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生
(山东省齐河县胡官屯镇大李学区小学,山东 德州 251122)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未成年人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该课程是促进学生道德形成和法治意识的启蒙课程。课程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还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待人处世的基本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与学生自身的实践相结合,促成学生用理性的逻辑思维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成长为社会主义好公民。
然而,该课程在乡村小学却不被重视,专任教师很少,大多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职授课,使得这门课处于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尴尬地位。更有甚者,道德与法治课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替代,如将其变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讲解语言文字,或介绍画中场景,而不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引导和分析,从而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初衷。长此以往,学生无法从中学习体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就可能造成学生性格、情感或约束能力方面的缺陷。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程实践,之后迅速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培训等业务中广泛采用。案例式教学架起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具体的情境,将隐性的知识外显,或将显性的知识内化,从而有利于知行合一。
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假设、模拟、重现等方式构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使学生把自己纳入这些场景,再通过讨论或者研讨等方式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已被用于管理学、法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在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既可以通过分析、归纳、演绎、对比等方式,研究各具体案例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而从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或与他人的研讨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思辨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为了达到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必须精心设计符合农村现状的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教师所选的案例并不必须完全根据教材来完成,还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场景作为教材的延拓,从而实施创造性的教学。此外,学习的场所也并不一定局限于教室,还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中深入体会案例。
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一课时,首先给孩子下发一张卡片作业,请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可以是一张照片、一首歌曲、一片小作文来体现国家和家乡发展变化和自身感受。同学们通过请祖父母讲故事、看父母老照片等方式,了解家乡以前和现在的状况,心中有了对比。通过今昔对比,启发学生思考:家乡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孩子们会讲述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让他们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这就可以通过具体案例丰富枯燥的理论教学。
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同伴与交往”一课时,通过设置角色互换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好朋友”、“讲信用”的重要性,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实际上是自己对别人态度的一面镜子,体会每个人都需要并有责任维护友情,从而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正直、有担当、负责任的人。通过列举好朋友之间发生冲突并成功解决的案例,让每个学生都明白冲突本身可能无法避免,但自己的处理方式却可以自我选择,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日常的小矛盾、小摩擦。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的案例,热烈讨论,分别从牵手放学、互相打闹、体育课结伴、互借学习用品等方面发言,并举出具体案例,最后引导全班同学形成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它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努力防止和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既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也有利于整个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不良行为是家庭、社会、学校和未成年人自身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对不良行为的转化当然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而道德与法制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则刚好提供了教育的突破口。
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美好生活哪里来”一课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农民伯伯和工人叔叔在粮食的生产和加工方面默默奉献,体会我们的衣食之源;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观察做饭过程、帮助家长做饭、了解农作物的成长过程等,记录下来和其他同学分享其感受。通过参与其中的案例,就会体验食物来之不易,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改正自己剩菜剩饭、随便丢弃吃不完的食物的不好的行为,从而完成道德方面的正向引导。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中,对重点儿童及其不良行为的教育和转化已经有所重视,但还需要努力加强,并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案例教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