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嘉轩 白尊清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1]明确指出,广州城市更新方式包括“全面改造”和“微改造”。“微改造”是指在维持现有建设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保障城市和人的安全,同时充分挖掘老城区潜在资源和优势,保护和修缮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对历史建筑予以活化利用,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城市记忆。
(一)维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
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要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进行保护性整治更新;按照“重在保护、弱化居住”的原则,依法合理动迁、疏解历史文化保护建筑的居住人口;微改造注重维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鼓励历史文化街区合理的功能置换、提升利用与更新活化,从而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更新改造。
(二)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街区
微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创造性模式,以循序渐进地修复、活化、培育替代大拆大建,有助于保留改造区的生机和活力。历史文化街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技术条件、意识形态关系密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意味着历史文化街区将与生态、自然和社会更好的融合,良好的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对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历史文化街区是微改造的重点研究对象,微改造还需从生态、自然与社会着手。
(一)街巷空间与组织形式
高第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其整体道路自东北向西南方向。高第街的街巷反映了历史上的街道的原有走向,蜿蜒不规则,造成街块边界参差不齐,面积大小不一,是沟壑、江岸等组成的古代山水自然地貌特征的体现。此外,地块内部划分反映了商业和居住等不同用地性质带来的肌理差异。
(二)独具高第街商业特色的街区风貌
作为广州古城中南城历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第街保持了历史上的平直形态,整体街巷格局保存完好。沿街建筑立面使用长条满洲窗与西洋装饰线脚,整体风格较为简洁,体现了民国时期的时代发展,历史价值突出。街上的店铺开间相差不大,临街面宽通常只有2.5—4米,但进深达30米以上,[2]前后参差,界面变化丰富,具有广州传统商业街巷的典型特征,反映了典型的前店后坊式传统商业街区的特色。
(三)遗产保护力度
街屋、骑楼和集合住宅是以竹筒屋为基础演变出来的建筑形式,是街区内最主要的建筑遗产类型。街屋即普通的竹筒屋,是广州传统的建筑形式,也是高第街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高第街主街两侧保留着大量风格统一、特色突出的街屋。骑楼是保持着竹筒屋基本尺度特征,在临街一面部分跨越街道的建筑,主要分布在高第街四周临街处。
高第街及周边街区内的街巷名称大多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尤其是高第街、玉带濠、素波巷等街巷的名称由来,集中体现了街区环境的变迁、文化传统的传承以及部分发生于街巷内的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街区内街巷名称的由来和变迁丰富了高第街遗产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和历史记忆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街区内的老字号已大多湮灭,仍旧留存在高第街的老字号也被淹没在批发市场拥挤的货架中了。比如老字号三多轩创始人的故居在高第街无人问津,只有注意到墙上历史建筑的标识牌,以及从高第街所剩无几的本地居民才能了解到这座建筑以及三多轩的辉煌过去。[3]
(一)保护原有特色风貌
街巷中的主要商业业态最能体现高第街的特色文化价值,也是进行微改造的出发点。对具有文化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肌理与节点进行微改造,对公共空间的进一步塑造进行调整规划,从而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点线面联动微改造。
(二)整体规划景观风貌
由于高第街经过多年的商业开发,居民改造,自建行为等因素,新建建筑与传统风格相违背,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景观风貌,存在新旧交错,与原有骑楼建筑风格冲突,为了营造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历史文化街区,其景观风貌还有待进一步改造。
(三)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整合与发展
高第街拥有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建国前就已经是广州著名商业中心之一,如日用百货、服装批发、工业品市场、配饰批发等。景观方面,拥有特色的骑楼建筑风格和各种经营服装批发的个体户。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具有高第街特色的人文景观,结合微改造进行综合资源整合与发展。
(一)通过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常见业态类型的梳理可知,历史街区改造通常以文化休闲为方向,具体业态包括正餐、易班零售、特色店铺、休闲娱乐、会馆、旅馆住宿和其他等7类。这些类别符合历史文化氛围,并具有活力,可甄选符合高第街道和房屋空间尺度的业态加以注入。高第街是广州地区千年商都的唯一载体,其业态应体现千年商贸文化氛围。可参考2011年杨梅竹斜街的更新,在业态类型上对历史加以适当传承。杨梅竹斜街采用零售与展示、工作室相结合的复合业态经营,是“前店后厂”式历史经营模式的现代投射,并加入体验展示等功能,增强互动。
(二)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微改造应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可以采取施工成本低的全装配式的改造模式,通过解决老旧住宅在卫生、采光、安全等方面的不足,吸引更多游客回归旧城区居住,拉动旧区活力。更要通过完善社区卫生、排水、消防等配套设施,改善原有部分建筑的功能,从客观上提升了当地居民生活品质。
(三)丰富的文化遗产储备,既包括能够为历史街区改造提供内容,同样更能够对改造工作提供社区情感支持。针对高第街进行微改造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活化区域内已有的文化遗产,凸显街区的历史景观与人文特色,形成可替代性低的发展优势。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将历史建筑风貌复原,设立制度保护当地的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将商业业态与高第街更进一步结合,融入餐饮、住宿、纪念品商店等,促进文化与经济形成相互作用。也可以将地方民间艺术、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懂得这些记忆的匠人,向游客进行展示与传授,为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做出积极的贡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探寻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保护与改造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分析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高第街的景观特征,探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共性,充分结合街区发展需求,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街区活化的功能。需要通过不断梳理经验,发生机制、方案设计、进程控制等多维度对其进行研究,实现微改造模式的不断推广与复现。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城市文明得以传承,让城市根脉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