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姝瑶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 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多元化背景下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外来不良思想文化入侵、腐朽思想传播以及落后文化扩散等。在各类文化冲击下,导致不少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动摇,思想出现偏差。因此,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让大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自信,从而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是高校辅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六字的社会主体价值观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核心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国家的最高精神追求,体现着当前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贴近学生生活,使其理解国家、集体、个人三个维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将远大理想和现实理想、将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在高校课堂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树立;通过积极开展“三会一课”,按时上好党课,将党的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向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传播,再通过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传递给每一位高校学生;其次通过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坚守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底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将远大理想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融合一体,并分解为阶段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逐步接近远大理想,在理想与目标的互动中坚定信念,使每位大学生都找到为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强劲动力。
高校校园文化显现出每一所学校独特的魅力,体现着学校的追求和信念。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在大学生周围,是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自觉的核心因素。习近平在谈治国理论时说道:“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加强中华文化历史教育,使每位大学生都能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营造一个有历史文化气息和底蕴的校园环境,首先从尊重历史做起。我们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过去发生一切,将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客观讲述给高校学生,既要正视历史、铭记历史,又要避免被历史束缚住手脚甚至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要将历史作为走向未来的新起点和推进民族自强的永恒动力。其次,在学校风格建筑中融入中国元素具有民族特色、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如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中国古人对各种规律掌握自如的《易周》。与此同时还需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如中国国粹的京剧、中国的书法、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等等,让大学生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心底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利用高校对学生的精神建设,在课堂上培养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例如在“洋节”盛行时,广泛宣传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中元节等节日来源和各地过节习俗。重视传统节日,让学生沿着传统文化的轨迹重新进行一次文化的洗礼、由内而外的去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灿烂历史,以此更能激励高校学生自信的向世界展示自我。
在现代社会,由于新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并且随着网络的普及,当代青年网名数量不断上升,群体结构也呈现出年轻、多样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无疆域特征也导致了网络上出现很多垃圾信息和负面舆论。例如网络各类信息泛滥弱化了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各种对历史胡乱编写的小说、网络剧铺天盖地而来迷乱了学生的思想。部分网站发布对当年青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观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基于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健康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和完善,重点建设“两微一端”,充分意识到校园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利弊,合理利用APP客户端、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而深入的宣传党和国家的各类方针政策。同时也要在网络课堂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让高校学生明辨各种网络和外来文化,同时要进行理性甄别和选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并不是一味的排斥和抵御外来文化,需要高校学生具有自我判断力,弘我国传统文化之优。
总而言之,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文化上沉淀和积累,更需要文化创新与引领,这是高校应肩负的重要使命。大学生身为今后社会的精英群体,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更应切实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培养高校学生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从而更有力的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