石易地移民搬迁小区、富康居、西江月等小区组成。社区现有居民23306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16314人,易地移民搬迁人口为9007人。其社区人口主要为凯里市各镇(街道)和黄平县、台江县等周边各县的少数民族易地移民搬迁户,包括苗族、侗族、仫佬族、畲族等在内的10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7%。社区目前已设有社区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社区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妇联等组织机构。去年,上马石社区服务中心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经济上的社区建设内容。上马石社区是因移民搬迁而建立的社区,在经济方面的社区建设内容表现为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问题。社区落实“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政策,在社区内建了一块两千平方米的创业平台,并专门开出优惠条件,吸纳创业带头人或者企业入驻上马石移民创业基地,截止去年6月已有4家企业正式入驻上马石移民创业基地并投入使用。
凯里市民宗局、市生态移民局、市人社局积极为搬迁少数民族群众争取培训项目,利用上马石移民夜校等教育平台,为有劳力无技术的少数民族移民群众开展电工、挖掘机、养老护理、育婴师、缝纫、厨师、刺绣、蜡染石匠、木匠等实用技术培训。现已开班15期,培训移民群众642人次。通过培训后,有350名易地搬迁人员在本市的兴美宏杨制衣厂、黔东南奇森制衣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就近就业,另外有2名搬迁人员在凯里市爱康医院就业。
文化上的社区建设内容。上马石社区在文化建设上,社区坚持农村群居文化原则,坚持留住民族文化原则,坚持弘扬民间文艺原则。在实施搬迁安置方面,采用同乡同小区,同村同楼的新安置模式,并将安置楼房用原迁出地命名。这些熟悉的名字让搬迁群众搬迁后还能感受到老家熟悉的味道,让“故土难离”“乡愁难忘”的搬迁群众感受到虽身处异乡却一切如故。此外,社区还设立“乡愁馆”,留住各民族文化的历史踪迹,将搬迁户老家留下的石磨、犁耙等进行集中展列,让搬迁群众在思念故土时可再摸一摸、看一看,留住民族文化的记忆。
社区在全力支持民族文艺队伍创建的同时,还积极搭建节庆平台,确保民族文化留下来传下去。社区通过支持活动资金和设备,共组建芦笙队、歌舞队等方式支持各移民安置小区开展民间文艺活动,目前社区内共民间文艺队伍30余支,在“姊妹节”“过苗年”以及“过侗年”等少数民族重要节庆期间,积极组织各安置点移民文艺队伍开展迎新春等文艺活动。为搬迁群众按照本民族文化习俗在移民安置区内过节或过年搭建平台,让上马石社区的这个“民族大院”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大家庭”。节庆期间举办的少数民族文艺活动,既充分展示各民族一家亲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氛围,又有力的增强社区各族搬迁群众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管理上的社区建设内容。在社区管理服务方面,推行服务工作八个一,便民服务六个准的工作方式。并制定和实施了《凯里市上马石社区关于做好2018年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试点实施方案》,早在2018年就建立好了信息、援助、服务、宣传、互动和协作六个准便民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了便民服务水平。社区推行“八个一”的工作方式之外,社区服务中心为随时掌握搬迁群众的想法和实际困难,还组织干部走访特殊困难户21人次,在各小区内设立了6个民族团结工作意见箱。根据收集的意见,针对搬迁群众子女入学、搬迁群众的创业或就业、户口迁移、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等存在的困难,让搬迁群众时刻感受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历经多年的努力,社区建设工作和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社区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例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社区干部所掌握的民族政策理论知识越来越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从事城市民族工作不能得心应手。为此,我们在肯定移民社区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也要应对社区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采取一些对策。
加强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好“姊妹节”“过苗年”“过侗年”等少数民族重要节庆活动等平台,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法律法规等的宣传教育,引导我们的社区党员干部、社区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全面提升干部群众的政治思想素质,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意识,进一步提高对城市民族工作的认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提高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能力。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服务和法律援助机制,帮助社区流动人口解决劳动就业、医疗保障、子女就学、居家养老、民意诉求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切实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各社区群众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
重视城市民族工作队伍的建设。要做好凯里市的城市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定期开办民族工作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班,以此来强化城市民族工作人才队伍的理论素养,提升整个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各城市民族工作队伍有必要与其他民族工作队伍开展互鉴互学的交流活动,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积极推广先进实践经验,让凯里市的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灿烂。
上马石移民社区贯彻和落实凯里市的移民搬迁政策,扎实推进社区建设,将上马石移民社区建设成了城市民族示范工作社区。在社区周边建有创业园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基本上解决了移民搬迁群众的就业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社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内的学校、医院、公交站台,大型超市和民族文化广场等各类公共基础设施,满足了各民族移民群众就学、就医、出行、休闲、娱乐和购物等多方面的需求,有效的帮助了各族移民群众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了各民族共居共事共享共乐共建的“五共”的社区环境的建设,社区建设得到了各族移民搬迁群众的一致好评,其成为了全省、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和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