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华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刘么管区孟家务中心校,河北 廊坊 065800)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用途就是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教师应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找出问题,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现知识并总结归纳知识,最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再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课,新教材(人教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现实情境:一个小男孩手持10元钱站在一家商店的货柜旁准备买东西,货柜上摆放着分别标有8元、15元、6元、40元、45元和20元的各种玩具和体育用品。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这个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来来进行结题,教师对学生的有思考、有个性、有创意的想法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提出:你们刚才的这些想法和问题与数学有联系吗?为什么?在教室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发现所有这些其实就是数学中的“比大小”“估计”和“加减法”知识。接下来教师说:希望同学们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对于教材中10-6=4(元)等人民币的计算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刺激学生不断的追求答案,获得新的知识。首先教师要巧妙设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知冲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激“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今天的课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设“疑”。小学生年龄小,认识的事物有限,对他们来说可能最熟悉的就是周围的生活。利用生活设疑,学生不但便于理解,更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有些学生回答不行,有些茫然。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又有一些学生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数学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数学课堂中良好的情景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情境的创设途径有很多种,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猜想情境等,但在一些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为了情景而创设情景,设计牵强附会,而不能将学生置于参与的情境中,根本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导致课堂低效。如:给中、低年级上数学课时,总想将课的内容融于故事情节中,但由于欠缺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情景与内容总是不够融合,不但不能激发情趣,还浪费许多的准备时间。又如:一些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无边际的猜想,意义不大且养成学生不负责任的毛病。让情景创设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是我们进行情景创设的目标。
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重视思维过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思维特点,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思维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往往不能分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不能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或者不能完整地表述解题思路。教学时就要多结合操作、直观,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性知识或解题的方法。学生有时不会正确地表述,教师要适当给以帮助,解答应用题时要教给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叙述自己思考过程的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说,通过互相说给同学听,便于培养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思维的能力,从而使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评价,发表不同意见,活跃思路,并且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维。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对教学方法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优化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