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阳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根据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当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时,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中国初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本世纪初到2018年左右,老年人人口从1.26亿增长到2.8亿,从占人口比例的10.41%上升到20%以上。[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老年群体在电视受众中数量和在接触电视媒体的时段广度及时间长度上都处于首位。其中,电视信息的比例中处于第一位,高达92.8%,比居于第二位的接收报纸信息的老年人的人口比例高出29%。
老年电视节目,即“以老年人为主要的传播对象、以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类资讯及娱乐内容为主要传播内容的电视节目”。[2]1991年天津电视台创办了我国第一档老年电视节目《晚霞余辉》。1993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诞生可以说是我国老年电视节目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相比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我国老年电视节目的发展时间并不算晚。在这20多年之中,除了《晚霞余辉》和《夕阳红》,国内电视台制作的较有影响力的老年电视节目还有《精彩老朋友》(上海电视台)、《天年乐》(广东电视台)、《老头湾》(哈尔滨电视台)、《金秋》(杭州电视台)、《老人世界》(河南电视台)等。同时,我国也出现了专业老年电视频道,2005年,山西电视台创办了“老年福”数字电视付费频道,主要节目有《专家门诊》《百岁寿星》《养生宝典》《百姓舞台》等,功能仍然是服务和娱乐,这也是当前主流老年电视节目的核心内容。
经过20多年的缓慢发展,老年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类型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无论是国家级电视台还是地方卫视都至少有一档老年电视节目再播。但相比较其他群体和其他类型如中青年电视节目和儿童节目而言,老年电视节目的发展状况以及生存状况并不理想,特别是与老年人成为目前电视节目的第一观看群体这一现状极其不符。大多数情况而言,老年电视节目被认为是处于边缘的、非赢利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而带着这一明显偏见的认知发展下的老年电视节目目前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亟待引起我们的重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目前我国老年电视节目的数量和类型与老年人口的比例严重不相称。从专业频道的建设来看,设有多个少儿、女性、动漫、购物频道,却仅有一个老年频道。同时,我国央视及省市级地方台所开办的老年电视节目数量和类型也极其不符合老年人的观看需求,一是数量极少,至今就十几档节目,主要集中在省级电视台,且播出时间段都非黄金时间。二是节目类型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老年养生保健方面的内容上,而忽视了老年观众的多样化需求。[3]事实上老年群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区域、文化背景、工作经历、收入水平和兴趣爱好,节目在内容的多样性上还需要向更深、更宽的层面发展,以真正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其他心理需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媒环境的竞争趋势日益增加,电视台的竞争更是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电视台的效益与广告直接挂钩,而年轻群体日益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电视节目自然也逐渐向年轻化靠拢。而真正需要电视节目来满足心灵和精神需求的老年观众却日益得不到满足。老年观众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们的精神和内心的需求是主要的。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之前追求节俭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这都要求电视台在制作老年电视节目上要充分考虑老年受众真正的人文性需求,而现实中大量的老年养生类节目只盯着他们的消费意愿实属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长此以往,老年观众得不到真正的心灵慰藉,电视节目的发展必定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与大成本投入的电视节目相比,大部分老年电视节目的成本偏低,内容空洞和枯燥,艺术价值偏低,无法真正达到老年人的观赏需求。当今社会,电视传播的理念已从单向传播发展到双向传播,电视受众不再满足于自身“受者”身份,受众要求参与和互动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当下中国老年电视节目只是泛泛地将节目内容定位在养生保健、娱乐等方面,并没有深入实际让老年群体成为其自身信息传播的主体,很少给老年人提供表达自身需求和愿望的机会,没有实现信息的平等交流。[4]而缺乏真正能够引起老年观众深切共鸣的电视节目,特别是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与一体的节目更是凤毛麟角,没能让老年观众获得满足,才是当前电视管理者和从业者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受众开始接触新媒体,有调查研究表明,大中城市中老年人手机使用率已达到90%,老年网民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老年人在新媒体市场是很有发展潜力的群体。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中,交互网络电视(IPTV)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新媒体产品,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功能,比如点播、互动和上网等,但是目前IPTV基本定位于年轻受众群体,在其界面和内容的设计中忽视老年受众。事实上,“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已成为电视媒体不容忽视、数量日益增长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用户群体”。[5]IPTV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抓住老年群体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电视生态格局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媒体的融合和节目的创新都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打造符合老年人文化背景、心理诉求、生活需要和口味的老年节目,需要紧密结合当下新媒体的技术环境,考虑分众化传播的现实要求,并积极借鉴国外老年电视节目的经验。
大众传播时代,传统电视节目内容大多定位广而全,因此形态模糊。当前电视节目必须走专业化和对象化的道路,明确受众定位。设置专业的老年频道,是提高老年受众对老年电视节目满意度的有效路径。有关调查指出:“在问及专门设置老年人电视频道的必要性时,有69.4%的老年人认为很有必要或较有必要。”[6]
中国国内,由于老年人口众多,养老服务一直是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升老年电视节目的数量和质量是创新之举,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政府应加大对老年电视节目的投入,促使节目公益化与市场化相结合。安排相应的资金人力用于专门的老年电视节目的生产与投放,同时加强电视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为老年受众群体带来更多的观看渠道。
加大政府投入,设立老年电视节目频道,全天候播出。服务类、娱乐类、社教科普类、养生保健、旅游类、戏曲曲艺类节目均可贯穿其中。只有找准市场定位、摸准老年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才能赢得老年人的青睐,以此来使节目聚合出强大的品牌效应。
办好老年节目,要抓住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贴心、实用和服务为原则,使节目符合老年人的收看口味。在栏目设置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细分受众群体的愿望和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素质逐步下降,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害怕孤独寂寞等症状,对此,电视台应凸显老年人的受众本位意识,注重情感传播,加强对“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人文关怀,本着更好的服务老年观众的思想,通过贴心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排解他们的消极情绪,培养老年人的业余兴趣,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热情。[7]
老年电视节目要不断在风格、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并且巧妙融入时尚、公益和文化元素来凸显老年电视节目的时代特点,提高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宣传效果。比如:开办针对老年人兴趣爱好的读书、琴棋书画节目,以及为老年人服务的征婚交友、旅游规划、真人秀等类型的电视节目。
适应当前的媒介技术环境,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加强数字电视的互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可以给老年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节目和相应的增值服务。比如IPT V在节目回看、点播之外,融合了一些简单的上网功能如浏览网页等。老年人习惯了电视的操作方式,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操作的简便还是他们最关注的。因此,在发展电视融合媒体的时候,应该在界面设置上考虑如何能让老年受众迅速掌握和熟练使用电视的新功能,让他们享受到多样的节目内容、灵活的收看方式和方便的上网功能。
在国外,一些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老年电视节目产业的发展,例如日本。日本是高度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拥有占全国总人口五成的老年受众。在日本国内最受老年人喜爱的电视频道是NHK综合频道,而最受老年人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是新闻类节目。除此之外,NHK综合频道旗下有两家研究所,分别是广播电视文化研究所和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这两家研究所会根据受众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节目内容。这是日本非常值得国内借鉴的地方。以日本比较出名的电视节目《电视加油站》为例,其节目内容种类非常丰富,包括地理、文化、历史、饮食、心理等内容,节目内容的多元化和合理的播出时间设置是这档节目赢得老年受众喜爱的原因。[8]
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为老年电视节目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中国老年电视节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中,作为老年群体“第一媒体”的电视,在优化老年频道和老年节目的策略转型中,应当以“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健康老龄化”为出发点,注重人文关怀。要紧扣老年群体的需要,紧跟媒介发展的潮流,提高节目自主创新能力,拓展节目种类,创新节目形式,说老年之事,解老年之忧,传老年之声,做老年之友,为老年朋友提供更精彩的节目和服务。这是电视媒体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需要,也是应当承担的一份重要的社会使命。
注:本文是 阳光学院 2019年校级教学改革“双化式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