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高校的文化育人肩负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从而提炼育人元素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锤炼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及增强文化自信的认同感。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运用,完善文化育人工作,以塑造正确人生三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文化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下面对高校文化育人现存不足进行分析。
目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人相处的方式和接受教育的途径都具有一定的时代印记。目前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思维观念的变化,大学生接触到的文化也呈现丰富性,所以也导致大学生对文化育人的感受及接受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碰撞,导致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偏离和阻碍,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造成影响。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最主要的力量,但是如果课程中不重视文化育人,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的职能不仅仅只是教授知识,更肩负传承文化的重任。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应试教育、招聘标准等,导致自身人文素养的匮乏,无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学生的思维和观念产生严重影响。并且很多教师只认为教书是自己的主业,而文化育人只是副业,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副业上[1]。
高校进行文化育人工作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审美相符,这样才能达到目标。但是目前很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和直接,流于形式,不具内涵,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教学效果不佳。课堂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更是严重不足,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孔子学堂,并建立专门的国学教育平台。开展“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传统文化鉴赏与名家讲座等活动,通过校园平台向学生征集优秀诗歌、书法等作品,发布、古典音乐演奏作品和一些传统文化常识。另外,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特色组织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类读书分享会,使广大同学了解更多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如: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性和学习兴趣,陶冶学生传统文化情操,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2]。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中需要高校利用“三全育人”育人模式,来引起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指导,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改革与校内外活动实践中。发挥主渠道作用,鼓励教师打破学科藩篱,立足学科优势深入挖掘专业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元素,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完美融合,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实现当代大学生正确三观形成、达到知行合一。协同第二课堂及网络课堂的有利资源,合理利用团活动时间和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传统文化传播和大型传统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使学生身入其中,明其义理。此外,应有效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多形式推送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来占领移动媒体的一席之地。通过线上线下参与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活动中逐渐提升自己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注重创新传统文化内容、形式和途径,努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抢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与传统节日、社团活动、礼仪规范等融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形象化、互动化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坚持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的交汇融通,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伪存真”的原则下,高校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及访问团等形式[4],加强文化交流,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之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自我革新与发展,从而激发、扩大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养正”的途径来塑造人的正确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三全育人”工作重要位置,势必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和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增强当代青年文化自信,使之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